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首度公開「一國兩制」構想

1979年1月1日,中華入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人民曰報》以及全國各地黨報以頭版頭條的顯著位置,發表了著名的《告臺灣同胞書》。兩岸關係由此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新中國成立後共有五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

《告臺灣同胞書》向臺灣提出,統一中國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應儘快結束分裂局面,統一中國。其中,還提出了結束兩岸軍事對峙、開放「兩岸三通」、擴大兩岸交流等方針。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關於停止自1958年以來對大小金門及大小擔島等島嶼炮擊的聲明。

《告臺灣同胞書》一經發表,立刻在臺灣和國際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被認為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對台政策實行重大轉變的信號。其實,在此之前,也曾經發表過四次《告臺灣同胞書》。第一次《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於1950年2月28曰,是以臺灣自治同盟的名義發表的,首次提出要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這是為了配合與貫徹中國共產黨「武力解放臺灣」方針而作出的表態。這次《告臺灣同胞書》中指出:「全國四萬萬七千萬人民已經決心把解放臺灣統一全中國作為第一個重大任務,準備集中一切力量,渡海殲滅蔣匪幫的殘餘勢力,解放臺灣。」並且號召臺灣同胞「準備配合人民解放軍,共同完成解放臺灣的任務」。但是,隨著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關於「解放臺灣」的決策在戰略上、鬥爭方式上都有所變化。

1958年10月6日,第二次《告臺灣同胞書》由毛澤東親自起草,是在台海局勢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發表的。1958年8月23日,世界矚目的兩岸炮戰在金廈海峽爆發。炮戰爆發伊始,美國政府態度強硬,聲稱要介入「台海危機」,但其實際行動只是為國民黨向金門運送補給的船隊「護航」為避免捲入中國內戰,美國護航艦隊僅到金門3海哩以外的海域,空軍並不介人。然而,解放軍猛烈的炮火使其補給船隊屢遭重創,美國的「護航」行動連遭失敗。於是,美國政府先是呼籲停火,然後逼迫臺灣政權從金門、馬祖撒軍。美國此舉,一是擺脫自己進退維谷的被動局面;二是斬斷蔣介石與大陸聯繫的紐帶,以便實行其「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圖謀。但是,蔣介石對此堅決抵制,對於「撤退金、馬」之說嚴詞拒絕。在這一問題上,美、蔣矛盾幾乎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

對於美、蔣的矛盾衝突,中國領導人有著清醒的認識,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美國逼蔣放棄金、馬的意圖,於是重新考慮了立即解決金、馬問題的利弊,作出了暫不收復金、馬的新決策。10月3日、4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指出:「讓金、馬留在蔣介石手裏如何?這樣做的好處是金、馬離大陸很近,我們可以通過這裏同國民黨保持接觸,什麼時候需要就什麼時候打炮,什麼時候需要緊張一點就把絞索拉緊一點,什麼時候需要緩和一下就把絞索放鬆一下,可以作為對付美國人的一個手段。」與會者同意毛澤東提出的設想,讓蔣軍繼續留在金、馬。毛澤東最後總結說:「方針已定,還是打而不登,斷而不死,讓蔣軍留在金、馬。」

兩天後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向臺灣當局表達了這一新的政策立場,指出:「我已命令福建前線,從10月6日起,暫以7天為限,停止炮擊,你們可以充分自由地運輸供應品,但以沒有美國護航為條件,如有護航不在此列。」「台、澎、金、馬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是另一個國家。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沒有兩個中國。我們都是中國人。三十六計,和為上計,「建議舉行談判,實行和平解決。」

10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下達命令,再對金門停止炮擊兩個星期,以使國民黨軍隊運送給養物資。10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再告臺灣同胞書》,也就是第三次《告臺灣同胞書》。這次《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國共兩黨「化敵為友」,建議「臺灣、澎湖、金門、馬祖的全體軍民同胞團結起來,採取堅定而又靈活的政策,減少你們內部的磨擦,一致對付民族敵人」。所謂「一致對付民族敵人」,是指一致對付中華民族的共同敵人,共同敵人即指美國,表達出了利用美、蔣矛盾衝突挫敗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圖謀的意願。

不僅如此,這次《告臺灣同胞書》還給出了具體的措施,「逢雙日不打金門的飛機運、料羅灣的碼頭、海灘和船隻,使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大小島嶼上的軍民同胞都得到充分的供應,包括糧食、蔬菜、食油、燃料和軍事裝備在內,以利你們長期固守」。此後,金廈海峽間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炮戰,即逢單日打炮,雙日停止,且雙方均打到對方的海灘上。這種炮擊只是一種象徵,即中國內戰還在繼續,國民黨軍隊能借此長期佔據金、馬,以此作為對抗美國迫其撤軍的理由,抵制美國分離臺灣的圖謀。

