本澳中醫藥產業應到了企業唱主角的時候 陳觀生

日前在本澳召開的中醫藥國際合作論壇,其中最令人關注的內容是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落成。公共服務平臺是參考歐盟建批的標準,企業可透過平臺在中國或歐盟註冊商品生產,並爭取未來取得歐盟建批的認證,目前已有 2家澳門及香港企業簽署保密協議及代加工協議,相信能吸引更多企業利用平臺走出去。這標誌著經過多年的建設,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已經從打基礎的 「厚積」階段,進入創業期的「薄發」階段,其主角也從政府逐漸過渡為企業。

國家支持澳門中醫藥發揮更大作用

據傳媒報導,中醫藥國際合作論壇日前開幕,國家衛計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稱,中央政府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一如既往支持澳門的中醫藥事業發展和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鼓勵澳門與內地開展中醫藥產業合作,積極支持澳門中醫藥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據有關文獻記載,澳門的醫藥業發展始於1625年。耶穌會在澳門建立了最早的西藥房,成立了具有西醫教育內容的澳門聖保祿學院。可惜的是1835年聖保羅教堂大火時,位於其側的聖保祿學院也未能倖免。耶穌會很早就對中藥產生興趣,17世紀上半葉,聖保祿學院的藥房已從廣東進口大量草藥。1650年居住在澳門的蔔彌格神父(Miguel Boym)寫了《中藥標本》等多部著作,而且還翻譯了王叔和的《脈經》。一些用多種草藥配製的簡易藥品,由於療效明顯受到澳門土生葡人的接納。

澳門居民絕大多數為華人,對於中醫和中藥有著較高的信賴和良好的接受傳統。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發揮中醫藥在民眾保健方面的作用。1999年,政府正式將中醫藥服務引入公共醫療體系中,通過3間衛生中心向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中醫和針灸服務。 2009年,為了減輕當地居民就診時的經濟負擔,政府推出「醫療券」計畫,資助當地居民到社區提供初級衛生服務的機構就診,其中包括中醫診療服務。同時澳門政府與幾任特首都非常重視澳門中醫藥的發展,這直接促成了澳門中醫藥業的快速發展。

而國家在澳門投入大量資源,支持建設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與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並列的澳門僅有的兩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特區政府更在經濟多元化改革中將中醫藥產業列為與會展業、旅遊業、文創業共同發展的四大多元產業,特區政府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也曾表示中醫藥產業是特區政府推動產業多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部署,由此澳門開啟了中醫藥的產業發展之路,產業之路的形成必須依託一個大型的發展平臺,在這樣的多重背景的呼應下,幾年前以「(珠海)橫琴出地,澳門出資」的模式開始了粵澳合作產業園區的首個項目:由粵澳雙方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負責運營的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產業園的誕生本身就是在《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簽署下形成的,標誌著新模式下的粵澳合作新階段,由特區政府成立的「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橫琴新區「珠海大橫琴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組建了「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專門負責現有園區的建設、管理、營運等。在緊張的建設過程中,產業園已經與國內多個知名藥企、大學科研單位特別是澳門科技大學與澳門大學簽署相關合作協議,在產學研等供應鏈上日趨完善,在中央繼十二五規劃中提及中醫藥發展與十三五規劃中專門印發中醫藥產業發展戰略,以及澳門將中醫藥產業列為四大多元產業之一的種種的利好下,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將扮演何種關鍵角色值得期待。

本澳中醫藥國際合作需創造機遇

需求決定供給,也決定了企業生產總規模的邊界。行業的發展空間主要取決於市場總的需求大小。澳門本土狹窄,人口總量規模較小,本身的資源和人口條件決定了澳門本土的市場空間極為有限。儘管中醫在澳門市民間有著廣泛的認同感,但是,澳門60萬人口的規模決定了澳門本土為小眾市場,其市場空間和內地無法同日而語。也就是說,單純依靠澳門本土居民的消費需求無法支撐澳門中醫藥行業的大規模發展。

澳門的中醫藥行業若想做大做強,在儘量擴大澳門本土市場的同時,必須積極發展海外市場,以出口為導向,拓寬澳門本土中醫藥市場的份額;同時發揮澳門國際旅遊城市的平臺作用,依靠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卓越的品牌效應,吸引內地和其他地區的遊客前來澳門購買中醫藥產品和享受中醫診療服務。只有這樣,澳門的中醫藥行業才能走得更遠。

儘管澳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中醫藥行業發展的政策,對於促進澳門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這對私營中醫診所個體並未產生實質性影響,對於中醫生邊緣化地位的改善並未能起到較大作用,中醫仍只是作為西醫的有益補充而存在於澳門社會,中醫生的執業環境並未產生顛覆性變化。雖然澳門居民對於中醫有著悠久的信賴傳統,但是,中醫長期以來也主要是作為理療和康復性治療的角色而存在,其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沒法替代西醫。因此,中醫門診的問診次數相對較少的局面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會直接影響中醫從業者的收入水準。再加上政府免費醫療制度的持續推進,診所租金成本的持續上升,中藥市場價格的持續攀升等,這些因素都對中醫師的生存環境造成負面衝擊,也會對年輕的中醫人才進入該行業形成障礙。

