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客數量再創新高旅遊承載力問題必須引起關注 王希富

據旅遊局初步統計,內地春節黃金周訪澳旅客(已剔除外地僱員及學生等)超過九十六萬人次,較去年春節黃金周的九十萬餘人次,上升百分之六點五。春節黄金周訪澳旅客中,大中華市場佔百分之九十四點六,有九十一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百分之六點九,其中內地旅客有七十一萬人次,佔訪澳旅客百分之七十四點三,同比上升百分之十二點三;香港旅客有十七萬人次,下跌百分之九點四;台灣旅客有近一點九萬人次,下跌百分之六點七。國際旅客同比微跌百分之○點三,有五點二萬人次。

與農曆新年假期訪澳旅客持續增長相對應,去年全年訪澳旅客再創新高,足見旅客對澳門的熱愛程度。與之相關聯的,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旅客總消費達六百一十三點二億元,較前年的五百二十六點六億元上升逾一成六。統計局資料顯示,去年旅客人均消費一千八百八十元,較前年上升百分之十點五。留宿及不過夜旅客人均消費分別爲二千八百八十三元及七百五十四元。按國家/地區分析,內地旅客人均消費爲二千二百○三元,當中自由行旅客人均消費達二千四百八十六元,升幅一成。新加坡、馬來西亞及日本旅客的人均消費亦增加,而澳洲、美國及英國的旅客消費則減少。

全年旅客人均購物消費八百五十五元,同比上升近成半,主要是購買手信食品(二百五十二元)與化妝品及香水(二百三十元),住宿及餐飲消費分別為四百八十五元及三百九十二元。按來澳目的分析,參加會展旅客人均消費三千四百五十六元,較前年增加兩成八,購物及度假的旅客消費亦分別上升百分之六點五及十一點三。

專家學者及業界分析認為今年春節黃金周旅客升幅超過預期,主要受多元化的精彩節慶活動、新落成的旅遊娛樂場所和傳統熱鬧氛圍,加上良好天氣等利好因素帶動。而旅客消費增加是因旅客結構有變以及整體經濟向好,帶動了消費意慾。

但就在為澳門旅遊業界為不斷增長的遊客數量歡欣鼓舞,市場對旅客消費增加分享更多收益的同時,伴生的問題也是隨之而來。澳門旅遊業議會理事長胡景光表示,新春入境旅客情況上升比業界預計的。雖然數字理想,但承載力問題再次凸顯,政府各部門未來要採取更多措施應對。他亦指今年人流管制措施效果不俗,但難免會影響周邊商舖生意;而通關效率仍有待加強,特別是拱北口岸仍有通道未開放使用,未能及時疏導旅客,希望政府與拱北口岸加強溝通,在大節假日時增加人手疏導旅客。

而另據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第四季滿意購物服務、環境衛生,以及酒店服務和設施的旅客按季分別增加百分之二點五、二點四及○點九,認為本澳有足夠觀光點的則下跌三點九。去年全年,旅客對大部分服務及設施的滿意度均下跌,滿意酒店服務及設施的旅客佔近八成六,較前年減少百分之四點二,滿意旅行社及博彩服務的比例更錄得雙位數跌幅。議員馮家超表示,當旅客量接近城市承載力極限時,容易令業界發生服務不周的情況,令旅客滿意度下降。馮家超認為,旅客的滿意度一般會與價格、性價比、服務態度等掛鈎。旅客來澳時有一定預算,若到埗後發現消費價格太高,性價比不值,自然產生不滿意的感覺。指出旅客量接近或超過城市承載力的極限,行業較易產生服務不周的情況。加上本澳去年既沒有新設施落成,遊客量又創新高,住宿、觀光購物等可能不足以應付旅客的需求,因而令旅客不滿意度上升。同時,議員和業界亦紛紛為化解承載力危機,提高旅客滿意度出招。澳門旅遊業議會副理事長黃輝表示,本澳各行業都面對人資短缺,未來訪澳旅客陸續增多,可能難以應付。即使優化硬件,軟件跟不上亦難以達到標準。他認為政府應大刀闊斧下定決心,在保障本地人才向上流動下,開放引入外地專才,這樣則可能提升服務質素和緩和人資需求。對於認為本澳沒有足夠觀光點,黃輝坦言沒有辦法,始終本澳土地有限,增加新元素可能落於六大博企身上。博企綜合考量後較易做投資決定。隨着賭牌陸續到期,相信會有更多非博彩元素的新景點推出。澳門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相對合適,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就能吸引更多國際客源,要迎合家庭客、國際旅客,投資者在建設上亦有相應考慮。

