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公司註冊與解散均創新高說起 王希富

統計局公佈去年第四季新成立公司有1,226家,按年增加179家,註冊資本6億元(澳門元,下同),升71.8%。全年新成立公司數目扭轉此前兩年跌勢,按年增加785家至5,177家,是歷史第二高峰。另一方面,去年第四季解散公司有225家,按年增加32家,撤銷資本2,738萬。全年解散公司更有803家的歷史新高,撤銷資本1.5億元。至一七年底,本澳註冊公司按年增加4,369家至61,045家。

註冊會計師公會監事長陸丹青表示,一七年新成立公司增加,既因經濟回暖刺激,同時內地不少政策支持,加速澳門與內地公司合作發展。此外,有不少青年創業,反映市場再度活躍。由於政府持續宣傳中小企援助、青創援助等計劃,如今很多新成立公司者都會了解到相關政策並善用。去年第四季新成立公司中,批發及零售業(447家)、工商服務業(297家)和建築業(156家)按年分別增加118家、10家和29家。上季新成立公司資金主要來自內地(4.6億元),其中泛珠江三角九省的資金共3,143萬元,廣東省佔3,063萬元。來自本澳和香港的資金分別有1.1億元和2,481萬元。按股東組合統計,全為澳門股東的新成立公司有823家,由澳門及其他國家或地區股東合組的有134家。

去年新成立公司5,177間,註冊資本總額(81.7億元)升10.1倍,主要是年內金融業有大型資本的公司成立所致。一七年新成立公司中註冊資本少於5萬元的佔總數73.9%,達3,828家,對應的資本佔總額1.2%,為1億元;註冊資本在100萬元或以上的新成立公司有111家,資本額合計79億元。正因註冊資本門檻不高,辦理開業手續亦較便捷,故很多人願意嘗試開業。不過澳門各方面成本高企,並不容易經營,故部分原因致使不少公司解散。

對於此次統計數據的解讀,筆者注意到多數學者和專業人士都十分關注數據所反映出的兩個主要內涵,一是中小企業,二是青年創業。

有分析認為,公司持續增加,當中註冊資本不足五萬元的佔絕大多數,雖然註冊資本與公司實力並非掛鈎,但從澳門小微企佔大多數,且政府每年收到數百宗青創援助貸款申請,顯示小微企新公司佔一定數目,且新公司有逾三成經營批發零售,與青創經營者有高度脗合。但從不少新公司的分享,一來投資門檻高,若是兼職,成功機會打折扣;二來如沒有競爭力,恐難突圍。政府在青創援助申請中加入培訓課程,便是希望讓新進創業者更深入了解市場,明白單靠一股熱誠難以應對現實挑戰。

澳門年前經濟調整,但成本持續增加,如今經濟好轉,要控制租金薪酬的彈性亦因而縮減。市場能否配合自身發展,便要靠實力。去年解散公司數目創新高,有的可能因工作完成而離場,但亦有部分與實力不足有關。澳門各方面已上台階,經營成本不低。且受惠於國家政策支持,不少內地資金南下發展。憧憬澳門旅遊博彩業榮景,很多國際公司亦在澳分一杯羮。還有未來幾年陸續開通的港珠澳大橋、青茂口岸,以至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區域融合提速。面對全方位的競爭,澳門中小企站穩腳跟實不易。雖然政府為扶持中小企、青創,持續投放資源優化政策,並從軟硬件優化營商環境,但競爭日漸加劇,汰弱留強在所難免。雖然很多與營商有關的配套安排未必跟上,例如人資不足、法律滯後等,但憧憬前景亮麗者仍佔大多數,且部分外來投資者會透過與澳門股東合作切入市場,可以預見,新公司數目會繼續攀升,同時大浪淘沙、適者生存亦將更加凸顯。

這正正是提醒社會對此兩個問題應該更加理性的看待。這不由得讓人再度想起行政長官崔世安曾經對中小企業和青年創業所作出表態,可以說是頗具前瞻性的「潑冷水」警示。

行政長官崔世安曾經在立法會公開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本地中小企的發展,現時以政策、措施及指引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對於以立法形式促進中小企發展,本質上是落實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的手段,在自由經濟體制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有限,亦非支持中小企的唯一方法,也曾明確表示,創新科技並非所有中小企的「萬靈藥」,也未必能幫助他們扭虧為盈,因市場拓展、供求關係、公關人事等亦要考慮,都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

