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待遇」順應台胞長久期盼 《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正式實施

今年2月初,國台辦主任張在出席台企聯2018新春聯誼會時曾表示,不用太久,大陸就會推出含金量更高的對台措施。就在人們還在猜測對台措施的具體方向時,大陸卻在春節過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送上了給台灣民眾的紅包重禮。

2月28日,大陸多個部門聯手制定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若干皆施》)正式出台,並自公佈之日起施行。這一政策共31條具體措施,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領域。

直指台商台胞所面臨問題之核心

「若果真要說,那麼此次大陸推出的對台大禮包只能用『包山包海』來形容了。」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向《台海》記者介紹,若干措施裏的31項惠台政策涵蓋產業、財稅、用地、金融、就業、教育、文化、醫療、影視等多領域,「開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其中前12項主要和台商有關,包括明確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享受稅收優惠政策等,另外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向台灣民眾開放134項國家職業資格考試等。

王建民說:「此前,福建廈門等地區已經先試先行,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台胞融合的措施,與此次《若干措施》裏的政策相近,但經由國台辦發佈的《若干措施》,可以說將原先只限於幾個城市的『給予台胞同等待遇』的政策上升至國家層級,可以說完全打進台商、台生的心坎。更重要的是,它等於向台灣民眾傳達了一個資訊:那就是『同等待遇』再也不是『看得到、吃不到的大餅』。」

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也表示,就大陸新出台的《若干措施》來看,只要不戴上「綠色眼鏡」,都不難看到對廣大台灣民眾的好處。「首先,它順應了廣大台胞長久以來的期盼,符合台灣民眾需求。近年來,往返兩岸的廣大台胞台商呼籲和期待『同等待遇』,大陸於是持續向台灣同胞開放與大陸居民相一致的多項『同等待遇』,為台企、台商、台生以及到大陸創業的台灣青年提供支持與便利,這次推出31條措施正是回應台胞的呼聲。其次,它讓廣大台灣民眾獲得更多實惠。31條措施中,12條涉及到加快給予台資企業同等待遇,另外19條措施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而向台灣居民開放的國家職業資格考試類目增加到81項。可以說,31條具體措施條條都關乎台胞切身利益,也是給予他們的實實在在的利益。」

「總的來說,大陸此次推出的惠台政策並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每一條都可以說是直指當前兩岸交流下,台商台胞所面臨的問題之核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唐永紅指出,《若干措施》裏的內容很豐盛,但歸結起來主要針對兩大部分:第一,是針對台資企業或者說是台商群體。這個群體在大陸發展已達30年之久,台資企業已經深度融入大陸經濟活動之中,成為大陸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台資企業當前也面臨轉型升級以及深度融入大陸的現實問題和挑戰,在這個關鍵節點,涉及加快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12條措施出台,包括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等,都無疑為台資企業未來進一步在大陸壯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第二,是針對在大陸的台胞群體。當前兩岸社會融合已進入新的階段,台胞常年在大陸生活、居住、工作、就業及求學的數量多達數百萬之眾,台胞在大陸也面臨看職業發展、居家生活、就業養老以及融入大陸的適應性等挑戰,針對此種狀況,大陸出台了19條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措施。而且這些措施非常具體,操作性強,可以說大陸對台工作已發展到新的歷史階段,已從早期的政策宣示到目前的執行操作之層面,這對於繼續深入兩岸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在更大層面上落實「兩岸一家親」的作為上大大前進了一步。

為台企深耕大陸市場大開方便之門

在《若干措施》裏的31項規定中,有12項與台企在大陸的發展有關,包括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政策,開放台企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採購和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

「從這12項對台企的優惠政策來看,力度大、內容務實、動作快,顯示當前大陸對於台企的重視程度。」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發言人葉惠德認為,特別是大陸開放台資企業可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大陸能源、交通、水利、環保、市政公用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參與大陸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都是為台企進一步深耕大陸市場,以及通過大陸市場走向全球打開了一條寬廣的通道。