馮家超議員則表示,本澳路氹區一帶有不少大型度假村,但旅客在不同度假村間穿梭觀賞者比例不多,暫未能做到聚集效應。建議不同博企可合作做好方便旅客穿梭的交通設施、步行徑及無障礙通道等,方便旅客在各度假村中覓食、購物,讓旅客有更多不同選擇和體驗,不僅可以提升旅客的滿意度,亦可促進消費,達至雙贏。調查中提及旅客對旅行社的滿意度大幅下跌,馮家超表示,團客滿意度下降,旅行社應檢討及改善。過去有旅行社為「搵食」推出零團費、超低團費遊澳吸客,故會安排大量時間帶旅客到指定地點購物,忽視其他觀光行程,令旅客與預期行程有落差而不滿。建議旅行社可因應旅客需求提供不同性質的旅行團,讓旅客自主選擇,清楚知道不同價格有不同的景點及飲食行程,管理好期望值並與消費行為掛鈎,便不會失望而回,業界從而可減低旅客的不滿意度。

其實,在本澳而言,無論是旅客數量持續上升,還是旅客滿意度下降,所直接指向的都是澳門的旅遊承載力問題。從幾年前,隨著本澳旅客逼近3000萬大關,澳門社會就已經越來越關注本澳旅遊承載力的問題。隨著旅客的增長,以及在澳逗留時間的延長,旅客需要的各類旅遊資源完全是有增無減。可以說是,又給本澳旅遊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要想方設法從質與量兩個方面全面提升本澳的旅遊承載能力。

早于2012年本澳旅客數超過2800萬時,社會就曾有過逼暴2900萬承載上限的擔憂。然而之後旅客仍保持上升態勢,雖然逼暴並未產生出什麼嚴重的後果,但是整個社會所承受的壓力確實是有增無減。若任其持續,整個社會都會不堪重負。因此,從特區政府到民間機構都在持續進行旅遊承載力的研究,並提出和實施了以「社區旅遊」為代表的種種改善措施。

「承載力」一詞原為工程力學中的一個常量,指結構或構件所能承受的最大內力或達到不適於繼續承載的變形時的內力。而最早在其它科學領域提出「承載力」的是比利時數學生物學家P‧E弗瑞斯特,自從他將「承載力」的研究領域擴展至生態學之後,後繼的學者將「承載力」的研究領域更加擴大至人口研究、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移民等領域。1963年拉佩芝首次提出旅遊環境容量的概念,他詳細地闡述了區域旅遊發展容量的規模,並建立瞭解決熱點旅遊區的環境承載力與遊客數量之間矛盾的理論基礎。世界旅遊組織(WTO)在其1978~1979年度一般工作報告《世界旅遊組織六個地區旅遊規劃和區域發展的報告》中,也首次正式提出了旅遊容量的概念,並著手開始組織相關的研究,如《旅遊地飽和》、《度假地飽和超容量的風險》等。進入新世紀,人們更加注重旅遊環境承載力的量化研究,用量化的結果來指導旅遊業的管理與可持續發展。

綜合來說,現時我們所提的旅遊承載力是指一個旅遊目的地在不至於導致當地環境和來訪遊客旅遊經歷的品質出現不可接受的下降這一前提之下所能吸納外來遊客的最大能力。旅遊承載力也稱景區旅遊容量,它是在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旅遊資源的空間範圍內的旅遊活動能力,即滿足遊人最低遊覽要求,包括心理感應氣氛以及達到保護資源的環境標準,是旅遊資源的物質和空間規模所能容納的遊客活動量。景區承載力強調了土地利用強度、旅遊經濟收益、遊客密度等因素對旅遊地承載力的影響,在內容上包括了資源空間承載量、環境生態承載量、物理承載量、經濟發展承載量、社會地域承載量等基本內容,一個旅遊地的旅遊承載力是這些承載力的綜合能力。

由此可見,開展對旅遊承載力的研究不僅是應對旅遊數量的增多,更要滿足旅客旅遊體驗,同時也避免對旅遊區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保證旅遊區長期持續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的根本所在。如若忽視相關研究和跟進處理,必將付出沉重代價。這其中我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張家界的經歷較具代表性。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索溪峪風景區、天子山風景區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但在1998年前因為張家界森林公園的火爆及管理不完善,景區內出現不少酒店,對景區造成污染。1998年,張家界森林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以「黃牌」警告。當地政府至此才狠下決心進行景區整治,僅拆遷任務據說就耗費財力2億多元,而重新安置建設更要花掉幾倍的資金。直至2005年張家界才摘去世界教科文組織的這塊「黃牌」。

