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台領域貫徹十九大精神走出做實第一步

習近平在主持新一屆中共中央政治局深入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第一次學習會上說,學習貫徹中共「十九大」精神,要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在做實方面,習近平指出,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一個時間節點一個時間節點往前推進,以釘釘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實。各有關部門和有關方面要自覺行動起來,明確屬於自己職責範圍內的任務,找準工作方案,排出任務表、時間表、路線圖,對做好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重點是品質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結合自身實際,把黨中央提出的戰略部署轉化為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任務。要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思想,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確保黨中央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戰略部署順利實現。

而在對台工作領域,首項「做實」的措施,就是貫徹執行「十九大」報告中有關「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政策措施,宣布將從明日起擴大台籍律師在大陸執業可代理的涉台民事案件範圍。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昨日上午以「答記者問」的形式表示,自二零一七年十一月一日起,取得大陸律師職業資格並獲得大陸律師執業證書的台灣居民在大陸執業,可代理涉台民事案件的範圍將擴大至五大類、二百三十七項。

也就是說,在二零零八年已開放的涉台婚姻、繼承訴訟業務基礎上,新增涉台合約糾紛、智慧財產權糾紛、與公司、證券、保險、票據等有關的民事訴訟以及與上述案件相關的適用特殊程序案件。就此,司法部已經發佈《關於修改〈取得國家法律職業資格的台灣居民在大陸從事律師職業管理辦法〉的決定》等法規,為實施「十九大」後率先落實的這項惠台措施提供法源依據。馬曉光指出,此項開放措施將為廣大台灣法律界人士尤其是中青年法律從業者來大陸就業、興業創造更好的發展機遇,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保護兩岸同胞合法權益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大陸涉台系統雷厲風行,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走出「做實」第一步,宣布擴大台籍律師在大陸執業可代理的涉台民事案件範圍,延伸到涉台合約糾紛、智慧財產權糾紛、與公司、證券、保險、票據等有關的民事訴訟以及與上述案件相關的適用特殊程序案件等範疇,這無論是對於大陸台商還是對台灣地區的廣大「律師仔」來說,無疑是一大佳音。

實際上,一方面,上述民事司法訴訟正好就是在大陸投資的台商所經常遇到的官司糾紛案件,而亟需得到熟悉此民商法範疇的法律辯護支援。儘管大陸地區也有不少民商事領域的律師,但似乎無論是在為委託人爭取最大法益,還是在應訴心理等方面,似乎與台商在台灣地區商場上打拼所形成的心理習慣有所隔閡。因此,上述民商事訴訟業務向在大陸合法執業的台籍律師開放之後,不但將能更有效地保護台商們的合法權益,而且也因此而增強台商繼續留在大陸地區經營以至增加投資的信心,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消弭蔡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影響。因為從「比照物」的角度來說,台商在東南亞國家投資倘遇到民商事法律糾紛,不能聘請台籍律師代理其司法訴訟,只能是寄望於文字語言皆不相通,而且連思維習慣也不一樣的當地律師,即使是沒有「貓膩」,訴訟品質也將難以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證。相比之下,在大陸地區的民商事司法糾紛可以聘請台籍律師作訴訟代理,無論是「心理作用還是實質性的法益效果,都將強多了。

另一方面,這將為台灣地區「供過於求」的律師市場,尤其是剛拿到執業執照的青年律師,提高一個更廣闊的就業出路。眾所周知,台灣地區的大學生修讀法律專業的不少,而且在畢業後也考取了律師執照。但畢竟台灣地區的法律服務市場就是那麼大,而且律師的供應也早已飽和,他們要謀一份與自己專業及證照相符的律師職業,並不容易,因而有不少人「為稻粱謀」,只能是從事與自己專業毫不相干的職業。因此,大陸地區這項「做實」「十九大」精神的新措施,將為他們提供一個專業對口,謀生與精神滿足雙贏的發展機遇。

實際上,盡管兩岸的社會政治制度不同,但在法律體系方面,卻都同屬以成文法為主要特徵的大陸法系,而且同種同文同語言,無論是應考大陸地區的司法考試,還是在合法執業後代理大陸台商的民商事司法訴訟,都較為容易上手。這就為那些目前專業不對口的持照法學畢業生,甚至是已經執業的「律師仔,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相信會在已有近三百人通過大陸司法考試,其中有近百人已獲准在大陸執業的基礎上,有更多的台灣法律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法律從業者,踴躍參加大陸的司法考試。

其實,不單止是法律專業,大專教育事業也可加大向台灣教育工作者開放的力度。據臺灣「教育部」二零一五年底的統計,目前島內共有十八萬五千多人取得教師證成為合格教師,但其中仍有八萬一千多人未能取得正式教職,因而其中有二萬多人只能擔任代課教師。但每年從各家示範大學畢業的學生不少,卻偏偏遇上因「家庭少子化」及大學盲目擴張而導致生源嚴重缺乏,教授供過於求」。為此,「教育部」就以壓低公立學校教師的考試錄取率來應對之,因而形成「流浪教師」滿街跑的畸形現象。倘大陸方面能夠進一步放寬大陸大中小學教師資格,在政策上創造條件讓臺灣「流浪教師」可以到大陸從教,甚至還可以考慮開放台灣幼師到大陸創業,開辦幼兒園,相信這也是「做實」「十九大」精神的適宜項目。

設計師、醫師、會計師等,都宜「做實」「十九大」精神,向他們提供在大陸合法執業的機會。值得思考的是,台灣地區的所謂「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另一說是設計師),親「綠」的較多。但在台灣地區,由於「供過於求」,競爭激烈,「為稻粱謀」不易。倘能向他們提供比在台灣更優惠的就業條件,在經過親身經歷之後,說不好將能使其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發生轉變,這就更有利於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

其實,現在已經有不少政治光譜是「偏綠」的專業人士,也承認大陸的專業市場更廣闊,而且更重要的是,國際專業交流的機會更多,可以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作出「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的莊重承諾,及國台辦也透露「台胞證」將享有與大陸居民同等的待遇後,相信對他們的吸引力將會進一步加大。

實際上,現在就連一般的勞動者,也踴躍到大陸就業。前段時間廈門航空招聘台灣的空中小姐,就頗為引人注目,據說她們的薪資及福利水平還高於台灣的同行。而台灣地區由於幅員較小,島內航線經營不景,「復興」倒閉,有不少空姐出於失業狀態。因而「廈航」的做法,讓不少台灣空姐動心。而「廈航」也趁熱打鐵,計劃招收更多的台灣空姐。這在「做實」「十九大」精神方面就更是主動作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