11月1日,《三告臺灣同胞書》發佈,此即第四次《告臺灣同胞書》,但沒有公開發表。與前四次《告臺灣同胞書》相比較,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確立了通過談判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告臺灣同胞書》的起草與發表

《告臺灣同胞書》選擇在1979年1月1日發表,是為了趕在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之日,因而這部文件的起草工作也是很緊張的。《人民日報》前總編輯譚文瑞是《告臺灣同胞書》的起草人。他生前曾撰文回憶過那段往事:

1978年12月17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國務院研究室主任的胡喬木把我找去,告訴我,小平同志佈置了一項任務,要在1979年元旦,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名義,發佈一份《告臺灣同胞書》,讓我在三四天內起草出一個初稿。

他向我講了文告的要點,特別叮囑說:這個文告既要面對臺灣老百姓,也要面對臺灣當局。行文不用黨報社論的格調,語氣要委婉平和些,可以半文半白,適應臺灣同胞的習慣,讓他們能聽得進去。

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既要曉之以義,也要動之以情。我花了四天時間,按照胡喬木所說的精神把稿子寫成,給他送去。他對稿子作了修改,框架沒有大動,只是對文字作了精心潤色,加了一些警句,如「這種綿延多少歲月的互相思念之情與日倶增」等。

12月24日,界木同志要我和他一起s帶著列印好的修改稿到小平同志家裏去,請他審定。胡喬木讓我當面逐字逐句把稿子念了一遍。小平同志聽完後,隻字沒改就表示認可,當場拍板說:「我看可以了,趕快分送政治局的各位同志過目。」後來,文告也沒有改動,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12月26日開會討論通過,就在1979年1月1日公之於世了。

中美關係實現正常化,這就大大增加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可能性。鄧小平果斷作出決策,在促進臺灣問題和平解決上採取更為積極的步驟,這才有了《告臺灣同胞書》的誕生。

《告臺灣同胞書》送鄧小平過目以後,又在12月24曰下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決定送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這次政治局會議還討論了徐向前以國防部部長名義發表關於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炮擊的聲明。走完了必要的法律程式,《告臺灣同胞書》在1979年1月1日正式發表。

《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改變了什麼

《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首先改變的是兩岸關係以及由此涉及到的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讓我們先從福建省一個有名的「寡婦村」說起。

曾幾何時,提起福建省東山島,人們馬上會想起一個特殊的地名——「寡婦村」而這個給福建省東山縣銅缽村村民帶來慘痛記憶的綽號,卻是來自於兩岸對峙局面形成之初。1950年5月4日深夜,國民黨軍隊從東山島潰逃臺灣時,為了補充兵員的不足,在第二天早晨5點鐘時,以點名查戶口的名義,把島上全體村民集合到村前的祠堂裏,將18歲至45歲能充兵役的男子全部抓走。當時這個只有200多戶人家的小漁村,93名新娘,少婦一夜之間成了「活寡婦」銅缽村從此變成了「寡婦村」。書信,成了當時兩岸交往的唯一手段。

《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給「寡婦村」苦守的女人們帶來了亮光。1984年,黃雲奇成為第一個從臺灣冒險回歸故里的人。當時,他帶回的書信有100多封,禮品足有一卡車。黃雲奇之所以能夠冒險回大陸探親,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高層不斷努力的結果。

1979年1月30日,首度訪美的鄧小平在同美國參.,眾兩院議員談話時指出:「我們不再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裏的現實和現行制度。」同一天,鄧小平在美國的一次招待會上指出:「統一祖國,這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夙願。……至於用什麼方式解決臺灣歸回祖國的問題,那是中國的內政。安照我們的心願,我們完全希望用和平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因為這對國家對民族都比較有利,這在我們的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在海外公開表述了以「一國兩制」來解決臺灣問題的戰略構想。

1982年1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考慮到臺灣回歸、和平統一祖國的需要,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時專門在「總綱」中加進「國家在必要時得設立特別行政區,在特別行政區內實行的制度按照具體情況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的條文,為「一國兩制」構想奠定了法律依據。

經過不懈的努力,1987年11月,臺灣當局決定開放臺灣同胞赴大陸探親,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同胞隔絕狀態終被打破。兩岸之間探親伊始的頭一個月,來往兩岸的人員就達13,000人次。1993年,兩岸郵政部門正式互辦掛號信函業務。1997年,福州、廈門到高雄港的海上直航試點啟動。2003年春節,兩岸首次實施客運包機。2008年12月15日,實現了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實現了跨越66年時空的首次會面,兩岸政治交往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會面中,兩岸領導人都肯定了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取得的重要成果,並就進一步發展兩岸關係達成了重要共識。

(彭秀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