雖然本澳的旅遊區並不與張家界的自然景區一樣,容易遭到污染和破壞,但也要明白。本澳的旅遊區多屬於世界文化遺產,屬於非可再生的資源,一旦出現超負荷引致的破壞,就會成為永久的損傷,並不是投入金錢就能挽回的。即使要修舊如舊也難現其在悠長的歷史歲月中所沉積的韻味。況且,由於本澳的旅遊區與市民生活區交錯,超出承載力的運作,必然造成旅客大量侵佔市民生活資源,若引致激烈矛盾,不僅遊客「受傷」,市民也會積累怨氣,絕對是「多輸」的局面,對本澳長遠發展極為不利。正因為如此,本澳持續進行旅遊承載力的研究並密切跟進,保證不會因為超出承載力引致問題和矛盾的發生尤為重要。

根據2004年有關研究機構的預測,澳門每年可承載旅客量約2190萬人次。但不到三年,2006年訪澳旅客已超過2200萬。2011年旅客更達2800萬,雖然已經對澳門的旅遊配套設施構成相當大的壓力,但並沒有真正引起社會關注。大家還是為旅客的增長而欣喜,尤其是零售、酒店等行業更是獲益良多。當然,也不能排除近年來本澳旅遊配套設施的完善,比如:陸續開幕的大型度假村酒店。而且關閘的擴建、新碼頭的出現、公共交通的完善等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旅客增長帶來的壓力。

也許正因為如此,有關研究也不斷調升本澳的旅客承載量。但是面對現時仍然屢創新高的訪澳旅客數量,以及交通的日益便利和自由行政策的放寬,特別是港珠澳大橋的即將建成通車等等因素,澳門的旅遊承載力隨時都有達到上限的可能。甚至有可能因為遊客的快速增長,旅遊設施配合不到而引致旅遊糾紛等問題,影響本澳旅遊城市的形象。所以,應對旅客承載力接近上限的問題,必須要有足夠的緊迫感。

多年前,廣深等6市放寬異地赴港澳簽注,非戶籍居民可就近就業申請港澳出入境簽注。有澳門業界預計,6城市合資格的非戶籍居民至少可達1000萬人。措施推出之初,澳門就有民間言論擔憂,自由行增多會讓造成澳門居民的公共資源緊張,如交通堵塞、餐飲緊張、口岸擁堵等。澳門中小企業界亦有人士認為,澳門旅客數量已達高位,中小企正面臨租金漲、人力資源緊問題,經營困難。自由行無止境增長,對中小企業弊大於利,澳門應著重追求旅客品質,適時限制自由行。但時任特區政府旅遊局局長的安棟樑則預計澳門未來整個交通承載能力可以增加1倍。對自由行增加直言不怕,非常歡迎更多內地旅客到來。並說自由行一開始也只有6個城市,至今已發展到49個城市。赴澳旅客已比10年前增加約4倍,此過程中澳門也在不斷改善接待能力。

而現任旅遊局局長文綺華亦在其就職儀式上表示,隨著本澳不斷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如更多新建道路、交通及通關等配套的進行,承載力相應提高。

曾有多位議員在立法會發言指出,澳門整個旅遊業的發展,不應只著眼「量」的承載力,更應關注的是,社會的承載力。例如出入境的通關問題、公共交通的配套、重點旅遊景區的擠迫,甚至是對本澳居民生活會否造成的影響等。並強調,未來澳門追求旅遊發展的目標,應該是「重質重量」。除了應付龐大的旅客量之外,必須研究探索本澳的豐富旅遊資源,讓澳門各區都具備吸引力,讓旅客喜歡澳門,真正為旅客提供一個舒適、休閒、有特色的旅遊環境,從而延長逗留時間。

簡單理解來看,所謂「量」就是要創設條件,容納更多的旅客,提升承載力。而「質」則是豐富旅遊產品、提升旅遊體驗享受,筆者認為,這不僅需要在澳門本土進行努力,更應把握區域合作發展機遇,連同珠海、橫琴進一步優化佈局本澳整體旅遊格局。

首先,要提升旅遊承載力,緩解旅客與市民爭奪社會資源的問題,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設施、旅遊配套。這中間包括通關、交通、住宿、餐飲等方方面面。通關方面,經過近年來的重建、擴建,以及未來粵澳新通道的建設,以及外港碼頭的優化重整,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交通方面,隨著公交服務模式的改變與逐步完善、新增的士的投入運作情況雖有改善,但是未來輕軌建設帶來的「交通黑暗期」、「發財巴」如何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等課題仍需要持續研究;住宿方面,本澳雖然有不少的星級酒店,但是經濟型酒店仍有不足,難以滿足不同層次旅客的需求;餐飲方面,由於近年來通脹、人工上升的原因,很多中小型餐飲企業已經出現生存危機,必須有足夠的機制和措施加以援助才能保持其存續。而若單就旅遊本身而言,最重要的工作無疑仍是包裝舊區,將舊區打造成具文化特色的旅遊景點,分流主要旅遊區客源。

其次是「質」的問題,筆者認為這裡最主要的含義仍是新旅遊項目的提供,豐富旅客的感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