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民族等了300年終於加入了中國

有這樣一個民族,經歷過起起伏伏,一直等了300年才回歸祖國••••••

一提到中國的多民族,腦海裏下意識地就響起了宋祖英那悅耳的聲音:「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沒錯,能把廣大疆域中的多民族團結在一起,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的包容和凝聚力。

但「遺憾」的是這首歌現在並不合時宜,雖然多民族兄弟姐妹還是一家,卻不再是五十六個!因為自穿青族開始,不斷有兄弟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這些新兄弟中人口最少的一支——達曼族。

•01•騎兵後代

在日喀則地區距離中尼邊境30公里左右的地方有一個吉隆鎮,高地青茂之中又隱藏著一座達曼村,這是中國達曼族唯一的聚居地,他們就是本文的主角。

「達」在藏語中是「馬」的意思,「曼」有「軍」的含義,如果您看成「馬軍」也無可厚非,但中文裏有個專門的名詞叫「騎兵」。說白了,達曼人就是騎兵的後裔。2003年,國務院正式批准達曼族加入中國籍,成為中國公民。其實他們早已在中國的土地上生存繁衍六、七代了。

他們的長相非常容易分辨,眼睛呈藍色、眼眶大而深,鼻樑高挺,有明顯的白人特徵。皮膚雖然和當地人一樣黑黃,卻是源於長時間遭受太陽直射導致的。

達曼人生活在珠穆朗瑪峰南翼,交流主要使用尼泊爾語和日喀則地區的藏語方言。前文說到他們是新兄弟中人口規模最小的一支,究竟能夠袖珍到什麼程度呢?在98年之前全族只有35戶,不足200人,現在確定為51戶,共197人。

在正式成為中國公民之前,達曼人處在非常尷尬的境地。由於外貌的不同,當地人認為他們是尼泊爾人。而住在喜馬拉雅山下的尼泊爾人則認為山上的全是中國人。在這個不中不尼的境地之下,他們為了生存只能往來穿梭在兩國之間,居無定所。除了這方地域之外,他們沒有權利去其他任何地方。

到底是什麼導致這個族群極不穩定的生活?他們又是從哪里來的呢?這還要從清朝乾隆年間說起。

•02•乾隆時期的自衛反擊

說出來大家可能不信,尼泊爾這個目前被印度控制隨時還要提防被吞併的彈丸小國,在清朝竟然是個擁有強權勢力的彈丸小國。

當時西藏與尼泊爾的貿易往來非常頻繁,西藏向尼泊爾輸出鹽巴、茶葉,尼泊爾則交易呢絨、稻米。因為西藏屬於地方政權沒有權力造錢,所以交易都以尼泊爾貨幣為主。乾隆五十二年,尼泊爾重新鑄發銀錠,他們認為新銀子成色好要求減少交易銀兩,這等於變相壓價。西藏人作為報復,在鹽巴、茶葉中大量摻土,由此引發了貿易爭端。

那時候英國已經侵佔了印度,東印度公司代表英國給予尼泊爾大量的新式火槍和火炮,後者則成為鴉片貿易陸路重要的中轉站。有槍有炮又有錢的尼泊爾開始不滿足現狀,因為南邊的印度是英國人的打不過,所以擴張目標自然放到了新仇舊恨的西藏身上。

清政府雖然管轄西藏但實際聯繫並不親密,全藏如此廣袤的地方只有幾百綠營兵駐紮,這樣的控制力可想而知。於是尼泊爾王國以貿易爭端為藉口出兵入侵西藏。

西藏駐軍一觸即潰,上級馬上調成都將軍鄂輝領兵三千助陣。可是進入高原地區的四川兵水土不服,戰事一時難以取得進展。

駐藏大臣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悄悄背著朝廷與對方議和,以每年給尼泊爾五萬兩「贊助費」為條件買了個平安。一年以後駐藏大臣換人了,繼任的大臣不知道給錢的事情,第二年沒收到錢的尼泊爾再次入侵西藏。

這次乾隆皇帝大怒,一邊懲處了擅自議和的大臣,一邊調兵七千多由福康安率領進剿。福康安麾下清兵都是歷經金川之戰的驕兵悍將,半年時間就收復了西藏全境,接著揮師攻入尼泊爾境內。

經過熱索橋之戰、協布嚕、東覺山等戰役,清軍的鋒芒直指尼泊爾當時的都城——陽布。對方意識到形勢對自己不利,一邊向清軍乞和,表示願意歸還劫掠的金銀並進行戰爭賠款;一邊聯繫控制印度的英軍要求購買武器準備反擊。

