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改善:中國多地修復「城市傷疤」再現綠水青山

【新華社鄭州10月5日電】國慶佳節,在河南永城市的日月湖風景區,綠水盈盈,草木繁茂,一派祥和景象。雖然天氣有些陰雨,遊客萬坤盛帶著家人,依然玩得很開心。

「有湖泊有綠地,景色美得像江南,看看風景散散步,帶勁得很。」萬坤盛說。

但僅在幾年前,由於長期採煤所致,這裡還是房倒屋塌、道路斷裂、地面積水的採煤沉陷區。如今,採煤沉陷區變城市「綠肺」,成為永城市及周邊民眾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事實上,像永城市這樣,注重生態修復的城市越來越多。

過去,不少中國城市尤其是資源型城市,因開礦等粗放的發展方式導致山體、水系、植被等遭到破壞,出現「城市傷疤」。近年來,隨著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些城市大力進行生態修復,再現綠水青山。

江蘇徐州市由於長期採煤採石,30多萬畝土地成採煤沉陷區,空氣污染嚴重,被形象地稱為「一城煤灰半城土」。面對生態之痛,徐州多年來投入生態建設資金數十億元,經過生態修復、污染治理和景觀構建,實現了向「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蛻變。今年初,徐州市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獎。

「通過系統地實施自然資源保護和修復,有機融合自然山水和公園綠地,形成了‘綠水青山’的生態景觀,實現了城市和自然的相互融合、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徐州市副市長趙立群日前在鄭州舉辦的第十一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上說。

隨著「綠色」上升為國家發展理念,城市生態修復在中國更是深入人心。今年3月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出臺《關於加強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表示開展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簡稱「城市雙修」)是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環境的重要行動。在總結首個「城市雙修」試點海南三亞市經驗的基礎上,福州等19個城市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列為第二批試點城市。

朱育帆說,城市生態修復,更重要的是于文化生態的修復,而不僅僅是自然生態層面的修復,既要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還要讓人「記得住鄉愁」。

中國科研人員揭示全球森林養分分配規律

森林是陸地上廣袤複雜的生態系統,森林的生長髮育及生態功能的發揮通常受到養分元素的制約。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歷經十年研究,成功揭示了全球森林氮、磷、鉀、鈣、鎂的分配規律。這一研究近期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全球變化生物學》。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固碳釋氧、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控自然災害、提供林產品、支撐生物多樣性等重要功能。因此,研究氮、磷、鉀、鈣、鎂等必需元素在森林中的積累與分配對於森林動態模擬、森林經營管理等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表明,每公頃熱帶森林、亞熱帶森林、溫帶森林、北方森林的樹木中,平均氮儲量分別為577.0、530.4、513.2、336.7千克。就全球森林而言,平均25%的氮素被分配到樹葉、53%的氮素被分配到樹榦和樹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