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將牽動港珠澳機場整合 陳觀生

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在去年年底完工,預計在今年初通車,屆時可連接珠三角各大城市的路面交通網絡。香港和澳門之間的交通,除了噴射船和直升機之外,又增加了新的陸地通道。業界人士預期,大橋通車之後,澳門居民和珠江口西岸的遊客前往香港新機場乘搭飛機外出將更加便利。另一方面,澳門國際機場如能不斷完善各項服務和提升設施的效能,相信定能吸引更多鄰近城市的旅客經澳門「飛出去」,配合澳門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整體發展。

港珠機場整合優於港澳機場協作

澳門國際機場日前舉行傳媒春茗。機場專營公司董事局主席馬有恆表示,去年機場旅客突破710萬,同比增8.1%,機場有超過5.8萬架次航班升降,同比升2.8%;貨運超過3.7萬公噸,同比升14%。澳門國際機場去年客運量已達本地人口的11.1倍,比例之高躋身世界第9位。2017年澳門人經澳門國際機場出遊超過91萬,較2016年升近1成。去年機場專營公司投資2.1億用於基建,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提升接待能力,並已著手研究進一步的擴容計劃。今年隨著候機樓北面擴建投入使用,客運量提升至每年750萬人次,該區域的商店及餐飲區招標已公開進行;候機場南面擴建計劃上半年公開招標,擴建完成後每年客運量將提升至1,000萬。縱觀周邊環境及行業變化,預計今年旅客運輸量可達738萬、貨運量3.9萬公噸,航班升降達6萬架次。

與自身相比,這樣的成績確實十分難得,因為它的設計客運量為每年600萬乘客。但這樣的成績與最臨近的珠海機場相比,卻發現不但被追上並已遠遠超過。

據傳媒報導,2017年珠海機場旅客輸送量突破921萬人次,同比增長50%;運輸起降69,720架次,同比增長40%。珠海機場表示,作為城市重要公共服務平臺,機場業務的快速發展為市民帶來更加便利的出行體驗。去年,珠海機場不斷引進新航空公司,新增8家航企,在機場運營的航空公司最多時達到32家。航企入駐數量增加後,珠海航空市場逐步形成了良性競爭機制,為旅客出行帶來更實惠的機票價格,更佳的空中服務選擇。同時,珠海機場積極拓展全國航線網絡,國內航線發展規模創歷年之最。各航空公司相繼新增了珠海至銀川、揚州、運城等17個城市的航線,通航城市達到51個,區域航空樞紐地位和競爭力穩步提升,珠海市民通過「珠海飛」變得更加便捷。此外,珠海機場還啟用試行協同決策系統(簡稱CDM系統),有效緩解了客流量增長迅猛與航班放行正常率較低的矛盾,使得機場航班運行效率大幅提高。旅客在機上等待的情況和等待時間大大減少,在珠海機場航空出行也更加準時,為旅客創造更好的乘機出行體驗。

珠海機場近年的爆發增長,主要得益於與香港機場的合作。香港及珠海兩地機場於2006年達成合作協議,成立合資「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當中香港機場管理局持有55%股權),在珠海機場指定區域內從事業務經營、管理服務和航空運輸地面服務等項目,專營權為期20年。自「珠港機場管理有限公司」於2006年10月開始管理珠海機場後,為珠海機場制訂發展策略,提升機場管理水準和營運效率。珠海機場近年來呈現爆發式增長,以客流量計,2012年旅客輸送量突破200萬人次,2014年突破400萬人次,2016年突破600萬人次,而到2017年11月15日,珠海機場旅客輸送量正式達到800萬人次,作為全國增長最快的機場之一。珠海機場旅客輸送量2007-2016年年均增長率達21.8%,2017年旅客輸送量在11月即已達到800萬,增長速度驚人。近年由於珠三角地區廣州、香港機場等主要機場容量逐漸飽和,珠海機場迎來機會,年旅客輸送量屢創新高。珠海機場貨郵輸送量近十年年均增長率達12.7%。目前香港機場貨運量已超負荷,珠海機場正積極申請開通國際口岸。港珠澳大橋投入使用後,珠海機場將可分流香港機場的國際貨郵運量,加深與香港機場的合作,為香港機場貨運減輕壓力,同時為珠海機場自身貨運量帶來增長。珠海機場起降架次2007-2016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0.3%。航班量增長同比低於客運量增長,珠海機場在運力增長的同時客座率也在上升。

