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到底是真是假? 那些關於雷鋒的謠言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並把每年的3月5日.走為學雷鋒紀念日。習近平主席也指出,電鋒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愛的胸懷、忘我的精神、進取的銳氣」,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寫照。然而近些年來,網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或質疑,或詆毀。這既損害了英雄形象,也傷害了廣大群眾的感情。讓我們來看看那些謠言的真相到底是怎樣的。

「每次雷鋒做好事的時候,都恰好遇到了攝影師」——一場由「擺拍」引發的公案,雷鋒是「影帝」還是模範?

頭戴軍帽持槍立正的,擦汽車的,幫助戰友學習的,扶老攜幼的,給戰友讓飯的……在當下,這些曾經振奮了億萬中國人的照片,卻變成了質疑雷鋒精神的「鐵證」。這些質疑主要包活以下幾點:1.雷鋒每次做好事攝影師又神一樣的出現,且恰恰抓拍到「精彩」的瞬間;2.在1960年前後,照相可是個稀罕事,而在雷鋒參軍的兩年多留下的照片卻高達200多張;3.(雷鋒所在部隊)很早就「預感到」雷鋒會犧牲,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於是提前派攝影師跟隨,預留下200多張照片。

其實,網友們的質疑也沒有錯。雷鋒生前留下照片共計300餘張,其中有223張都出自雷鋒生前戰友、瀋陽軍區工程兵宣傳助理員張峻之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張峻接受採訪時,就已經公開言明:自己所拍攝的雷鋒照片中,一些屬於「補拍」、「擺拍」。在與張峻相識之前,雷鋒已經是從瀋陽軍區湧現出來的全軍典型。伴隨著瀋陽軍區《前進報》的宣傳和時間的推移,雷鋒的事蹟受到《解放軍畫報》、《解放軍報》等軍隊媒體紛紛轉載,之後《中國青年報》等全國性大報也開始轉載,雷鋒的名氣開始從軍隊向全國擴展。1962年春節前後,總政下達指示,要為雷鋒舉辦一個個人學習毛主席著作標兵展覽。瀋陽軍區接到命令後,決定由張峻以及瀋陽軍區的四五名成員組成班子為展覽進行前期準備。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補拍照片。因為雷鋒做了好多好事,都過去了,沒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補。鑒於補拍照片工作的嚴肅性,當時的瀋陽軍區工程兵黨委給籌辦小組約法三章:第一,補拍內容必須是雷鋒曾經真實做過的事情,不能搞假新聞;第二,能補的補拍,不能補拍的畫幻燈;(這裏的能不能,主要講技術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來,下雨再來一遍?這個不可能)第三,補拍的照片要經得起推敲。

然而這些補拍的照片紛紛出現了問題。比如因為攝影技術不過關,深夜學「毛著」無法拍攝,照片變成了雷鋒在白天打著手電筒學習;比如雷鋒在8月裏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裏的雷鋒卻穿著棉衣;比如,沒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別人代替,等等。因為照片經不起推敲,同樣也遭到了瀋陽軍區領導的質疑。然而,照片的補拍和幻燈片的製作還沒完成,雷鋒就突然離世,這些原本用於「學毛著標兵」的展覽被用作了規模更大的對雷鋒的追憶儀式上。所以,也談不到什麼神一樣的攝影師,人家早就說了,就是補拍,擺拍。而且這些個補拍、擺拍都有真實的依據。

其實補拍、擺拍在世界各地並不少見,如獲得過普利策攝影獎的《國旗插在硫磺島上》以及大名鼎鼎的《勝利日之吻》《烏干達旱災的惡果》等,然而卻很少有人去質疑這些照片的真實性,人們更看重的是照片所傳達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雷鋒做好事從來不留名,但總是記在日記裏」——雷鋒為什麼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日記裏懷念?

