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共產黨人,如何對待工作中的委屈?

每個在機關單位工作的人,都受過大大小小的委屈。這裏所說的受委屈,按程度輕重可分為正確的意見不被接受,因種種原因替人「背鍋」,工作中遭受錯誤的對待,甚至錯誤的處理等。有時幾種情況疊加,給當事人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老一輩共產黨人對待委屈多泰然處之,堅守黨性,最終迎來轉折,給人以深刻的教育和啟示。

毛澤東:等待機會,仍堅持真理

1927年秋收起義失利後,毛澤東帶隊伍轉入農村,開闢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然而,這一符合實際的決策卻遭到當時中央負責人的批評,認為這是「右傾逃跑」、「槍桿子主義」,隨即毛澤東被撤銷政治局候補委員等職務。1932年10月寧都會議,又對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方針進行批判,撤銷其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此後長達兩年多,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的重要決策上都失去發言權。

對前一次受委屈,譚政在《難忘的井岡山鬥爭》中提到:「這時怎麼辦?毛澤東同志是黨員,他敢反中央嗎?這是紀律問題。」抗戰時期,毛澤東對英國記者斯坦因說:「我自己曾經有過處於少數地位的情況,在這時候,我只有等待。」

李維漢曾對毛澤東對待不公正待遇的態度作總結:「一是少數服從多數;二是不消極;三是爭取在黨許可的條件下做些工作。他在受打擊的情況下,仍能維護黨的統一,堅持正確的路線和主張。」斯諾在《西行漫記》中稱:「他內心中,存在著一種堅定的本質的活力。」這既是堅守黨性,也是豁達從容的精神。

在逆境中,毛澤東通讀了大量馬列著作,並深入各縣調研了農村情況。同時,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主張。賀子珍回憶,寧都會議後,只要讓毛澤東參加會議,他都不放棄。在會上都要盡力闡述自己的觀點。當他的正確意見不被大家理解時,他服從組織的決定,但絕不放棄自己主張,並創造條件宣傳,堅信黨和同志終將接受他的意見,直至迎來遵義會議的轉折。

彭德懷:「幫人背鍋」,坦然也有教訓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實現了中國革命的歷史性轉折。但是,遵義會議後質疑毛澤東的「餘波」依然存在。時任紅一軍團政委的聶榮臻回憶:「有人說毛澤東同志指揮也不行了,要求撤換領導。林彪就是起來帶頭倡議的一個」。林彪曾給中央三人小組寫信要求撤換新上任的中央領導。四渡赤水中,他一直埋怨說走的儘是「弓背路」,應該走捷徑;還說「這樣會把部隊拖垮的,像他(毛澤東)這樣領導指揮還行!?」在會理休整期間,他給彭德懷打電話說:「現在的領導不成了,你出來指揮吧。」他的這種錯誤做法遭到彭德懷當即回絕。

1935年5月,中央決定召開「會理會議」,統一黨和軍隊對新的行動方針的認識。會上,毛澤東駁斥了謬論,並批評林彪:「你是個娃娃,你懂得什麼!」毛澤東說,林彪的信就是彭德懷鼓動的。會議中,彭德懷也批評了林彪的信。但因當時大敵當前,面對誤會和批評,他採取「事久自然明」和「等當事者將來自己去申明」的態度。由此,毛、彭產生誤會。直到1959年彭德懷在廬山上受批判,林彪才解釋,他給中央的信與彭德懷無關,澄清了此事的誤會。

此後,彭德懷也做了總結:「此後24年中,主席大概講過四次,我沒有去向主席申明此事,也沒有同其他任何同志談過此事。從現在的經驗教訓來看,還是應當談清楚的好,也可避免挑撥者利用,會理會議我沒有主動向主席說清楚,是我不對。」

李先念:連降六級愉快服從

抗戰初期,大批將領走上抗日前線。一天,紅軍後方政治部負責人找到率領西路軍餘部突圍,回到延安的原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談話:「先念同志,組織決定你到八路軍第一二九師當營長,你有什麼意見嗎?」

從軍政委降至營長,這是讓人難以接受的。可李先念沒有表現出驚詫,而是很愉快,他想,只要能扛槍打擊日本侵略者,幹什麼都行,於是回答:「堅決服從組織安排。」

許多西路軍戰士都為他感到委屈。但李先念從不抱怨,他風趣地說:「管他呢,就是一擼到底,叫我去當伙夫、馬夫,也要在我們黨和部隊裏幹下去。」

這件事被毛澤東知道後,一定要見李先念。見面後,毛澤東第一句話就是「這樣處理你李先念,是不公平的嘛」。最後李先念沒有去當營長,而是在毛澤東安排下改任新四軍第四支隊參謀長。後又留在鄂豫邊參與領導中原地區的抗日鬥爭。

粟裕:打了勝仗卻挨批,向上級反復陳述

1944年在江蘇淮安打響的車橋之戰,新四軍變被動防禦和偷襲為主動出擊和強攻,標誌著新四軍對日軍進入局部反攻階段。經過一天兩夜戰鬥,新四軍攻點、打援獲雙勝利,共消滅日軍大佐以下465人、偽軍483人。

對此,獲勝的官兵都很高興。3月8日,粟裕將車橋戰役的發起理由和戰鬥經過報告新四軍軍部。不料,當時由饒漱石主持的新四軍軍部,卻發電報對車橋戰役提出批評,指責「攻擊方向不對」,「主動過分暴露自己力量」,「過分刺激敵人,很可能引起敵人大的報復」,「可能造成對全部各方不良的影響和牽制」,責令粟裕檢討。

面對上級的批評,打了勝仗的粟裕很難受。他考慮了兩天,與葉飛、陳丕顯共同署名,復電反復直陳組織發起車橋戰役的理由:「在敵人兵力不夠之現勢下,不一定對我們再作大的進攻。如其小的進攻,我們當易於應付。」當時已到了戰略反攻階段,事實證明軍部的「擔心」是多餘的。

捷報傳到延安,毛澤東欣喜地對粟裕稱讚道:「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新華社也向全國播發「新四軍大捷,收復車橋」的消息,並熱情讚揚「我軍粟裕以雄厚兵力」,打了一個「大殲滅戰」,風波終於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