珠海機場近年的快速發展也受益於珠三角及珠海經濟近年的快速增長。珠海市在珠三角大灣區城市中經濟資料並不亮眼,經濟及人口總量均與其他珠三角城市(除澳門)存在較大差距,但近年珠海市發展較快,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數目前已接近廣州、深圳等城市。珠海市2015年GDP突破2000億人民幣,,2016年GDP總量達到2215億人民幣,增長率達8.5%,近五年年均增長率達到10.2%。珠海市經濟總量相比於其他珠三角城市較低,但GDP增長僅落後深圳,是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

而港澳機場的協作,則大多「雷聲大雨點小」。如有專業人士提出,香港正規劃興建第三條跑道,需時起碼七至八年,無論規劃上還是經濟上都可以考慮把澳門機場作為香港國際機場的「第三條跑道」,不單止港澳,珠海亦直接受惠。但上述建議未見有任何方面來推動。

澳門機場能否成”最佳分流者”

毋庸置疑,相比周邊大型機場,由於受制於自身的先天不足,澳門國際機場生存危機也相對要比周圍大型機場大得多,緊迫得多。而且可以預言,只要澳門國際機場存在一天,生存危機就會伴隨其一天,這也正是為什麼一直以來對澳門機場唱衰聲始終不絕的原因所在。一開始,即從機場建成的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間,機場專營股份有限公司靠打「政治牌」進入市場,最初的發展勢頭相當不錯。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自身所扮演的兩岸中轉空港的獨特角色,充分利用《中葡聯合聲明》和《澳門基本法》所賦予澳門的對外航空簽署權的「特權」,借風使力,外引內聯,先後與約50多個個國家與地區簽署了航權協定,為澳門機場營造了一片獨具優勢的經營環境,才使得澳門航空公司有可能採用「一機到底」的變相直航方式,獨佔鰲頭,開通了海峽兩岸一條空中快捷方式,從而大幅度提升了海峽兩岸人員物資往來的效率。一時間,澳門國際機場成了往來兩岸的臺灣旅客爭相選擇的中轉站,使之一度成了「香餑餑」,澳台中轉航線變成「一票難求」的航線,最火爆的時候經澳門機場穿梭於兩岸的航班,一天多達幾十架次。而貨運高峰年更曾一度突破了年處理貨運量16.5萬噸的機場設計能力。據統計,10年間,澳門國際機場平均每年接待兩岸轉機旅客高達156萬人次左右,占該機場總客運量的近4成。而兩岸中轉貨運量平均每年達12萬噸左右,占該機場總貨運量的8成以上。

不過,世界上不受政治影響的經濟是不存在的。2008年,隨著兩岸直航的實施,嘎然截止了澳門國際機場曾作為兩岸中轉航站的歷史使命,一下子將占澳門航空運輸總量80%的兩岸中轉客貨業務隨之削去。受此沉重一擊,尚未喘過氣來,又遭金融風暴當頭一棒。在一些人看來,澳門國際機場靠「吃政治飯」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然而,出乎許多人意料的是,澳門國際機場並沒有出現停滯,反而又奇跡般地從陰影中挺了過來。2008年澳門國際機場所運送的整體旅客流量中,到達旅客所占比率已由2004年的54%升至為74%。也就是說,在2008年澳門機場510萬的全年旅客流量中,74%的旅客是以澳門為目的地的訪澳旅客,說明兩岸直航後澳門機場已經實現了軟著陸的初步目標。進入2010年,復蘇的勢頭更加趨旺,澳門國際機場的客、貨運量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穩步回升。