好學上進的雷鋒早在望成縣委做公務員時就開始學寫日記,也許對當時的他來說,寫日記不僅能鍛煉文筆,還能提高文化素養和人生格調,他還曾向在組織部的同事彭正元請教怎麼樣才能寫好日記。

雷鋒日記的被發現並得到宣傳,也是機緣巧合。1960年10月底,瀋陽軍區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鋒暫時借調到瀋陽,到軍區工程兵所屬各單位作「憶苦」報告。在雷鋒出發前,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語為了能進一步瞭解雷鋒的成長過程,就打電話給工程兵10團政委韓萬金,讓他轉告雷鋒把自己的日記帶上。雷鋒就帶了五本日記來到軍區第一招待所。王寄語被日記的一些內容所打動,安排摘抄分發給黨委常委們閱讀。而《前進報》總編輯嵇炳前辦同新華社軍事記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軍區機關瞭解雷鋒的事蹟,促成了《雷鋒日記》於1960年12月1日在瀋陽軍區機關報《前進報》上首次以一個版的篇幅摘錄發表。當時的標題是「聽黨的話,把青春獻給祖國——雷鋒同志日記摘抄」。這次共摘發了雷鋒從1959年8月30日至1960年11月15日的日記15篇。當時只是作為輔助學習雷鋒的一個形式,在部隊裏流傳。

雷鋒去世後,1963年1月18日,瀋陽軍區政治部要求前逬報社巧選《雷鋒曰記》,由黨政組組長董祖修責。當月下旬,董祖修從軍區文工團借來十人,將雷鋒遺留的九本日記、筆記,全部抄錄下來,準備仔細核對後進行選編。雷鋒日記抄件在上交之後,經總政宣傳部審查,共選輯121篇,約4.5萬字,於1963年4月由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這是在全國範圍內發行的第一本內容豐富、文字準確的雷鋒日記。這本日記的出版,滿足了全國人民學習雷鋒的急需,也成為對雷鋒的「永久紀念」。

其實雷鋒日記所記錄的並不僅僅是他的生活和工作經歷,更多的是他通過摘錄、記錄進行學習的一片「自留地」,只不過後人出版發行《雷鋒日記》時,有選擇性地摘錄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後人帶來了光記好事的錯覺。

雷鋒是天生的文學巨匠,十幾萬字的日記,沒有一個錯別字」——小學畢業的雷鋒為何能寫出那些既優美又飽含力量的文字?

雷鋒確實是高等小學畢業。但是小學畢業並不意味著他只有小學畢業的文字水準。他從小就是學校積極:分子、文藝骨幹,還曾作為先進學生代表在小學畢業典禮上發言。

1958年春,雷鋒去團山湖農場當了縣裏第一個拖拉機手。在團山湖工作期間,他在縣級報紙《望城報》發表人生第一篇文章《我學會開拖拉機了》。據當時縣委組織部的彭正元回憶,一次雷鋒跟他認真地談起過自己的「作家夢’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換地」的現實用文藝小說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雷鋒還想寫一部自己的家史,他斷斷續續地寫了一些,但後來遺失了,.,《雷鋒全集》裏收錄的《一個孤兒》的自傳體小說,或許就是保存下來的其中一些片段。同年,他寫下短篇小說《茵茵》(或許與其相戀物件王佩玲有關),雖然文學性不太高。在團山湖的8個月裏,他陸續寫下《南來的燕子啊》《歌頌領袖毛澤東》《黨救了我》等九首詩歌。

1958年9月,報名去鞍鋼的雷正興改名為雷讀鋒,據當初與雷鋒同去報名的張建文(原名張希文,縣放映員)老人回憶,雷鋒對他說雷正興,這個名字有家道興旺之意,但舊社會我連家都沒有,我想趁報名當工人時候改過來。」他說自己最近常在烏山、金山行走,覺得山能登高望遠,不會迷失方向,想改名叫雷峰。後來,雷鋒找縣委書記趙陽城提出改名想法,不知內情的趙陽城提出建議:「你是到鋼鐵廠,鋼鐵銅銀都#要有金,你這個『峰』字,右邊不變左邊換個金字旁就準確了。」這樣,雷月鋒到鞍鋼報到起就採用了新名字。

1959年12月,雷鋒入伍,作為新兵代表在全國歡迎新戰友大會上發言。之後間或抽調到團業餘演出隊。190年2月5日,遼寧省《遼陽日報》發表雷鋒文章《溫暖如家》。1960年8月,雷鋒開始在自己所在的連隊中作「憶苦」報告。之後,雷鋒陸陸續續開始在各個單位進行報告,直至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