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與科技先行 加快會展產業發展 王希富

受特區政府委託,澳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於一六至一七年期間進行「澳門會展業發展藍圖研究」,有關報告於日前公佈摘要版。雖然報告一經公佈就有人提出質疑,其一是認為會展業方面的研究應該也不是非常獨特、冷門的研究,目前特區政府也設有專職研究工作的機構政策研究室。因此質疑特區政府將「澳門會展業發展藍圖研究」 外判給澳門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可能就顯示特區政府其實根本沒把審計署發佈的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顧問、研究及民意調查的外判服務》當回事,在研究服務外判方面,依然是「我行我素」。

其二是質疑報告中提出的短中期內澳門會展業應該由特區政府主導,待會展業發展相對比較成熟後交由市場營運。又以「市場經濟」為由,列舉統計資料顯示,在二零一一年三季度,澳門會展業中被調查的十二間展覽主辦機構的展覽總收入約為九百四十七萬元,總支出約為兩千四百三十七萬元,這樣計算的總虧損約為一千四百九十萬元;而到了二零一六年三季度,被調查的十七間展覽主辦機構的展覽總收入約為一千兩百七十九萬元,總支出約為四千四百一十八萬元,這樣計算的總虧損約為三千一百三十九萬元。質疑在「政府主導」下,這些年澳門會展業可能是一個虧損越來越大的產業,這樣的產業何時才能「比較成熟」。

對於這兩個質疑,其實是見仁見智的問題。首先說為何交由專門研究機構,而非政府的政策研究室,其實比較簡單的理解就是,政策研究室主要是進行宏觀政策方面的研究,如果要具體到某一個產業,甚至要提出具體的產業發展建議則略有不足,及時是勉強進行研究,恐怕也會多數時候傾向於宏觀政策,不能具體適應和指導產業發展,恐怕屆時業界會質疑。而若是吸納業界人士參與研究,恐怕有關質疑人士又會「合理懷疑」存在利益交換。因此,交由專業研究機構進行,似乎更為合適。其次,至於政府主導前期的發展,似乎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是如此,也是一個地區新興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與所謂的「市場經濟」並沒有直接的衝突,反而是現在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在反思市場並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正正需要政府出手調控。再者說,相關的質疑人士也是一貫要求政府在房地產等方面出手調控的,反而在會展業上就採取另外一種態度,似乎有「雙重標準」之嫌。

其實,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澳門會展業發展藍圖研究」報告本身。公里公道的講,該報告並非「高大上」,也並不是理論大於實際,反而是相當的接地氣,甚至可以說是將過往一段時間,事關本澳會展業發展的多個論點以更為實際可行的方式加以細化。而在宏觀基調上有配合國家規劃、區域發展,以及澳門本身的定位。雖然不能盲目的認為這份報告有多麼高的水準,但卻也有著諸多可以肯定,甚至對業界而言有著直接實踐指導的地方。

研究團隊採取多種方法,包括研究8個會展城市的發展、向1,121位會展參與者及74間會展相關企業進行問卷調查、與本地及外地會展業界領導及持份者進行46次深入訪談及舉行4次專家小組會議,深入分析澳門會展業現況、優勢、機會及探討可行的發展路徑。

報告分析了本澳會展業的現況和強弱危機,優勢包括完善的酒店及會展場地配套,世遺吸引力,旅遊業及娛樂事業蓬勃,與會展業有良性互動。政府對行業支持及龐大的旅客數量,亦有利會展業發展。制約則是本地市場規模小內需有限。澳門展覽業在國際知名度有待提升;受國際交通及本地人力資源所限,外地參展商及觀眾參會成本較高昂。市內交通承載力不足、貨物通關運作欠暢順等。

會展業隱憂包括,鄰近城市如香港、深圳和珠海等競爭,澳門需盡快建構獨特的市場定位。另外,人資短缺有可能影響展會、服務素質及良好口碑的建立。此外,展覽場地單一、展會以展銷為主缺乏創新,影響澳門會展活動對參加者的吸引力。

展望未來,澳門致力新興產業發展,可為會展業帶來實體產業支撐。由於多數人仍對中國經濟前景看好,澳門可以做好貿易平臺角色,尤其葡語國家與中國市場的平臺。隨著澳門積極配合國家「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以及港珠澳大橋落成加強對外交通等機遇,澳門會展業可進一步發展。

這些內容雖然不是多麼獨到的見解,但勝在整體的歸納和總結。

《澳門會展業發展藍圖研究》又分為宏觀及微觀提出八個目標。宏觀朝三目標進發:推動澳門「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升級發展;推進特色金融及中醫藥產業發展;以會展打造澳門城市品牌。而在微觀方面則提出了五大目標,關鍵詞可以概括為:國際化、專業、人才、激勵、拉動。筆者認為其中最為關鍵的仍舊是人才與長遠成為「專業展覽會及優質展銷會目的地」當中有關科技的運用問題。這是加快培育會展產業鏈,發揮會展優勢帶動作用的關鍵。