澳門正在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即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要實現這些宏偉的目標,澳門需要現代化的對外交通設施。除了海陸交通之外,能夠最大程度地聯繫世界各地、潛力最大的港口,就是澳門國際機場航空港!由於澳門面積小,資源亦不多,博彩業的開放為澳門帶來空前的經濟大繁榮。在國家給予特殊政策支持之下,澳門可在博彩業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大力推廣旅遊業,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設置旅遊的「一程多站」,將澳門與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串聯起來。

據傳媒報導,澳門國際機場在一個相關論壇上表示,港珠澳大橋人工島與澳門機場的連接可極大帶動本澳空運轉口物流發展,屆時能有效分流珠三角機場飽和的貨運量。而澳門轉口物流的一邊是內地,另一邊是歐美及葡語國家。若充分利用自由港、零關稅、航權開放和金融信用等優勢,搭建好各種貿易平臺,充當內地與歐美,特別是與葡語國家的橋梁,就可令空運轉口成為澳門經濟多元化中的一元。港珠澳大橋落成之時,澳門國際機場有望在港珠澳三地擔任一個高效靈活的」協同夥伴"及「最佳分流者」的角色,為三地乃至南中國經濟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有香港業界人士認同港澳兩地機場合作可再深入探討,指航空市場有龐大潛力,區域機場不存在激烈競爭,廣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等地機場可探討整合資源,擴大覆蓋率,為居民外遊提供更多選擇。港珠澳大橋是為粵港澳大灣區而設,發揮連貫珠三角東西部功能,對三地未來發展都有好處。但政府的口岸通關政策要便利,若登岸配套做得不好,大橋作用會減低。業界人士認爲,從宏觀看港珠澳大橋落成所有人都得益;但從微觀角度分析,中小企業面對機遇和挑戰,如房價、交通等。希望相關政策要深思熟慮,從整體出發,做好適切的風險評估。港珠澳大橋啟用可帶動三地旅遊、金融業發展,促進產業連接及成為交通樞紐,讓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落地,拉動區內經濟。

有本澳民航業界人士指出,事實上港珠澳大橋的建成通車,將大大方便珠三角旅客往來澳門和香港,為澳門及香港航空業界帶來更多的客源和機遇。大橋通車也將幫助澳門的產業進一步多元化,為澳門本地的娛樂、會展行業和整體經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澳門民航業人士需努力推動與珠海、香港方面加強合作,在交通便利的前提下,發展「一程多站」、「一站多遊」的旅遊模式,令三地的旅遊業更具吸引力。

博彩業的開放為澳門帶來空前的經濟大繁榮,而澳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都是國家級的項目,也是澳門的優勢。但由於澳門地理面積和航空市場規模不大,航線航班資源亦不如香港。在這方面,香港可作爲澳門民航資源的補充。反過來,澳門國際機場也可謂香港民航客源增加雛形的選擇。新大橋其中一個作用,就是把港澳兩地民航資源連通起來,令澳門可在博彩業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大力推廣旅遊業,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設置旅遊的「一程多站」,將澳門與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更有效地串聯起來。

港珠澳大橋牽動區域航空資源整合

展望將來,藉著港珠澳大橋,來自珠三角西部、廣東西部和廣西等地的貨物更能善用香港的國際機場和貨櫃碼頭,更好地利用香港作為貿易和物流樞紐的功能,同時也有助強化珠海、澳門和泛珠西部地區的聯繫。整體而言,大橋可以加速大珠三角地區的經濟融合,提升相互的競爭力和功能互補。在上述發展過程中,香港和澳門、珠海都能大為獲益。

