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打開軍事外宣的一扇窗

一部軍事題材的賀歲片爆紅狗年的內地春節市場。

這部被不少觀眾評價為「相當血腥」的軍事戰爭片《紅海行動》成為賀歲檔「黑馬」。根據貓眼電影網統計顯示,截至目前,它不僅收獲了25,06億元的票房,還從2月22日開始連續8天穩居當日票房榜首。

不唯主旋律片《紅海行動》躥紅,同樣還有去年創下了56億元票房的現象級影片《戰狼2》、中國首部現代空戰電影《空天獵》以及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軍事題材的電影在商業化的進程中收穫了巨大成功,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收穫滿滿。

在軍事題材的創作史上,影視劇創作長期被中共當做一種政教宣傳的管道而存在。過去幾十年來,受去娛樂化和敏感題材審查等影響,軍事題材與各類商業資本和技術團隊協作也不多,壓制了其長足的發展。

近來上映的幾部軍事題材影片的成功,表明軍方對相關影視劇的創作思想管控漸趨開明,在技術手段,資本協作等方面也逐步嫺熟。軍事題材影片的商業成功,為中共軍隊如何做好外宣打開了一扇窗戶,提供了良好的啟迪。

海軍鼎力支持

《紅海行動》田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博納影業集團和解放軍海政電視藝術中心等聯合拍攝。影片根據2015年也門撤僑行動這一真實事作改編,講述中國海軍「蛟龍突擊隊」的8人小組執行撤僑任務,在粉碎當地武裝的陰謀中慘勝的故事。

按軍方公佈的資訊來看,這部軍事題材的影視劇海軍方面鼎力支持:不僅動用了近五十種真實的槍械和三萬多發子彈(空包彈),還出動了海軍最為先進的武器和各型裝備。

如執行也門撤僑任務的054A導彈護衛艦臨沂艦,成為了影片的重要舞臺和主角小隊的大後方。039A常規潛艇和904島礁補給艦等現役軍艦在影片中也都有亮相在影片的開場和最後,中國首次違造的萬噸級作戰艦艇——071型船塢登陸艦也在鏡頭裏「現身」。海軍的這些艦船不僅在海上遊弋27天配合劇組拍攝需要,劇組還被軍方特許上軍艦拍攝。

中國海軍特戰專家王海峰為《解放軍報》撰寫文章,特地就影片中出鏡的三種輕武器進行了分折。劇中特戰隊員手持的AUG突擊步槍、M249班用自動武器、「歐洲狙王」R93狙擊步槍等等,不僅在這次的劇中大放異彩,事實上也都是當前世界範圍內作戰中可圈可點的槍型。

內地有評論將影片描述為「一部中國海軍形象的商業宣傳片」。所言不虛,十八大以來的數年裏,中國軍力發展速度驚人,為了彌補過去軍種發展的不平衡,中共軍隊在過去幾年裏,不論在海軍裝備的研發,軍費的傾斜,還是海軍技術軍官的選拔任用上,都上了數個臺階。

從武器裝備等硬體來看,在剛過去的2017年裏,中國新艦下水和入列態勢之猛烈、被比喻為「下餃子」。一共下水航母1艘,導彈驅逐艦2艘,導彈護衛艦4艘、輕型護衛艦3艘、測賢船2艘、電子偵察船1艘、綜合補給艦1艘,船塢登陸艦1艘。而今年1月,排水量超過20000噸的第六艘071型船塢登陸艦也在上海滬東造船廠下水。

也在同一年,海軍駐吉布提保障基地宣告成立,實現了中國在海外軍事基地零的突破。自此,中軍艦海外補給能力將大幅提升,海外作戰能力大幅增強。中國海軍成為名副其實的「藍水」又進一步,而海軍人員的作戰實力同樣不容小覷。自2008年執行亞丁灣、索馬里海域的護航任務以來,海軍護航已經先後派出近三十批護航編隊,共安全護送了6000餘艘中外船舶。

駐紮廣東湛江的海軍蛟龍突擊隊是中國待種部隊的典範。作為國際化軍種的中國海軍,越來越成為展示中國軍力的一張金名片:優質的素材,良好的藝術表現方式,加上合適的觀眾審美思想土壤,這支軍隊宣傳的老典型再次出挑也在情理之中。

英雄更有「人氣」

唱響主旋律為使命的軍事電影也是軍事外宣的表現手段之一,主要是塑造軍隊的形象。

早年創作思想秉承「政治標準第一,藝術標準第二」的原則,其製作的影視作品中,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指向痕跡明顯。