會展產業鏈條的人才需求

按照會展生產要素的流向及行業之間的供應關係,會展產業鏈可以分為上游環節、中游環節和下游環節三個部分,並通過三個環節的配合將會展的主體方及相關方的資源有效地整合起來。

會展產業鏈上游一般指會展活動的發起者,包括專業的會議組織者(PCO)、政府、協會、企業等辦展單位,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從事會展專案的策劃、開發及宣傳,具有獨立開發及運作會展專案的能力,並是會展品牌的擁有者;會展產業鏈中游指具體負責會展專案的運作、組織和實施者,主要是目的地管理公司(DMC),如各展覽場館。這些企業組織為會展活動提供相應的場所、設施設備,並組織現場服務,落實會展主辦方的專案方案,處於實施階段;會展產業鏈下游範圍較廣,是會展活動的支持部門,即直接或間接為PCO、DMC、參展商和觀眾提供服務的部門都是會展產業鏈的下游企業,如展臺裝修、物品租賃、商務旅遊、媒體廣告、物流、保險等,這些部門為會展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資金、技術和資訊支持。

處於會展產業鏈上游的企業擁有關鍵資源和技術,制約著中下游的市場供給與需求;中游是連接上游和下游的橋樑,負責會展活動的實施,是影響整個會展活動效果的關鍵環節。下游為會展活動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術支撐,實現會展產業鏈整體價值。

基於產業鏈條的上中下游不同,對會展人才供求也不相同,而處於各個環節的人才培養和供給則是影響會展行業乃至會展產業鏈真正得以構建的根本。

會展產業鏈上游企業所需要的人才主要包括會展專案策劃、專案申報及組織宣傳方面的人才。他們大多活動於政府、協會和各類會展公司、廣告策劃公司,其主要職責是開發新主題,進行會展活動的整體策劃、行業調查及市場分析、立項審批、專案宣傳、客戶招徠等,通過概念策劃和組織將會展活動的各個環節及會展產業鏈上的各服務企業有效地銜接起來。對於這類型的人才,必須正確把握展覽市場的需求,熟悉會展活動的運作流程各業務環節,具備獨特的創意能力、文案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較高的外語水準,並且需要一定的市場調研、行銷、商務談判技能及實踐經驗。

處在會展產業鏈中游的人才具體負責會展活動的組織、管理和控制,是會展專案方案的執行者,主要包括專案經理、場館管理人員和服務人員。其中專案經理負責承接會展專案並組織相關工作的開展,包括提供場所、安排住宿和餐飲、組織現場服務、處理危機公關等,將主辦方的活動方案一一落實。這類人才需要有豐富的展會(尤其是大型展覽及國際會議)操作經驗,熟悉會展行業的特點和專案的運作流程;極強的公關能力,善於與主辦方、搭建商、參展商及採購商進行溝通,協調各部門的關係;此外還要求具備較強的業務開拓能力和抗壓能力。而場館管理人員則對現場管理、控制和危機處理的能力要求較高,必須能夠妥善安排、監督現場施工和會務服務。

會展產業下游所涉及的行業眾多,因而對相應的會展人才需求量最大,是為會展主辦單位、場館、參展商及觀眾提供服務的人員,主要包括:會展展臺的設計和搭建、物流運輸、餐飲住宿、翻譯及律師諮詢、保險、旅遊等。他們分屬於各自的行業,專業特性強,許多崗位需要較高技術水準,並且需具備一定的會展知識,熟悉會展業務的經營特點。如會展旅遊人才不僅需要有旅遊接待的技術和經驗,還需要充分瞭解會議及參展客戶的消費特點,提供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

不可否認,本澳會展業經過近些年的培育發展,已經取得很大的進步。尤其是在人才培養上,引進與自我培訓相結合,官方、社團、企業共同努力,也確實在基礎性會展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過往本澳會展業起步階段及後來的穩步成長時期,其實對人才的重視和培養還是較多的集中在中下游人才上。這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不可回避。但同樣的,從政府施政報告中「支持業界競投更多世界各地具影響力的會展活動落戶澳門,不斷提升會展活動的專業水準和成效」的提法,我們也能清楚的看出,未來一段時間,對上、中游人才的培養將會變得至關重要。而這也是關乎會展產業鏈條是否可以真正建立的關鍵所在。

會展產業鏈「無處不科技」

會展業已經從過往的人流、物流密集轉向更加重要的資訊密集。其科技含量也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與日俱增。現在幾乎各個參展商都會盡可能的將高科技元素融入自己的展覽,已獲得最佳的展覽效果,而高技術介入會展經濟,在提升展覽效果和產業層次的同時,也給整個產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革。展覽業雖由原始的集貿市場演變而來,儘管現在這種原始的展銷方式還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但是如果離開了科技元素的支撐,那麼會展經濟勢必會難以融入現代經濟之林,因為現代的會展經濟已進入了無處不科技的時代。