根據國際航空交通專家於2008年所作的預測,到2030年,珠三角地區的航空客運需求量每年將接近四億人次,但屆時珠三角的五個機場(包括香港、廣州、深圳、珠海和澳門)客運能力,都只是約三億人次。珠三角區域內各地機場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問題是能否做到珠三角空域優化管理和協調的工作,並加強各機場之間的合作。

香港同時擁有廣闊的國際航空網絡。香港國際機場是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機場,也是全球第三大國際客運機場(繼杜拜和倫敦希斯路機場)。現時,有超過100家航空公司每日提供約1,100航班,來往香港及全球約180個航點(其中45個位於內地)。海天客運碼頭為中轉旅客提供便捷的空海聯運快船服務往來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去年中轉旅客量達280萬人次。

香港國際機場正進行落實三跑道系統工程的工作,三跑完成後,機場容量會增至客運量達約一億人次,貨運量約900萬公噸。港珠澳大橋通車後,將會把由珠海、澳門往香港國際機場的路程,從現時的四小時縮減至45分鐘,節省八成以上的行車時間,有利為珠海、澳門以至珠三角西部更好地利用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及其跨界多式聯運運輸系統,並促進三地合作。

自1995年正式投入運作以來,澳門國際機場迅速地成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之珠江三角洲與世界各地之間的重要橋樑。澳門鄰近海陸交通便利,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澳門國際機場成為亞太地區理想的貨運及速遞中心。因此,澳門特區政府決定規劃投資60億澳門元對澳門國際機場設施進行擴建,以應付未來的空中交通增長。計畫包括興建第三條滑行道,及延長與跑道平行的另一條滑行道。擴建後機場跑道將延長至3800米,停機位將有28個,可供世界最大型客機空中客車A380起降及停放,及令機場客運容量提升至每年2800萬人次。

有意見認為,珠三角航空市場有龐大潛力,區域機場不存在激烈競爭,廣州、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等地機場可探討整合資源,擴大覆蓋率,為居民外遊提供更多選擇。港珠澳大橋是為粵港澳大灣區而設,發揮連貫珠三角東西部功能,對三地未來發展都有好處。大灣區目前有6個機場,分別是香港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澳門國際機場、珠海金灣機場和惠州平潭機場。未來還將新建珠三角新幹線機場和擴建惠州平潭機場,這樣圍繞大灣區將會有7個機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以及未來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等跨江通道建成,大灣區將形成網路狀環線,區域旅遊格局將重構,各城市的定位也將發生變化。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區域亟須明確各城市和機場的角色、功能、定位,以便區域內更好地協調發展,合作配合。目前,區域內6個機場的競爭多於合作。其中,香港國際機場中遠端國際航線較多,航班頻密度高,服務品質好,2016年旅客輸送量超過7000萬人次,位列全國第二,目前正計畫擴建第三跑道;廣州白雲機場增長迅速,航線快速擴大,2016年旅客輸送量高達5973.2萬人次,位列全國第四,目前正在擴建第四、五跑道和第三航站樓;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國內航線頻密,位列全國第八,目前已在增建T4航站樓,並計畫建設第三跑道;珠海金灣機場和澳門國際機場,2016年也分別實現了旅客輸送量613萬人次和660萬人次。整個大灣區5大機場2016年實現了旅客輸送量1.84億人次,航空市場在不斷做大的同時競爭也日趨激烈。大橋的開通,無疑會打破目前幾個機場間的競爭與合作格局,短期內香港機場會更加受益,澳門的航空市場有可能進一步被香港擠壓,白雲機場也可能從粵西被分流一部分客流。從大灣區未來整體發展考慮,未來7個機場各有優勢,建立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實現聯動及優勢互補。比如7個機場和基地航空公司重新定位,適當調整現有產品、航線和時段,更有效地利用空域,提升服務效率和品質,避免惡性競爭;同時要推動彼此間開展互補合作,實現業務聯動,形成區域進出互補、客貨互補的局面,讓客人進出更方便、更加受惠,爭取做大區域客源「蛋糕」,最大程度發揮合作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