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復興引領人類文明新紀元

黨的十九大開啟全黨全國新時代的新長征,我們不僅要跨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草地」、攀登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雪山」,更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掌握「文明演進慣性定律」,有助於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文明演進或存在慣性定律

「回溯歷史越久,展望未來越遠」。文明的創造是整個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革命。「人類文明猶如一條長河,她從非洲走來,在亞洲發明了農業文明,在歐洲創造了工業文明,在美洲孕育了知識文明」。雄視此文明長河,近現代相繼湧現了維科的「週期論」(1725年)、孔多塞的「進化論」(1794年)和斯賓格勒的「循環論」(1917年)等文明理論體系。近20年來,何傳啟團隊另闢蹊徑,創建了「第二次現代化理論」。這些理論的共同關注點是揭示文明演變中「變」之規律。而筆者近來發現,文明演進中影響歷史進程直至影響當今全球格局的重要因素還有「不變」之規律,類似於由牛頓所揭示的物體運動慣性定律,因此稱之為「文明演進慣性定律」。

非洲是當今地球上最為貧窮的大陸,卻是人類的搖籃。根據化石(史前史研究最為重要、最為直接的科學依據),像黑猩猩和大猩猩一樣,所有超過1500萬年之久的人亞科均源於非洲。第一批真正的人類,出現在200萬年前的非洲。可以說,人類物種形成的歷史在非洲展開。

人類史發端於非洲,但未止步於非洲。相反,人類在非洲站立,從而走出非洲、奔向全球,進而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文明浪潮。文明的浪潮,首站是亞洲。農業和畜牧業是在亞洲西南部的一個「核心地區」被發明的。最古老的「核心地區」在亞洲西部,專家對這裏進行了新石器時期大量的研究,發現了可靠的證據,表明在距今1.2萬年前就開始了食物生產(包括家養動物與種植植物)。從這一核心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生活方式擴展蔓延到歐洲、非洲的地中海部分以及亞洲的整個西部和南部直到印度次大陸。另外還有兩個核心地區位於中國,第一個在黃河流域旁,第二個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流域。數千年來,中華文明將農業文明發展到了幾乎無以復加的程度,從而樹立了古代文明一座雄偉的「珠穆朗瑪峰」。在此期間,歐洲則處於黑暗的中世紀,美洲還未被文明世界所發現,非洲遲遲未進入文明時代,因此它們均不是農業文明的發端者。

17至18世紀,英國開啟工業革命,率先邁向工業文明。工業革命通常被認為是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從1780年到1850年,在短短不到三代人的時間裏,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深遠革命改變了英國、繼而改變了世界。工業革命標誌著從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開始轉向人均收入不斷增長的現代經濟。早期工業化國家有比利時、法國以及一些尚未統一的德意志邦國以及建國不久的美國。19世紀後半葉,工業化在荷蘭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奧匈帝國的部分領土、瑞士、義大利和日本發展迅猛。在南歐和東歐,在俄羅斯帝國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區,工業化還沒有發展成為全國性的進程,而是被局限於國內的某些區域。

20世紀下半葉,美國發明電腦與互聯網,發動資訊革命,率先開啟知識文明。近40年來,由美國發動的這波知識文明浪潮如火如荼地展開,目前已露端倪的有:以資訊科技與生物科技為代表的科技革命、以電腦/互聯網/人工智慧/腦與認知科學為代表的資訊認知革命、以教育普及和知識廣播為特徵的學習革命、知識產業與服務業超過傳統工農業的產業革命、知識對經濟的貢獻率超過傳統生產要素的經濟革命等。這些特徵已明確無誤地指示了一個新文明——知識文明的來臨。令人驚奇的是,這一最新文明發端於新大陸——美洲。

由上可見,人類及其所創造的文明從未停止前進的步伐,而且文明潮頭總是「喜新(大陸)厭舊(大陸)」。因此,人們會想當然地以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演變是自然、自發、自主的過程。實則不然!200多萬年前,非洲是人類的發源地,目前它仍是最落後的地區;8000多年前,亞洲是農業文明的發祥地,目前多數亞洲國家仍處於農業社會;200多年前,歐洲是工業文明的策源地,目前多數歐洲國家仍在故步自封;30多年前,北美洲成為知識文明的領頭羊,目前它仍走在知識文明的前列。由此可見,文明演進也如同物體運動一樣,處於任一文明形態的國家乃至大陸,總是趨向於保持原有的文明形態不變,因而表明文明也存在其固有的、抵抗改變的慣性定律。類比於物體運動的牛頓第一定律(慣性定律),因而可將此稱之為「文明的慣性定律」。

人類文明史迄今經歷了從史前文明向農業文明、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三次重大興替。如前所述,人類誕生於非洲,而農業文明卻發端於遠離非洲、人類遷徙較晚到達的亞洲;無獨有偶,工業文明並未起步於農業文明的發祥地、興盛地亞洲,而是起步於遠離亞洲、且農業文明較為落後的歐洲;更有甚者,最新的知識文明不是興起於工業文明的搖籃——英國與歐洲,而是位於其大西洋彼岸、剛被文明世界發現不久的新大陸、建國時間不長的美國及其所在的美洲。從上可見,人類文明所有演進的歷史均無一例外地從反面證明:任何文明形態,均存在其固有的抵抗改變的慣性,慣性越大,改變越難,慣性越小,改變越易;新興文明往往興起於前一文明慣性較小、遠離前一文明發祥地或興盛地、因而較易改變的國度與大陸。因此,我們可進一步將「文明的慣性定律」稱之為「文明演進慣性定律」。而由於此定律揭示了「前一文明的發祥與興盛反而阻止同一地域新興文明的興起」這一規律性現象,因而又可將其概括為「文明興替的陷阱」。