臺灣貿易中心副秘書長葉明水,對於臺灣會展業的發展特點強調了六個字,即「走科技化之路」。會展最重要的是服務,而用科技引領服務才是會展業發展的正確之道,現在很多科技早已運用於會展行業,比如會展新聞報導需要科技;參展通知可以直接利用APP推送給廣大展商;在臺灣,參觀展覽之後登記就可以拿到一個證件,憑藉該證件就可以免費搭乘臺北地鐵;不僅如此,展會還設有專門的GPS感測器軟體,展商和觀眾利用手機導航,來去自由,不會有「迷路」的尷尬,方便了大家參展。

其實,臺灣會展業的科技應用只是一個縮影。在大陸,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廣交會),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見證了中國外貿體制的改革歷程,為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在改革開放的宏偉大潮中不斷成長起來。2008年,隨著琶洲展館C區竣工,廣交會完成整體搬遷,廣交會展館已成為亞洲設施最先進、功能最齊全的國際會展中心,其科技含量可見一斑。琶洲展館C區電腦網絡系統包含資訊網絡、保密網路和智能網路三個相對獨立的網路。其資訊網絡在電腦網絡系統中規模是最大的,負責為採購商和參展商提供互聯網接入服務、網上業務辦理服務、為業主內部工作人員提供辦公網路接入以及為辦證業務提供資訊基礎平臺。資訊網絡採用模組化、層次化的設計,從設備選型及組網技術保證網路的高可用性。

以上僅是會展科技的冰山一角。也許是太習以為常的緣故,當我們走進展館的時候,難以在展會上切實感受到科技的存在。事實上從我走進展館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進了一個科技的展場會展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如門禁系統,統計分析系統,查詢軟體,搭建,安保消防,展覽展示手段,燈光音響,線上線下同步展示和交易等無不與科技密切相關。

再者而言,展覽展示作為會展的核心內容,在此平臺上的科技應用各路人馬無所不用其極。例如,2010上海世博會讓人感歎:現代科技文明的進步和人們對視覺感官的追求已大大超越了我們的想像。一個在世博引起轟動,甚至引起全球關注的展項,就是令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在百忙之中參觀完美國館後直奔而去然後又匆匆回國的巨版動畫——《清明上河圖》,其並且被冠以「中國館鎮館之寶」的美譽。這部長128米,高6.5米的動畫展項令所有的展項都歎為觀止,觀展的長龍令更多的遊客望而卻步而未能一睹尊顏。相關人士介紹,這是一種典型的折幕展覽手段,它的轟動效應主要來自於對《清明上河圖》的動畫模擬與實現,經過巨型多媒體展現手段凸顯了其視覺感官的強烈衝擊力。當然這只是展示技術一個代表,其實在現代展會中許多聲光電合一的高技術展覽手段已是屢見不鮮了。

另外,目前在電子商務技術的助推下,會展業線上「虛擬展會」加線下「面對面交易會」的虛實互補組合方式,正快速在行業內發展並進行滲透。近年來,隨著網盛生意寶、阿裏巴巴等電子商務巨頭紛紛涉足線下會展業,利用自身在行業、企業、資源的整合力等優勢,為會展也帶去急需的人脈和企業資源,幫助傳統企業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中國製造網副總裁兼運營總監黃良發認為,「利用網路的虛擬空間進行展覽和貿易活動,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網路技術可以突破現場展會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正在逐步被人接受,並在發達國家率先發展。例如,美國已經有98%的企業將電子商務應用到企業的市場經營活動中,有72.4%的企業接受過網上虛擬展會服務。因此當我們談到會展業中的科技元素時,隨處不在的網路技術更是不可忽略的。

此外,必須要提到的是「大數據」對會展產業鏈的影響。會展業界人士曾指出,「互聯網+」只能讓會展行業增加一個傳播的手段一個工具,而大數據應用於會展行業,能夠為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新的資訊服務模式、創造新的價值;能夠為會展行業的政策制定、商業運營、市場推廣、公關行銷、設計搭建、專案管理等提供決策依據和數據支持。大數據與會展行業融合,會進一步發揮其加速器和創新引擎的作用。在融合模式下,會展行業的產業鏈各環節不僅是大數據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也是大數據會展創新生態的組成部分,促進新商業模式產生,推動會展產業轉型和升級,而不僅僅是大數據提供服務所帶來的市場規模增值。

業界亦稱,會展大數據的應用產品可以通過分析潛在參展商和觀眾的群體特徵、資訊管道和偏好類型等多維度的數據,擴寬會展企業的客戶資料庫。同樣,它可以通過關聯因素、關聯分析、因果分析,實現精准的行銷和精細化運營,改善企業的運營管理,讓參展商和觀眾有更好的會展體驗,增進雙方更高效率的貿易合作。而這一切的實現,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人才對科技的良好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