當時的英國駐印度總督考慮到一旦支持尼泊爾與中國開戰,會危及到本國在廣州的生意,畢竟那個時候清朝還在康乾盛世的尾期呢,於是拒絕了尼泊爾的請求。

結果可想而知,尼泊爾投降,清軍撤回國內。

戰爭雖然結束了,但事情並沒有完結。交戰的地區並不是想像中一望無際的千里戈壁,而是黢黢高山與漫漫密林,人一旦失陷在裏面是很容易迷失的。由於那裏地形複雜,有一隊數百人規模的尼泊爾騎兵失去了與大部隊的聯繫。

由於地形不熟,這些人被困在崇山峻嶺之中達一年之久,期間只能依靠野果、野畜的果腹,過起了沒有攝像機記錄的「荒野求生」。被餓死、凍死的士兵達到八九成,只剩下不到100人倖存。

他們在饑寒交迫之間喪失了回家的勇氣,只能游離在中尼邊境之間,與當地的藏民、尼泊爾人通婚雜居繁衍後代。據說這就是達曼人的起源。

這場戰爭還隱性改變了歷史進程,戰敗的尼泊爾轉而親向清朝拒絕英國鴉片過境。失去陸路運輸線的英國被迫從海路向清朝輸送鴉片,為以後虎門銷煙埋下了伏筆。

•03•新時代的達曼

這群無論從衣著、習俗、語言等方面都與藏民無異的達曼人,因為之前沒有國籍而不被當地人接納。他們沒有土地可供耕種、沒有宅基地能夠紮根,長時間處於居無定所的環境。

達曼人只能依靠打鐵的手藝掙些錢,以及給當地居民賣苦力掙些微薄錢用於養家糊口。經常五六口人的達曼家庭借宿到雇主家的棚子裏居住,一天很難吃到一頓飽飯。由於達曼人全族打鐵,所以又被人起名為「鐵匠」。

沒有歸宿的他們心神搖擺不定,只能為生存而奔波,沒有「未來」這個概念,幹什麼都沒有動力。因為沒有國籍,他們不能去別的地方,子女沒有受教育的機會,所以擁有自己的家園,一直是幾代達曼人共同的夢想。

而這一切從2003年開始改變,中國賦予達曼人國籍,張開中華民族寬廣的胸懷迎接新兄弟的到來。達曼人被劃歸為藏族的支系,正式成為中國人的這一天,是他們幾代人的共同願望。

之後國家為他們劃分了土地,修建了房屋,村裏的適齡兒童都上學讀了書。學雜費不僅不用交錢,還與當地其他孩子一樣享受「三包」政策(即包吃、包住、包學費)。他們除了操持自己打鐵的老本行之外,還開始種植生薑、玉米等經濟作物,收入通過各種管道獲得了提升。

在我們看來,這只是幫他們蓋了一個家,卻是他們能夠安定下來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什麼叫做安居樂業,他們的經歷就是最完美的體現,是這個詞的真正含義。

•04•懷柔遠人

東、南臨海以及山脈、高原、沙漠等地理因素決定了中國是個半封閉、內向型的區域。這個環境從狹義上講阻斷了區域內民族與外界的聯繫,又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往。

所以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夷夏一體」的思想,因為任何一個中原政權的轄區內都包含著多種民族,歷代統治者從實際需要出發都有或多或少善待異族的政策。這樣的傳統延續至今,讓我們順其自然地以寬容和包含的心態對待民族問題。

而各民族又不斷互相學習、互相融合,民族之間雜居、通婚、通商現象越來越明顯,少數民族受漢族文化影響,融入漢族,而漢族也學習和接受少數民族的風俗文化。

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一直到明清兩朝,生生不息的民族交融,讓我們這片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漢、壯、回、蒙等50多個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基礎加強了各民族人民之間聯繫,為現代中華民族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基礎。反觀美國上升到法律層面都彈壓不住的種族歧視、90年代南斯拉夫因民族問題引發的內戰和非洲持續不斷的種族血腥清洗,我們安然生活在民族大家庭之中顯得彌足珍貴。

正是這樣延綿不斷的厚往薄來、懷柔遠人的姿態才能讓民族歸心,才能讓恩德遠播。這就是中華民族真正強大而又無法比擬、無法模仿出來的王道體現!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將恩威遠播,讓「四周」敬我,用包容替代歧視,用胸懷改變對立,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與靈魂。

中華民族向來崇尚的是: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達曼人從之前居無定所、無以為食,到現在根有所系、生活小康,如今早已在自己的新家園裏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他們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我國民族大家庭齊心合力、欣欣向榮的體現,這比戰場的得失更可貴。

(書劍為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