復興需要跨越三大陷阱

「陷阱」一詞,最近流行於國內外,其中包括了「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這三者與上面所揭示的「文明興替的陷阱」一樣,均與慣性相關,可將其統稱為「慣性的陷阱」。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提出了「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指出鮮有中等收入的經濟體成功躋身為高收入國家。它們往往陷入經濟增長的停滯期,既無法在工資方面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發達國家競爭。而破除這一慣性、實現低端製造向高端的轉型升級,必須依靠它們所缺乏的高科技。因此,任一發展中國家都只有發展高科技並依此打破此慣性,才能跨過首條鴻溝,從而走向發達。

「修昔底德陷阱」,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多數以戰爭告終。這是任一國度走向王座所必須攀登的珠峰,也是成王敗寇的分水嶺。根據文明演進慣性定律,不難推測:更新的下一輪文明,將發端於美洲以外的大陸;人類只要文明演進不斷,地球上將不復存在一成不變的「霸主」,美國也絕不會例外。因此,作為當前最大經濟體的美中雙方宜積極認識此「鐵律」,提前看清並確保成功跨越此類陷阱,成就時代之幸,避免「秦人不暇自哀、後人哀而不鑒、亦使後人復哀」的循環。

2017年初,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發表了題為《特朗普與新陷阱》的文章,提出了關於避免「金德爾伯格陷阱」的思考:當今世界會不會重蹈上世紀30年代的覆轍?即維護世界體系穩定的領導國不願為提供全球公共產品貢獻力量,全球體系陷入衰退乃至爆發世界大戰。查理斯•金德爾伯格是美國著名的世界經濟史和國際政治經濟學專家,霸權穩定理論奠基者之一。他認為,20世紀30年代的災難起源於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全球最大霸權,但又未能像英國一樣承擔起提供全球公共安全產品的責任。不難見,跨越「金德爾伯格陷阱」,是時代更張、文明興替的乾坤之舉。

以上三大陷阱,其本質均是源於事物發展的慣性(如「中等收入陷阱」),或對已有慣性的破壞(如「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因此可統稱為「慣性的陷阱」。鑒於它們均屬於全球或其某一局部發展過程中趨於、或走向發達目標所必然面臨的陷阱,因此又可簡稱為「發達的陷阱」。與人們已知的這三大發達陷阱相比,文明演進慣性定律則是徹頭徹尾的「發達的陷阱」。因為在人類文明史上,前面三大陷阱雖然絕大部分相關國家或時代均曾面臨而且滑入過這些陷阱,但總有成功跨過這些陷阱的少數例子。與之相反,面對文明演進慣性定律,迄今無一文明、無一大陸曾成功地跨越過這一發達的陷阱!

人類前程到了新轉捩點

王者興於時變。自由而全面的解放與發展是人類幾千年來孜孜以求的偉大理想。遠古時代,人類以創造力,首先解放「物之力」,造就了5000多年的「農業文明」。人類用石刀、石斧,劈開了文明的初路;用銅器、鐵器,敲奏出農業文明的強音。近代以降,人類創造力進而解放「能之力」,造就了300多年的「工業文明」。蒸汽機的發明,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內燃機的出現,使得輪船、汽車、飛機等相繼被發明;電作為能源,以雷霆之力洞開現代文明的大門;核能的橫空出世,終於集物、能之大成。當今世界,人類創造力正闊步向前,解放「智之力」,造就「智業文明」。數十年前,人類模仿自己蒙童時期即有的初階計算智慧,發明了電腦,開啟了「智業文明」的第一階段——資料為源、資訊為流的資訊時代!進入新世紀,人類正邁向未曾開墾的感知智慧以及更高階的認知智慧新大陸!類腦晶片、大資料、深度學習等新技術群的層出不窮,使得人工智慧短期內在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識別以及人機博弈性遊戲對抗中別開生面,大有「奇點臨近」之勢,人類正昂首挺進「智業文明」的第二階段——知識為源、智慧為流的智慧時代!簡言之,人類文明的演進規律是從「物」到「能」至「智」之力的解放。

人類理性對自然、對自我的問究,無不經歷序貫的資料、資訊、知識與智慧四大階段。20世紀下半葉至今,人類積數千年文明之歷史碩果,憑數千年未有之時代東風,在不到50年的時間內,接踵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時代、大資料時代。雖然時代之序看起來逆「資料→資訊→知識→智慧」之邏輯,但歸根結底,它們預示著人類社會正在走向集大成的最偉大時代——智慧時代!人類在相繼憑藉「物之力」完成農業革命、竭盡「能之力」實施工業革命後,正致力於解放宇宙間物之極、悟之際的「智之力」,以發動人類文明史上再造乾坤、集大成的智業革命!人類的前程到了一個新的轉捩點。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供給側改革,開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全國迅速掀起創新潮,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引來全球關注與盛讚,十九大前更是好評如潮。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9月12日載文「從模仿者到創新者:中國何以會很快成為世界技術領袖」,該文指出:中國在金融技術、生物技術、智慧型機器人發展的新時代,估計會擔負起全球領導角色。英國《金融時報》載文說,中國正告別「山寨」時代,多個新興產業處於全球創新發展前列。中國沒趕上前三次變革浪潮,但用30年走完了人家200年才走完的三次工業革命,這是很了不起的。法國《世界報》報導說,中國要從世界工廠變成世界實驗室,從世界經濟的發動機變成未來科技的全球老大。

萬物有生則機,生物為萬物之太;萬生有靈則智,智慧為萬象之極。中華文明,開智、明慧5000餘年,獨立史間;中華民族,近十四萬萬之眾,自強不息、足及全球,特行世間。日出東方,王者歸來,可期新的時代。

(賀福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