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線」退出歷史舞台

近期,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這條被稱為「二線」的管理線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在深圳探索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這條管理線曾發揮特殊作用。如今,在專家們看來,這條管理線的撤銷不僅有利於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更釋放了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積極信號。

「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約兩年後,深圳經濟特區界線上又設立了一道管理線,外地人員需辦理「特區通行證(邊防證)」,接受廣東邊防官兵檢查後方可通過。這條管理線被很多深圳人稱為「二線」。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二線」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特區對外實行的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保證了改革開放政策在特區內的順利實施,既減輕了邊境一線的壓力,也維護了香港的繁榮穩定。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二線」產生的「關內」「關外」之分,使深圳形成了「一市兩法」的兩重世界:特區內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特區外則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曾經流傳的「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等說法,更是形象地道出了特區內外的顯著差異。

「二線」還給市民的生活造成了不便。一些深圳市民去「關外」辦事,交通往往令人頭痛。去的時候,「關內」的「紅的」(紅色計程車)師傅不熟悉「關外」的路況;回來的時候,「綠的」(綠色計程車)又不能進「關內」,必須打車到關口換上「紅的」。

撤銷「二線」的伏筆

其實,撤銷「二線」的伏筆早已埋下。

2008年元月,「邊防證」被正式取消。

2010年,國務院批覆《關於延伸深圳經濟特區範圍的請示》,同意將深圳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將當時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區納入特區範圍。但批覆同時指出,特區範圍擴大後,暫時保留現有的特區管理線,只是不再新設。今後視發展需要,由廣東省商有關部門提出特區管理線處理辦法,按程序報批。

這一批覆加快了深圳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速度。深圳經濟特區的面積由羅湖、福田、南山和鹽田四區共30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包括寶安、龍崗等在內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進入大特區時代,「關內」「關外」的發展差距也不斷縮小。

據媒體報導,特區實施擴容後不久,深圳市委、市政府先後實施了兩輪「特區一體化建設三年實施計劃」,取得了顯著效果。2013年9月,深圳對最為擁堵的梅林關進行綜合整治,拆除檢查崗亭,成為一個標誌性信號。2015年6月,深圳在對二線關的交通改善工程中,又拆除了布吉、南頭、同樂等關口的檢查通道設施,此後這一改造幾乎覆蓋了「二線關」全線。

在這一過程中,深圳特區檢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邊防單位,一些地段通過完善人行設施,已變成市民健身步道。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覆,意味著特區管理線將徹底退出歷史舞台。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撤銷特區管理線,將有助於進一步推進深圳特區一體化發展,大特區經濟發展再次迎來新的起點,必將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積極信號。

批覆指出,廣東省和深圳市要認真做好經濟特區管理線撤銷相關工作,並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化,為新時期超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積累經驗、當好示範。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剛結束的深圳市委全會提出深圳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的新定位,意味著未來10~20年,深圳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供給、城市化質量提升等方面面臨著新的任務。隨著深圳城市定位的變化,撤銷「二線關」有助於深圳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供給、城市化質量提升等方面更快地實現特區一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批覆的發布,恰好是在改革開放40周年之時,因而被輿論賦予了更多意義。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從邊陲漁村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創新之城。官方預計,深圳2017年GDP將達到2.2萬億,僅次於北京、上海。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說,深圳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肩負著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探路的使命。從自貿區建設,到撤銷「二線關」,中國開始摒棄「政策窪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釋放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積極信號。

(孫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