而對青創問題,則曾經表態稱,政府支持青年人創新創業,拓展發展空間,但政府同時希望未來有更好的支援系統,讓青年人明白創業的風險,以及明白此乃非必然的出路。要避免青年人因創業失敗而產生挫敗感,影響其生涯規劃,就此必須讓青年適應人生挫敗,再踏上發展的道路。

當時,行政長官的此番言論曾被人批為「氣可鼓不可泄話有理不宜說」。可以說,行政長官在此兩個問題上的兩度表態不僅沒有跟隨所謂「主流觀點」,甚至是直接有「潑冷水」的表現。但細細分析,更能感受到作為特區最高領導人和負責人,行政長官從全域出發、通盤考慮,清晰且清晰解讀社會問題的能力。而其所特別作出另類解讀的問題也確實是值得社會充分關注。

自我提升才是中小企發展「萬靈丹」

綜觀近年來本澳社會對中小企發展問題的關注,雖然熱度從未減低,但側重點卻各有不同,人資問題、融資問題、競爭能力和競爭意識、參與區域合作、以大帶小、本地採購傾斜等等的問題在不同時間段內均得到過社會的關注,甚至是社團機構一窩蜂式的進行專題研究。但往往都是不了了之。一旦出現新的熱點,各類政治人物都會口風一直的針對性的提出各種觀點。正如現在,科技進步帶來對傳統產業的衝擊日趨明顯,中小企業應用新科技的觀點就甚囂塵上。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各界的研究和真知灼見對中小企業發展確有效用。但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要解決中小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問題,是否真的可以尋求到「萬靈丹」?

當前,本澳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中小企業雖然也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但至少人資需求稍有舒緩。不過,從外部到內部的大環境來講,本澳中小企的生存發展環境仍可謂是外憂內患。正如我們前面所講,中小企業居多是澳門的一個特色,要解決澳門發展中的問題,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中小企業協進會發佈的研究報告曾指出,政府對中小微企的政策支持,是保障社會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澳門經濟平穩發展的保障工程;二是增進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三是推動經濟多元化、防範未來風險的核心工程;四是培養企業人才、激發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的系統工程。

其實,對中小微企的扶持一直是特區政府的重點施政方向之一。業界亦認同澳門特區已確立輔助中小微企發展的基本政策導向,並實施一系列傾斜性政策支持,但卻認為總體上仍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尚停留在個別政策狀態,未形成完整政策體系;二是尚停留在行政法規層次,未提升到更高的法律層面;三是政策執行機構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效果不彰顯。

業界在研究中概括認為,本土營商環境仍然維持著競爭力,目前中小微企營商困境及生存壓力,主要源自市場需求與供給總體失衡,特定產業組織結構與市場競爭結構。在這種基本生態下,中小微企沒有與大型外資企業產生共存共生的關係,致使生存空間遭受巨大擠壓,希望政府積極保護本土企業,促進本土企業在全球戰略地位的提升。

對於業界研究的專業性筆者無法妄下結論。也明白本澳中小企需求發展的迫切心態。但就其建議而言,似乎仍然沒有跳出「等、靠、要」的怪圈。而現在隨著澳門開放程度的提高,雖然企業所面對的市場擴大了,商機也增多了,但同時競爭也來了。自我競爭力的提升已經成為澳門中小企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內外因素的不利,現階段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的資源政策扶助,更加重要的是對中小微企發展形成一個總體的戰略發展計畫。從而確保資源能夠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政策措施能夠避免不良次生效果出現。而從企業自身來講,改變思維,跳出過往經營的固有窠臼,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則是更為重要。這才是整個改變中最難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客觀冷靜看到青年創業潮

再來講講青年創業的問題。近一兩年來,創業似乎成為從中央到特區最為熱門的關鍵字。在特區政府提出設立創業基金扶持青年人創業,回應社會訴求之後,卻有更多的聲音開始對青年創業進行探討。要對此命題進行全面把握,筆者認為要首先清晰幾個問題。即:澳門為什麼需要支援青年人創業?現時澳門青年人在創業上面對那些的困難,又有那些的機遇和優勢條件?以及社會該如何協助他們進行創業提升。