不過,思想與思想的交流會碰撞出火花,地區與地區的交流會促進社會的進步。澳門的國際自由港之便,優越的投資環境和顯著的國際商業平臺,正是合作交流所需要的天賦條件。

首先,與大陸高等研究機構等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合作。中國內地早在唐朝就開始對中醫藥進行了政府統一管理,在各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澳門可在學習借鑒內地經驗,如在政策管理上、傳統醫學上、人才培養上、科學技術上、產品開發上等,都可以與內地加強交流合作。通過中醫藥合作專案的示範研究,已解決澳門中醫藥發展的關鍵性問題。通過與內地有思想、有軟硬產品的中醫藥專家合作,可以提高學習力,加速成果的推廣和轉化,事半而功倍。

其次,注重與國際間的合作交流。與國際的合作與交流,中醫藥發展,特別是國際化,需要借助不同的平臺,澳門在這方面可以發揮更為廣闊的作用。進一步在澳門開展舉辦國際傳統醫藥科技合作和交流會議,促進國際社會對中醫藥的理解,以及中醫藥為代表的傳統醫藥的應用和貿易。建立針對性強,目標集中的區域或國際性醫學組織,以推動和協調區域或國際傳統醫藥專案性發展。並在國際組織支持下,構建地區間協議,形成有特色的中醫藥研究中心和資訊中心,促進資訊交流和資源共用。

通過合作與交流,來開展中醫藥重大疑難疾病防治(比如糖尿病)、中醫藥療效與安全性評價、中藥品質控制技術及標準、中醫藥名詞術語翻譯規範研究等,以促進澳門的中醫藥發展,提升澳門的中醫藥地位和權重。

作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澳門中醫藥的發展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政策和地緣的優勢,這為澳門發展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視窗和平臺提供了優良的條件。同時,也可以利用一些國際規則,比如WTO機制,爭取TCM的影響。目前我國中醫藥、針灸已經在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所有的WTO成員國。WTO的有關規則涉及中藥貿易、中醫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等多個方面。澳門在參與中藥貿易、中醫服務和知識產權方面也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對外貿易與服務輸出方面,澳門中小企業應集聚力量,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將市場向其他葡語國家和地區拓展,創造出更大的市場空間。

目前來看,最大的機遇在於國家的「一帶一路」政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有中醫藥或是傳統醫藥的使用歷史,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近些年隨著中醫藥貨物貿易的不斷發展以及中醫藥服務貿易的興起,中醫藥更是成為很多國家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借助「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具體實施,中國與沿線各國廣泛開展中醫藥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前景廣闊。

絲路沿線國家以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十分注重傳統醫學的保健功能,將其融入旅遊、餐飲等行業,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顧客,已具有一定規模。隨著全球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各國也面臨著老齡化人口帶來的巨大壓力。例如絲路沿線國家義大利,年齡達到65歲以上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0%,已成為歐洲第一大老齡國,同時也是繼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二大老齡國。老齡化危機對整個製藥行業的發展造成巨大衝擊,市場上對老年疾病治療藥物的需求將急劇增加,這為毒副作用較小、以天然藥物為主要成分的中醫藥等傳統藥物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

公共服務平臺啟用具有里程碑意義

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落成啟用,據介紹,公共服務平臺可為澳門中醫藥中小企及國際知名企業提供研發、檢測、認證及商品化轉換服務,並會為澳門中醫藥中小企提供優惠,視具體項目而定。

公共服務平臺主要為入園企業及澳門中醫藥產品相關項目提供檢測、認證、研發、技術成果商品化、批量生產等範疇提供支援及服務;同時歡迎項目進駐,未來會迎來北大、澳大聯合創新研究院,以及包括世界排名前三的協力廠商檢測機構進駐。

下一步將分為三個方向為企業服務。一是對澳門中小型中醫藥企業,在產品質量標準制訂、產品二次升級換化,包括代加工,生產,研究及生產提供幫助及服務;二是為科技創新型企業的技術成果,在公共服務平臺上得到協力廠商認證;同時在進行商品化轉換,將技術成果開發成商品、產品;三是為知名企業進行國際化拓展,借助平臺拓展國際市場。該平臺參照歐盟GMP標準建造,未來也會取得GMP認證,可為產品在國際市場的質量控制、生產進行系統性的服務及幫助。

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公共服務平臺是參考歐盟建批的標準,企業可透過平臺在中國或歐盟註冊商品生產,並爭取未來取得歐盟建批的認證,目前已有 2家澳門及香港企業簽署保密協議及代加工協議,相信能吸引更多企業利用平臺走出去。

