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媒看兩會: 中國經濟創新是一場深刻變革造福世界

【中新社北京3月9日電】全國兩會正在召開,經濟議題備受關注。9日,海外華文媒體評論稱,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較去年實際增速有所下調,其內涵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既有轉型,更要創新。目前,中國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和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中國經濟將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活力。

新加坡《聯合早報》9日發表文章稱,從宏觀的大歷史看,中國迎來了新的盛世。一方面,縱向對比,當前的中國正處於盛世的關節點。另一方面,橫向觀之,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尤其在金融危機後,中國成為新型全球化的引領者和全球經濟的最大貢獻者。

法國《歐洲時報》社論認為,中國積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經驗,乘五年來砥礪前行、治國有方的東風,有能力與智慧通過此次兩會的上下求索,變新挑戰為新機遇,開拓出一片在國際舞臺上新的發展空間。

香港《文匯報》文章分析說,近年來,隨著創新創業的蓬勃發展,一大批充滿活力、具有高成長性的初創企業和中小企業脫穎而出,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等新業態更成為享譽世界的「新四大發明」,有力推動了中國的經濟轉型升級。

文章指出,創新驅動是大勢所趨,在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不進則退。香港在創新方面有不少獨特的有利條件,包括「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完善的法律及金融體系等,只要急起直追,完全可以後來居上。

美國僑報網文章分析,近年來,中國政府陸續採取許多提高創業與創新的方法。政府縮短了創建一家新公司需要的時間。中國政府允許外籍專家進入中國工作,這些專家能夠給國內商業領域的最新工程提供幫助。

文章還稱,中國政府還意識到允許經濟中存在更多競爭的重要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經濟增長目標定為6.5%,比去年6.9%的實際經濟增速有所下調。對此,美國《僑報》解讀稱,相比去年6.9%的實際增速,今年6.5%目標較為溫和。增長目標調整的背後自有深意,「不要面子,要裡子」,其內涵是一場深刻的變革,既有轉型,更要創新。

菲律賓《世界日報》早前社論則表示,中國政府在制定預期目標時定為6.5%,是留有餘地,可以比較從容地應對其他因素。

香港《大公報》9日援引學者觀點分析,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經濟高速增長,「這在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GDP增長僅是一個現象,其背後是數億人的脫貧,每年逾億人次的進出國門,及一系列的豐富內容。

《澳門日報》9日社論則認為,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讓世界各國感受到了利好,各國紛紛抓住中國走向小康的機遇,發展本國貿易、旅遊等。消除貧困的中國將形成更大的消費市場,給世界經濟帶來更多活力。中國的減貧經驗,同樣也適合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分享。

在世界經濟份額中,中國經濟亦達世界經濟的15%,近年來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貢獻超過30%。《大公報》文章稱,有學者提醒,面對這些成績,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客觀的判斷,因為中國的人口在全世界占比19%,而經濟份額僅占15%。

文章引述學者觀點認為,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首先是「開放」,不僅是貿易投資的開放,還包括人才、技術等多方面開放;其次,是「讓市場起作用」,這也是40年來的切身體會;最後,「是把激勵搞對」,只有正確的激勵,才會激發出巨大的生產力與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