支持青年創業,既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是緩解青年就業壓力的一項有效措施。這一共識下,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一點,那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完全是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因為青年人由於知識水準和思維觀念的更新,較之前的創業者已經有很大不同,他們更青睞於具有創新意識和需求的行業,無論是從豐富本澳產業結構的宏大命題來說,還是澳門大力推動創意產業的實際工作來看,青年創業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青年創業者,一方面在為社會創造和提供更多元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他們也是新興產業的消費者,更是未來社會主要的消費群體,沒有人比青年人更能瞭解當前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所以青年人創業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僅是豐富和完善本澳產業鏈條,促進可持續發展,也可以隨著創業青年消費力的提高,同時反過來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至於解決就業問題的方面。在本澳本就人力資源不足,青年人工作甚至要揀來揀去的環境下,看似作用不值一提。但卻可以從更深一層的方向上理解。也就是青年人的向上流動。青年人創業,不管成功與否,都能積累和吸收到豐富的經驗。即使失敗,這對其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益處,將更加利於之後的再次創業或者在工作中的成功晉升。未來青年人是澳門社會的主導力量,他們的進步所帶來的是澳門整體社會競爭力的提高。

再來考慮一下,本澳青年創業所面對實際困難。創業對個人來說是可以分為生存型、機會型兩種。生存型顧名思義就是希望透過創業解決自己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的來源問題,而機會型則是為了自我發展和個人價值的更好實現,而有意識的去尋找和把握機會,進行創業活動。在本澳生存型的創業應該並不多見。但現時本澳較好的就業環境,以此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形成的悠閒心態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青年人創業的積極性。而且,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可能需要放棄現時擁有的一些安逸條件,這就需要給有意願創業的青年必要的保證。第一,安居才能樂業,所以要為青年置業創設條件。近年,澳門樓價一直踞高不下,房地產市場很不健康,樓價高租金貴,創業更艱難,安居成為青年後顧之懮。政府應採取更加有效和更加嚴厲的措施防止市場炒風和投機行為,給熾熱的樓市降溫,增加住宅的市場供應滿足需求,發揮公屋的市場調節作用,並科學規劃公屋發展,讓更多青年有條件和有能力置業,解決後顧之憂。同時,要充分考慮澳門土地資源緊缺的事實,採納坊間提出的「澳人澳地」政策建議,保障居住用地的供應和儲備,確保澳門房地產健康發展。第二,營造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曾有調查研究指出,當前本澳青年最不滿的地方之一是在個人發展中經常會受到「背景」、「關係」和「人脈」等因素的影響。「任人唯親」而不「唯才是用」也一直是社會上相當大的批評聲音。眾所周知,一個健康的社會離不開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來自不從階層與背景的青年人本就在起點千差萬別,若再無公平、可期的競爭環境與空間,創業開始就註定失敗,誰還會去嘗試?在這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帶頭作用,頭營造一個有利於青年創業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要推動社會為青年的發展提供公平的社會大氣候。第三,提高青年社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曾有人稱,當前出於政治等因素的考量,澳門的不少政策措施都對青年人有很好的保障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競爭遠離和青年人。令人憂心未來澳門青年人的競爭意識與能力。青年的社會競爭力強就意味著是澳門將來的競爭力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社會和企業都要想盡更多辦法創造條件,履行更大的社會責任,結合澳門發展需要和青年人的不同需求,採取更多具引導性和鼓勵性的政策措施,為青年提供適當的經濟援助完成高等學歷,以及推出一些更具針對性的專業技術、高端職業技能培訓等不同的持續進修計劃,或舉辦一些外語、經濟、管理和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協助青年掌握更多更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不斷增值和增強自信心,學習真本領,提高青年的社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將來有更大的作為和更大的發展。

另外,說到機遇,隨著在澳門逐漸參與區域合作的過程中,澳門將有更廣闊的金融、貿易、資訊的依託腹地。有識之士認為,這也為青年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促使澳門能夠更好整體把握區域融合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創業絕非一帆風順,既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也與青年自身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青年人要想創業,必須要有準備,無論是在日常的經驗積累還是人際網路開拓上都要從日常做起。為創業積累資源。

而且,青年由於自身經驗不足,創業過程中應該儘量避免單打獨鬥,最好的方式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業,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筆者也認為這是澳門整體商業氛圍最為缺少的一環,因為澳門現時的中小企業多是自己家族式,甚至家庭作坊式經營,很少有進行聯合做大做強的主動性,這對整個商業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青年人在創業中應該予以避免,開放思維才能將事業做大做強。

另外,在創業初期,筆者亦建議青年人要善於利用澳門自身的優勢,尤其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以及長期扮演的中葡平臺,兩岸平臺角色所帶來的商機,找准市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