而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主要針對澳門中醫藥中小企,為產品進行二次開發,提高標準及設計指標,並協助生產。有專家認為,中醫藥產業園可以開拓葡語系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現時澳門企業的生產能力可能不滿足市場銷售需求,委託平臺生產。平臺且按照歐盟及中國GMP標準生產,質量水準較多,當產品生產完成後即可交予澳門企業;同時可以為企業的產品二次開發,包括提高標準,借助平臺的質量檢測平臺,設計檢測指標,做好指標後交予企業。

有關專家認為,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在「一國兩制」下,兼具國內及國際優勢,並可以通過澳門的平臺走向葡語系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美國主導全球醫藥產業的背景下,開闢新的市場節點。澳門中醫藥企業可透過平臺的產品轉化服務,打造走向內地市場及尋求與內地中醫藥企業合作。專家認為,澳門作為葡語系國家的商貿平臺,內地能以澳門作為拓展葡語系國家市場的捷點。因此,產業園公共服務平臺落成是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發展史上大事,具有里程碑意義,標誌著產業園從辦公空間、研發檢測、產品生產等具備為企業提供綜合服務的能力;也標誌著各級政府有關園區發展的各項政策取得初步成效。以此為契機,園區後續發展必將邁上一個新起點,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打造中醫藥產業集群化應由企業主導

據傳媒報導,中醫藥產業園的核心目標是建設國際級中醫藥品質控制基地,打造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臺。

粵澳合作中醫藥產業園作為兩地政府共同支持的園區,在政策和其他方面得到特殊支援,入園企業能享受到開放的人才及產業政策,及創新的金融和行政審批創新扶持政策,這是產業園獨有的優勢。產業園的另一大突出優勢是,借助澳門與葡語國家密切關係的優勢,強化與葡語系國家的中醫藥國際合作。

據介紹,目前產業園在中葡論壇(澳門)常設秘書處的大力支持下,分別與莫三比克衛生部、葡萄牙食畜總局等政府和機構建立合作關係,聘請了歐洲藥典委員會、葡萄牙藥典委員會的委員,以及葡萄牙行業協會副主席等專家作為產業園專家顧問。產業園會定期在一些地區舉行國際交流合作和發展論壇,包括澳門、以葡萄牙為切入點的歐盟、以及以泰國為代表的東盟,以此為入園企業打開與葡語國家、歐盟國家、東盟各國在中醫藥產業合作的管道。產業園與葡萄牙食畜總局、葡萄牙食品補充劑協會分別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在食品補充劑的註冊與貿易方面,以及在健康產業特別是食品補充劑的推廣及貿易方面展開交流合作,為產業園在葡萄牙及歐盟開展食品補充劑註冊和服務貿易工作奠定基礎。產業園與葡語國家的深入合作,有力推進了傳統醫藥領域的科技研發,為入園企業搭建了國際交流培訓、國際註冊、服務貿易等方面的平臺。

產業園與成都中醫藥大學,以及與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大學)、荷蘭SU生物醫藥公司、成都康弘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中醫藥產品的歐盟註冊簽署了四方合作框架協定

隨著公共服務平臺和國際交流合作平臺的不斷完善和拓展,以及各項優惠政策的逐步推進,產業園的招商工作也取得了很好的進展。截止到去年,產業園累計對接洽談企業達到339家,已經註冊的企業達35家(澳門企業12家),與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廣藥集團、以嶺藥業、奇正藏藥等知名科研院所及企業簽訂了合作協定。

此外,產業園還加強與中醫藥資源集聚區域合作,分別於2016年6月和2017年1月簽署了「粵澳中醫藥產業合作框架協議」和「川澳中醫藥產業發展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政府引導,產業園為載體,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參與」的方式,在粵澳、川澳等區域的中醫藥產業發展方向上開展了重要的合作。同時,產業園還赴福建、雲南等地,與福建錫伯爾、雲南白藥、雲南植物藥業等中醫藥企業座談交流,以此拓展與當地名優中醫藥企業和機構的合作,加快重點專案的引進從而形成園區中醫藥產業的集聚效應。

從產業園現有的硬體建設、招商、人才培訓等建設上可以看出,目前科技產業園仍處在「厚積」階段,在前期不斷強化自身實力,為日後盡快加速科研成果轉化以及產業發展鋪墊。

粵澳中醫藥產業園未來的主要發展方向,主要應該有幾個方面:一是全面推進中醫藥醫療市場產業化。通過優惠及政策扶助支持企業發展中醫藥特色治療,結合本澳一年3000萬以上的遊客資源,做好市場定位與優勢宣傳,將一部分遊客吸引前來澳門或者橫琴相關合作園區展開中醫保健旅遊服務等;二是加快推進中醫藥科研開發、質量認證與產業化發展;三是打造澳門成為世界中醫藥會展、文化、教育中心。而在這個過程中,唱主角的應該從兩地政府逐漸過渡為來自國內外的企業,因為只有他們才是產業化和市場經濟的主體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