1987年2月,國家電影局召開了全國故事片廠廠長會議,在有軍方代表,八一電影廠參加的這個會上,批判了當時文藝創作要「淡化政治」、「遠離政治」的論點,並首次提出「主旋律」電影的口號——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並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作為強化主旋律電影創作的重點。

這導致1980年代的內地軍事電影中塑造的英雄角色往往與主流意識形態髙度吻合,形象「高、大、全」,人物性格都有著堅定的革命立場,外貌也往往高大威猛。迎合意識形態宣傳,人物角色機械化、單一化。創作者不求「藝術有功,但求政治無過」,說教意味明顯,藝術品味不足。

上述的影片特點在20世紀90年代左右才逐漸改變。隨著改革開放,軍亊電影創作者創作視野不斷開闊,創作思想不斷得到解放,創作觀念有所豐富,創作元素趨向多樣化。因此,軍事電影形態更為豐富,也逐漸開始兼顧娛樂品格的構建和觀眾市場需要。

八一電影製片廠於1999年創作的影片《衝出亞馬遜》,是首次突破,開始了驚險、懸疑,動作等新敍事元素參與其間的軍事電影創作道路。儘管這種嘗試也引來爭議,但中共軍方指導的影片中開始塑造比傳統英雄形象更有「人氣」的英雄,角色開始逐漸立體化。除了正面的主角,敵方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更加複雜、豐富。

但對影片中人物把控的觀念轉變是緩慢又反復的。如反映中國抗戰正面戰場主力的影片中,對國民黨軍隊在某些正面戰場的作用體現不足,突出中共早期軍隊的神勇無敵,導致影視劇題材單一,而以「橫店大捷」為代表的這類抗戰題材的畸形生長和蓬勃發展,反而削弱了社會正向宣傳的力量。隨著社會對歷史的逐漸正視,這一現象有所改變,逐步向現實靠近。

「21世紀以來的這十多年間,中國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是以往罕見的,軍竄電影的發展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邊國立教授告訴《鳳凰週刊》,涉及觀眾的審美思想、技術手段以及軍事創作方面的改變同樣很大,《紅海行動》的出現也不是孤立的,包括《戰狼2》也一樣,都是在這一時期一些軍事電影的創作實踐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軍事電影創作新方向

今年2月初,軍事影視創作的主力軍「八一廠」在本輪軍改中傳被裁撤,當時尚在各大影院放映的《芳華》成為絕唱。

一批創作主旋律見長的軍隊編劇、創作員和演員隨之被要求轉業。軍事外宣影視劇創作題材中軍方主創力量的逐漸淡出,顯見中共軍隊在主旋律軍事影片中已找到相對成熟的、使影片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者平衡的方式。

政治嚴格審査之外,對軍事題材的影視劇娛樂化傾向是過去軍內極力批評和抵制的,一些軍事影片製作過程中以展示宏大戰爭場面為主,對個體力量,犧牲精神的具體描摹不多,觀賞效果平白無奇,人物刻板、不鮮活。

《紅海行動》和《戰浪2》中則首次出現戰場拼殺中的殘肢斷臂、槍炮近距離擊傷等血腥場面,雖會引起觀眾的不適感,但這從影片表現形式和藝術手法的轉變表明,軍事電影創作已進人更自覺地追求思想性及觀賞性的體系建構。

港臺等商業資本和技術力量被大尺度引入原本某些為禁區的軍亊題材創作領除了民間影視製作公司,《紅海行動》和《湄公河行動》均由香港導演林超賢執導。

這樣的變化以徐克導演2014年上映的《智取威虎山》為始,香港導演進人了主旋律電影的創作領域:去年上映的《建軍大業》由香港導演劉偉強執導,是速軍90周年的獻禮片,被宣傳為「充滿朝氣的革命元素」的戰爭史詩片。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有關專家稱,軍事戰爭類電影的製作通過民間資本的引入及軍方共同的參與合作,已迎來一個春天。主旋律電影走商業化路線,或將成為中國主旋律電影創作宣傳的新方向。

軍事影片商業化成功的最大受益者不只是投資人,而是軍隊,通過調撥資源支持主旋律影視片的創作,規避簡單宣傳植入和說教,以期潤物細無聲。這種傳播手段的數次實踐,都收到了極好的外宣效果,改變了民眾對中共軍隊現有的外宣管道單一、外宣手段刻板的形象,有力地拓寬了外界認識軍隊的視窗和管道。

以這幾部軍事影片為實證,上映後票房猛漲,海內外輿論好評如潮,中共軍隊形象和軍隊力量得以很好地亮相,同時,公眾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前所未有的高漲。恰如官方評論所言,近來湧現的中國軍事題材電影深入人心,展現了中國不好戰但也絕不畏戰的形象,揭示了實力與道義兼具的底氣。

(鍾堅、郁佳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