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發表「雙十講話」後,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隨即應詢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講話重複了以往的一些說法。我們已多次就兩岸關係表明立場和態度,台灣當局不論提出什麼模式、主張,關鍵是要說清楚兩岸關係的性質這一根本性問題,確認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認知。馬曉光還指出,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三十年。三十年來兩岸交流成果來之不易,啟示彌足珍貴。其中最重要的啟示就是,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台獨」,兩岸關係才能和平穩定發展,兩岸交流合作才能順利推進,兩岸同胞福祉才能不斷增進。
對此,陸委會也作了回應,仍是「制式反應」,卻未注意到,馬曉光的談話,缺少了「九二共識」四個字,因而未有就此作出「官方回應」。陸委會可能「走寶」了,因為在蔡英文上台後,其已經被「九二共識」這個概念「狂轟濫炸」了一年多,而且也就此概念不斷地作出蔡政府認知的回應。今次陸委會的對手竟然突然不再提「九二共識」,但卻不知道是沒有注意到,還是已經注意到但尚未知對方的用意,或是還需等待「總統府」的統一「口徑」,而沒有就此作出回應。否則,按照蔡政府以往的操作行為模式,是可以「大做文章」的。
但隸屬於民進黨「新潮流系」的「台獨大師」林濁水注意到了。他在當日就分析認為,國台辦這次沒有提到國民黨寶貝的「九二共識」,「北京沒有興趣玩」,國民黨麻煩大了。
而在翌日亦即昨日,曾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的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也注意到了,在臉書貼文發表了以下的一番議論: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的回應耐人尋味,北京第一次沒有提到「九二共識」,這是最大的轉變。現在已經非常明白,這項虛構的文件,只是國民黨欺騙台灣人的謊言。但是更重要的暗示是,他們也可能意識到,國民黨很難再變成執政黨了。如果他們認為國民黨有班師回朝的一天,一定還會堅持要求民進黨承認「九二共識」。對於蔡政府,北京可能需要新的論述,也需要與民進黨建立新的對話。似乎可以判斷,兩岸之間的關係可能開始進入盤整階段。如果北京不願與民進黨接觸,那麼國共之間的任何協議,從此就宣告失效了。中共「十九大」的召開,是一個重要轉折點。大陸領導人習近平進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之後,才會對蔡政府有正式的回應。北京沒有提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重要徵兆。
這時,陸委會才有所警覺,不過仍然未有公開自己的判斷。其主委張小月昨早在出席一項活動受訪時表示,已注意到中國大陸國台辦回應蔡英文談話的內容,但因中共「十九大」即將召開,相關議題仍需要再觀察。
而兩位重要的民進黨人的議評,則是偏向於自己思維定勢的理解。只看到表面,而未深究到實質:馬曉光雖然確實是首次不提「九二共識」四個字,但卻有繼續強調「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認知」。而在蔡英文上台後,北京在每逢提到「九二共識」時,都是連同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一道表述的。而現在,在棄用「九二共識」後,仍然強調其核心內涵,不過為了對應,「核心內涵」調改為「核心認知」。
由此可見,林濁水所說,較為表面化;而陳芳明之說,雖然已經較為接近實質內涵,但仍然具有片面性。實際上,馬曉光所要表達的意涵,就是正式拒絕承認以「一中各表」為內涵的「九二共識」,就連己方被台灣政媒兩界形容為「一中不表」的「九二共識」,為了避免誤判,也已棄用,但卻仍然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當然,還要加上「反對台獨」。但用途有別,後者是全面性的,而前者雖然也是全面性的,但卻特別針對於兩岸兩會談判。
筆者前日在讀到馬曉光的回應談話時,就曾有此感覺。因而在撰寫昨日的「兩岸觀察」時,就對「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花了一半篇幅,導致受篇幅所限,未能展開來寫,而且也來不及評議蔡英文的「四不」。
實際上,本欄昨日在述評「九二共識」的來龍去脈的,是主要表述了以下幾點:
一、在一九九二年香港會談及隨後兩會的函電來往而達成相關共識之後,北京就已經反對台灣當局將其表述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而堅持為「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兩會事務性談判時,可以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即使如此,在當時尚未有「九二共識」這個概念。
二、「九二共識」這個概念,是在陳水扁當選但尚未就職,卻已經宣佈蔡英文為未來的「陸委會」主委,蘇起在卸任之前,為「框住」蔡英文,而創造的。但北京方面並不接受,並以出版圖書等各種方式,強調香港會談所達成的共識,並非是「一種各表」,而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但在兩會事務性談判時,可以不涉『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三、馬英九上台後,大陸方面為促成兩岸談判,雖然不滿意「九二共識」的台方內涵「一種各表」,但仍是借「九二共識」的「外殼」,作為恢復兩岸會談的前提條件。不過,仍然堅持己方「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核心內涵,只是沒有多說。
四、蔡英文上台後,雖然仍然繼續強調「九二共識」是進行兩岸談判的前提條件,但卻緊接著連帶「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
然而,因為蔡英文拒絕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因而雙方兩岸事務機構的制度性聯絡,和兩岸事務性談判,都已「停擺」,亦即二零零八年六月兩岸恢復會談的政治前提已不復存在。不過,大陸方面仍然希望蔡英文能夠有所動作,廢除「台獨黨綱」,承認「九二共識」。因此,一直沒有公開點名批評她,官媒在報導陸委會時也沒有加上引號。
但蔡英文卻一直不提「九二共識」,大陸方面是完全失望了,因而連本來已經模糊化的「九二共識」,也棄用了。但這並非是針對國民黨,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此意,畢竟陳芳明的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那就是既然國民黨已經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那就乾脆本來是為了應對國民黨,而且也是國民黨單方「創造」的「九二共識」,也就沒有必要再使用了。何況,北京本來就並不滿意國民黨的做法。
就此而言,這對民進黨來說,卻是敲響了警鐘:繼兩岸制度性聯絡機制「停擺」之後,連可以「模糊化」的恢復談判的機會,也給端掉了。今後,就剩下剛性的「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認知了。這對於民進黨來說,難度更大。如要恢復兩岸談判,不但是要廢除「台獨黨綱」和《台灣前途決議文》、《正常國家決議文》,而且還得明確地表態「兩岸同屬一個中國」,至少也要像謝長廷所說的「一中憲法」或「憲法一中」。即使是打出「中華民國」的旗號,也不頂用,因為蔡英文所強調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是「中華民國是台灣」,即「台灣已經獨立,名字叫『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新台獨」,與被形容為「華獨」的國民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論述不同。因此,過去的那種因為民進黨起步低,可以像對柯文哲那樣,「從寬」認定其兩岸觀的想法,是錯誤的。
尤其是在劉結一出任國台辦主任後,對兩岸關係的定位將會更為剛性。這是因為,劉結一是外交官,而過去曾有「一個中國」原則的內函有「國外有別」之說,外交人員由於工作關係是運用「舊三段論」,國台辦人員使用的是「新三段論」。雖然王毅、張志軍原來也是外交部官員,但在其工作中,涉台部份業務並不突出。而劉結一是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就更為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舊三段論」,而不是強調「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新三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