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界合作的兩個關鍵詞(一) 子悠

由香港旅遊發展局與香港旅遊業議會合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界合作峰會」早前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常任秘書長容偉雄,亞洲旅遊交流中心副主任崔素香,廣東省旅遊局局長曾穎如,廣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王東,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以環,珠海市市委常委郭才武,澳門旅遊局長文綺華,香港旅遊發展局主席林建嶽及香港旅遊業議會主席黃進達出席及見證《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界合作協議書》簽訂儀式。香港旅遊業議會、澳門旅遊業議會、廣州地區旅行社行業協會、深圳市旅行社行業協會、珠海市旅行社行業協會、佛山市旅遊協會、惠州市旅遊協會、東莞市旅行社行業協會、中山市旅遊協會、江門市旅遊行業協會、肇慶市旅遊協會的代表,在嘉賓見證下簽署《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界合作協議書》。協議內容主要加強各市旅遊業界的溝通及互訪交流,商討合作計劃,開拓更多一程多站的旅遊線路,共同打造資源優勢的旅遊品牌等。

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在致辭信中表示,國家旅遊局重視粵港澳區域旅遊發展,希望各方把握機遇,乘勢而上,落實下麵四點工作:

一、推動全域旅遊合作。要以全域旅遊的理念,把大灣區旅遊資源、資金、智力有機結合,系統規劃和建設,推動粵港澳旅遊部門和旅遊業界深化合作、共建共用、共同發展。

二、堅持融合創新發展。要堅持「融」字當頭,著力加強旅遊與農業、工業、文化、教育、科技、體育、林業等領域的融合發展,豐富旅遊產品供給,打造特色精品線路,滿足多元化、個性化、品質化、高端化旅遊需求。

三、發揮內外聯動作用。充分利用大灣區區位優勢,對外連接「一帶一路」和國際市場;對內輻射和帶動環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區域旅遊發展,加快推進世界級旅遊目的地建設。

四、互學互鑒協同發展。粵港澳三地在促進旅遊業發展中有著各自生動的實踐,深化和擴大旅遊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主體等不同層面的合作對話,有利提升旅遊業整體治理能力,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這是繼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十一個旅遊主管部門的代表在珠海簽署成立大灣區旅遊領域的聯合會,確立官方層面的合作框架後,進而訂立的大灣區旅遊業界合作框架。澳門旅遊局長文綺華表示,大灣區旅遊業發展,除政府合作外,也要有業界參與,特別是旅行社的參與,需要推出新的旅遊產品、服務。政府層面方面,將整合資源,建議拓展新的旅遊路線,協助業界開拓市場產品,並加強聯合推廣,以大灣區鮮明的旅遊形象向內地其他省市及海外的旅客進行推廣。大灣區旅遊部門的聯合會,廣州市作為首個輪席主席,帶領十一個城市開展工作計劃。

她亦指,港珠澳大橋作為新大型基建,將帶動區內人流、物流,拉近粵港澳三地距離,方便區內人員住來。未來不僅是休閒旅遊領域的合作,還可帶動會展商務領域的旅遊合作,並方便長線旅客經香港國際機場來澳,為澳門旅遊業帶來新的推廣機遇。大灣區城市群部分領域有競爭,但更有長久的合作關係,合作比競爭更鮮明。港澳有長久合作基礎,並會聯合到海外市場推廣,如今年不僅聯合香港,還有廣東、廣西、福建等一起到雅加達推廣。未來將到有共同意願的中長線潛在市場作旅遊宣傳,如印度、歐美市場等。差不多可落實具體工作計劃,大方向是發展大灣區的一程多站旅遊。

由此可見,大灣區旅遊協同發展已經從政府到業界達成共識,並且得到國家層面的支持和指導。這也可以認為是澳門旅遊業持續穩定發展的一個良好契機。而綜合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的指示,以及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業界的努力方向,筆者認為有兩個關鍵詞值得本澳旅遊當局和業界重點關注,亦即「全域旅遊」的概念與「聯合推廣」。當然,這都離不開各個參與主體在不斷強化自身的同時,本著整體一盤棋的態度,把大灣區旅遊資源、資金、智力有機結合,系統規劃和建設,推動粵港澳旅遊部門和旅遊業界深化合作、共建共用、共同發展。

