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用活「美食之都」使澳門每天都是「美食節」

社會文化政務範疇,與民生密切相關。其轄下的衛生、教育、文化、社會工作、體育等政務領域,都關乎廣大「澳人」的福祉。這與習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方略,高度重疊。因此可以說,特區政府社會文化政務範疇工作的良窳,是民眾是否對特區政府的工作感到滿意,從而能否為社會和諧穩定提供物質和精神基礎的關鍵,更因此而直接影響到民眾對「一國兩制」事業的擁護程度。因此,社會文化政務範疇的責任重大而光榮,必須以「捋起袖子加油幹」的勁頭,繼續做好該政務範疇的各項工作,以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使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行政長官崔世安的專業是公共衛生管理博士,回歸前就從事教育及慈善工作,從回歸肇始就出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充分運用其公共衛生管理的專業知識,並觸類旁通到其他領域,使得澳門成為世界上社會福利最好的地區之一,尤其是對老人及殘疾人士而言,以人道主義的態度善待之,因而外媒盛讚「老在澳門是一種幸福」。崔世安當選並出任行政長官後,張裕、譚俊榮先後接任社會文化司司長,兩人都有一顆為「澳人」服務的熱心;但由於兩人的出身背景不同,因而行事方式並不一樣。張裕是愛國傳統社團出身,與民眾互動關係較好,而且擅長於與各諮詢組織非政府成員的互動,甚至是開放寬容,邀請反對派青年參加青年事務委員會的工作,因而其工作作風較接「地氣」。而譚俊榮則是「學院派」出身,善於以理論來指導實踐工作,能收事半功倍之效;並因曾任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而對崔世安的治區理政意圖極為熟悉,因而在其主管工作的範圍內,延續崔世安的理念,這也正是澳門社會基本和諧的重要原因之一。並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繼續獲得國際性的榮銜,最近的一個,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中國澳門正式獲評定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UCCN)美食範疇的新成員城市,澳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創意城市美食之都」。

可能正因為如此,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昨日在向立法會引介社會文化政務範疇二零一八年施政方針時,就以「建設『美食之都』,結合各種文化内涵,推動構建『創意城市、創意澳門』」列為該政務範疇明年度施政方針的第一項,以示「重中之重」,並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意旨,觸類旁通地激發不同創意元素的聯動,以「美食之都」來帶動文創產業發展,鼓勵旅遊業界、飲食業界、文創業界攜手合作,做好美食文章,講好美食故事,充實「美食之都」内涵。並按照「創意城市網絡」的內涵,將「美食之都」的意涵擴延至創意設計、電影、文學、媒體藝術、音樂及手工藝與民間藝術等領域去,以美食為基點,通過與上述各項創意元素的融匯、互動,並糅合科技與創新,全方位打造「創意城市、創意澳門」,激發帶動各個創意領域的蓬勃發展。

實際上,「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二零零四年,亦即「澳門歷史城區」獲收納進《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前一年推出的一個項目,旨在通過對成員城市促進當地文化發展的經驗進行認可和交流,從而達到在全球化環境下倡導和維護文化多樣性的目標。被列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意味著對該城市在國際化中保持和發揚自身特色的工作表示承認。成員城市加入時需要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可以自由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可以在其失去代表性後建議其退出。「創意城市網絡」涵蓋七個領域:手工藝與民間藝術、設計、電影、美食、文學、媒體藝術和音樂,因而設置了「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手工業和民間藝術之都」、「設計之都」、「媒體藝術之都」和「美食之都」等榮銜。獲得「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除了澳門之外,還有成都和順德。

這當然是澳門的光榮,因而必須用好用活「美食之都」的美譽,向廣大市民和遊客提供豐富多采的美食,並注意吸取「澳門歷史城區」差點被出示「黃牌」的教訓,維護好「美食之都」的美譽。譚俊榮昨日介紹了政府的初步計劃,包括加強社區美食推廣,支持本澳特色美食的傳承及發展,吸引旅客到不同社區品嚐地道美食及購物消費,促進社區各類零售業的共同繁榮。着手行業人材培養。旅遊學院籌備設立廚藝中心,培養多門類、高素質的廚藝人材。另外,石排灣CN6a教育用地興建的「職業技術教育實踐中心」,將設立「國際廚藝區」,引入各國創意烹飪,提供廚藝技能培訓等。

但現實狀況卻是,在博彩業開放後,對其他各行業形成了擠壓效應,各種小吃的經營者也受到嚴重擠壓。一方面是舖租急升,另一方面是人資缺乏,使得經營各種小吃的店舖一家一家地「執笠」結業,澳門所獨有的小食文化逐漸消失。盡管澳門還有另一種美食文化,但大多是在豪華酒店裡,價錢較貴,屬於「陽春白雪」,缺乏各種小食的「下里巴人」。過去豐富多樣又價廉物美的小食,如來自珠江三角洲的大良崩沙、順德薑汁燉奶、倫滘糕、九江煎堆,源於東南亞國家的喳咋、沙爹牛肉等,還有各種北方風味以及葡裔居民的各種美吃,正漸漸消失,最近又有一家馳名粥店結業。一些專門為品嚐薑汁燉奶等美食而來澳門的香港遊客,只能是望門興嘆。這對建設「世界旅遊休閑中心」,不是正面積極因素。

因此,有必要參考台灣地區夜市的經驗,固定設立類似夜市的飲食區,讓各類小吃美食都在此「亮相」並「大顯神通」,天天都是「美食節」,使得「美食之都」的美譽,不單止是有聲譽,而且也能讓市民和遊客可以真正吃得到,而不是「傳說」而已。這也有助與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爭取遊客延長在澳門逗留的時間以至過夜。

其實,台灣地區的夜市文化,不單止是澳門居民所熟悉的「觀光夜市」和「街邊型夜市」,還有「商場型夜市」,是集中於大型建築物內尤其是地下空間的夜市,其中最有名的是與台北市政府捷運站相通的幾家大樓的地下空間所形成的美食街,而且營業時間不單止是夜間,日間同樣也營業,由於價廉物美,成為許多市民和遊客的「食堂」。

澳門是有條件引進此類推銷美食的方式的。民政總署就曾經規劃在西灣湖進行,最近又舊事重提。但反對派團體已在網媒中張貼質疑及反對的文章,是否又會像此前那樣,一遇到個別人反對,就「繳械投降」,而置更多市民的意願而不顧呢?希望有關官員,參照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的論述:「把雷厲風行和久久為功有機結合起來,勇於攻堅克難,以釘釘子精神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增強駕馭風險本領,健全各方面風險防控機制,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矛盾,勇於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

銅馬廣場地下空間也是一個應當充分運用的場所。這裡不靠近民居,相信反對派難以「找茬」。而且經受了「天鴿」風災的考驗,是極為少數的沒有遭受水淹的地下停車場之一。至於出入不方便的問題,相信經過改造之後,應能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