其中全域旅遊,就是在一定區域之中,以旅遊業作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之中的經濟社會資源,如相關產業、旅遊資源、公共服務、生態環境等進行系統化、全方位的優化提升,這樣就可以實現區域資源的整合,實現社會的共建共用,促進產生的融合發展,這樣就可以形成旅遊業帶動,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協調發展模式與理念。這個概念在國內近年來是旅遊業最為火熱的概念。也是符合澳門旅遊發展的現實和既定規劃。在去年國家旅遊局與澳門特區社會文化範疇首次在澳門舉辦「內地與港澳全域旅遊暨旅遊員警交流座談會」上,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就表示,澳門是一個開放的旅遊城市,可稱得上是實施全域旅遊典範。澳門旅遊局長文綺華也在交流環節時表示,關於全域旅遊的未來發展,澳門更重視如何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政策,以及旅遊業如何可以使整個社會受惠。旅遊局編制中的《澳門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訂定了四個總體目標以達到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願景,每個總體目標均包含不同的策略和措施,與全域旅遊的發展方向相符合。

2016年全國旅遊工作會議上,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做了《從景點旅遊走向全域旅遊,努力開創我國「十三五」旅遊發展新局面》的工作報告,提出在新的發展時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必須轉變旅遊發展思路,變革旅遊發展模式,創新旅遊發展戰略,加快旅遊發展階段演進,推動我國旅遊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李金早表示,在景點旅遊的模式下,封閉的景點景區建設、經營與社會是割裂的、孤立的,有的甚至是衝突的,造成景點內外「兩重天」。全域旅遊就是要改變這種「兩重天」的格局,把一個區域整體作為功能完整的旅遊目的地來建設,實現景點內外一體化,做到人人是旅遊形象,處處是旅遊環境。全域旅遊是空間全景化的系統旅遊,是跳出傳統旅遊謀劃現代旅遊、跳出小旅遊謀劃大旅遊。

其實,關於小旅遊還是大旅遊,以及內地旅遊所出現的景區內外「兩重天」情況,在本澳需要討論的空間並不大,一是,澳門本身就是旅遊城市,無論是實際上的博彩旅遊是經濟龍頭產業,還是在政策層面,澳門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都說明旅遊業之於澳門的重要程度,從經濟層面到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度,都已經可以說澳門一直以來都是在做大旅遊。

二是,澳門因為歷史和地域的原因,景點是分佈的市區,又與周邊融於一體。不存在景區內外的分野。可能唯一相似的是,澳門歷史城區這些著名景點較為集中的區域集中的大批的遊客,造成遊客分佈不均,無法讓遊客消費整體惠及各區。而至於所謂的舊區,也並非是因為集中資源人為建設景區所導致旅遊景點集中區域與舊區從外貌景觀上的差異。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關於全域旅遊,國家旅遊局局長李金早其實還有其他的論述。尤其是「5大理念7個轉變」的表述。他認為,從景點旅遊模式向全域旅遊模式轉變,具體要實現7個轉變。

一是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管理到綜合目的地統籌發展轉變,拆除景點景區管理圍牆,實現多規合一,推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旅遊監管全覆蓋,實現產品行銷與目的地推廣的有效結合。

二是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實行分類改革,公益性景區要實行低價或免費開放,市場性投資開發的景區門票價格也要限高,堅決遏制景區門票上漲過快勢頭,打擊亂漲價和價格欺詐行為,改變我國旅遊過度依賴門票收入的局面。

三是從導遊必須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閉式管理體制嚮導遊自由有序流動的開放式管理轉變,實現導遊執業的自由化和法制化。

四是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給,引導旅遊需求,實現旅遊供求的積極平衡。

五是從封閉的旅遊自迴圈向開放的「旅遊+」融合發展方式轉變,加大旅遊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體育、醫藥等產業的融合力度,形成綜合新產能。

六是從旅遊企業單打獨享到社會共建共用轉變,充分調動各方發展旅遊的積極性,以旅遊為導向整合資源,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推動建立旅遊發展共建共用機制。

七是從部門行為向黨政統籌推進轉變,形成綜合產業綜合抓的局面。最終實現從小旅遊格局向大旅遊格局轉變。

而所謂,5大理念則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無論是經濟方面的創新、協調,生態方面的綠色,還是社會方面的開放、共用,這五大理念都與全域旅遊發展戰略有密切的引領與承載關係。

既然我們前面已經說到,澳門在旅遊發展上有自己獨特的特點,也決定了澳門可能未必完全適合國家層面所提出的全域旅遊發展規劃概念。但其中也有值得借鑒的地方。正如旅遊局局長文綺華所指,「關於全域旅遊的未來發展,澳門更重視如何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的規劃和政策,以及旅遊業如何可以使整個社會受惠。」而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讓整個社會受惠這一最終的落腳點。所回應的就是本澳社會一直關注的如何分流遊客、帶動景點周邊區域的話題。可以說,近年來旅遊局在這方面是採取了不少措施的,包括社區旅遊概念的提出,以及步行旅遊路線的規劃等。

在促進產業發展方面,筆者認為,國家旅遊局局長所提出的7大轉變中值得借鑒的包括第三點導遊執業自由化、法制化;第四點粗放低效旅遊向精細高效旅遊轉變;第五點「旅遊+」融合方式轉變。在具體觀念上對應的應該包括「四新」,即新的資源觀、新的產品觀、新的產業觀和新的市場觀。其中新的資源觀是指旅遊吸引物不僅包括自然和人文的旅遊資源,還拓展到社會經濟層面的各類資源,它將吸引物本身與所處環境結合在一起,形成處處是風景的全域旅遊目的地。全域旅遊的產品觀不僅包括旅遊吸引物及吸引物所在的環境,還需要包括旅遊目的地中的當地居民,不僅包括當地居民生活的建築、文物等實物形式,還包括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行為方式、文化價值中。這一點在本澳已經逐漸引起關注,就比如荔枝碗船廠拆除引起社會強烈反響,其中持保育觀點的人士也已經人士到其中所蘊藏的旅遊價值,而且從政府層面旅遊發展委員會到民間研究機構,也曾對本澳過往的多個產業進行過旅遊產品開發的探討。

全域旅遊產業觀中旅遊業是一個綜合性的服務產業。通過與其他相關產業融合實現共同發展。全域旅遊的產業觀是實現產業之間的交叉,互相滲透,通過產業之間的聚變形成一個全新的產業。在全域旅遊市場觀中,市場的主體不再局限於旅遊目的的遊客,延伸到目的地內的居民,隨著休閒需求的日益增加,旅遊目的地居民本身也逐漸成為旅遊產業中的消費主體。旅遊目的地不僅要為遊客提供旅遊綜合性服務,同時還要滿足當地居民休閒享受的需求和基本權益。可以說,本澳在這一方面也有相當多的嘗試。比較明顯的產業結合當屬會展旅遊,其次則是博彩旅遊中關於非博彩元素與旅遊業的互動關係。但也需要同時指出,儘管已經取得不少成績,但關於「旅遊+」亦即旅遊與其他產業的交叉滲透,仍需要不斷加強。特別是跟新興產業的融合,比如與文化創業產業相結合發展文創之旅;與中醫藥產業向結合,發展健康養生之旅等等。

再者,還需要考慮的是全域旅遊趨勢下的旅遊產品市場行銷。內地學者曾經提出建議:在全域旅遊視角下,旅遊產品行銷理念勢必要擺脫企業品牌單打獨鬥的現象,告別「獨行俠」式的行銷策略,把企業品牌與產品置於全域旅遊的整盤棋中,縱橫統籌,善假於物,在優良的連袂整合平臺基礎上,成就品牌成長、產品行銷與區域旅遊大發展的共贏價值。可以說澳門在這一方面又是獨具優勢,因為澳門旅遊的整體行銷方實際就是政府,具體點就是旅遊局。每年都會通過各種活動,以及駐外的聯絡機構,進行多種多樣的澳門旅遊推介。而但在全域旅遊概念下,尤其是澳門旅遊發展需要繼續與其他產業相互滲透的前提下,未來澳門的旅遊行銷需要更多的尋找旅遊與其他產業的結合點。以此來做文章,打造澳門更多種多樣的旅遊品牌。

其實,無論是何種旅遊發展概念,最終的著力點和實現基礎都來自於旅遊產品。所以,澳門旅遊業在全域旅遊概念下,仍需持續開發旅遊產品。特別是結合自身特點,有效利用特色的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的核心本質屬性就是對遊客的吸引力,而競爭力的由來就是特異性,只有新奇而獨特的存在才能對遊客對旅遊目的地產生興趣和嚮往,進而成行和消費,完成整個旅遊活動。本澳特色的世遺建築等歷史實物自不必說,完全具有這樣特異性和競爭力,因此成為澳門主要的旅遊資源之一。而其實博彩業亦是如此,本澳是中國唯一開賭的地區,在整個亞洲地區也是少數開賭的地區之一,緊張刺激的博彩過程以及聲色犬馬、燈火輝煌的賭城風情更是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在此之外,我們也知道澳門400多年的開埠歷史,中西文化一直在此碰撞、交融,除了形成特色的歷史遺跡之外,文化風俗等特色也是不容忽視,完全具有開發為旅遊資源的基礎。只是在方式方法上要多加探討和研究。

而更為關鍵的是,在粵港澳大灣區旅遊合作發展當中,這些澳門本身的優勢和資源,則需要放在更廣的範圍內,以更寬闊的視角進行研究和開發,無形之中,整體的資源利用率也會大為提高。無論是澳門本身全域旅遊的層次,還是在協助提升大灣區全域旅遊發展程度上都將有更大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