葉惠德說,當前,對台企來說,大陸市場最大的商機便是「一帶一路」建設,以前,台企想要參與「一帶一路」,必須用迂回的方法,與大陸企業合作,才能分到一杯羹。但現在,《若干措施》中開放台企參與大陸基礎設施建設,就是給了台企一個機會。「未來,『一帶一路』中港口、鐵路、橋樑、隧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台企都有了直接參與的可能性,且等這些基礎設施建成後,大陸就會轉向進行重點城市建設和經貿產業園區建設。無論在智慧城市建設還是產業園區建設以及商貿運營方面,台企都有很好的經驗,關鍵就看台企今後如何抓住這個機遇。」

對此,上海台商協會會長李政宏也表示,其實不少台商想要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和邊境出口,有意到中西部和東北投資佈局,只是苦於沒有政策支持,不敢妄動。既然國台辦已經承諾保證,推進台商投資區和兩岸產業合作示範基地建設,那麼台商就無後顧之憂了。

李政宏在上海經營的冠龍閥門機械,近年陸續參與不少大陸基礎工程建設,包括三峽大壩的水利工程、地方的引水工程、自來水管線工程等。這次惠台對台商開放參與政府採購,李政宏認為,只是更強調「公平」,因為目前台商實際參與已不少,可預期的是,還沒有公佈更細化的內容,期待後續還會創造出更好的條件。

而對葉惠德自身來說,《若干措施》裏的稅收優惠政策、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及銀團貸款的深化金融等是他「最有感」的內容。

葉惠德年輕時就到大陸發展,他說,當年台商投資受到很多限制,尤其稅費高、融資不易,如今台資企業能同當地企業一樣待遇,對在大陸打拼的台商來說,今後「大陸市場就等於是自己的市場」。葉惠德還表示,這次惠台政策不只鼓勵深化投資,更是保護台商投資的延伸,因此,他打算「加碼一倍以上」在大陸各地投資,借力政策順風車深耕大陸內銷市場。

「誠意滿滿的政策措施,對急需更好更多投資機會的台灣企業而言,是一場『及時雨』。」唐永紅指出,台商在大陸投資,已到了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落後企業勢必被淘汰,「而這次出台的措施一個鮮明的特色是,為台灣智慧製造、緣色製造、髙端製造等產業在大陸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別是最令業界振奮的是大陸鼓勵台企參與『中國製造2025』,這對轉型升級迫在眉睫的台灣電子資訊和製造業來說,有極大助益。」

「另外,無論已經或打算去大陸投資的台商,都面臨資金這一關鍵問題。金融方面的措施為台商特別是台灣年輕人在大陸創業發展解決了大難題。」唐永紅說,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適用相關用地政策、鼓勵台資企業向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轉移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措施,給予台商「同等待遇」,體現了「兩岸一家親」的理念,為台灣製造業以及中小企業去大陸發展提供巨大機遇。

「無論是台灣同胞參與大陸的國家重大計畫和專案,還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都反映出大陸已經將台灣同胞視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這不僅是大陸自身現代化建設力量的有益補充,也可以讓台灣同胞在參與的過程中體會到全面實現現代化進程的偉大,從而產生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民族自豪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總結說。

對台灣專業人才帶來磁吸作用

在《若干措施》的31項條款中,還有19項與台胞在大陸的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息息相關。對此,王建民表示,從政策面來看,這對正值登陸求學、就業、創業階段的台灣青年來說,是一份「超級禮包」。台灣青年可提早至大陸求學,或是在台灣畢業的青年在就業上也多出很多選擇。這也揭示著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進程,從以往兩岸交流側重的「絳貿層兩」件「計令層面」方向擴延,讓兩岸的融合成為自然的過程。台灣青年在大陸可以安家、有穩定經濟基礎後在大陸置產、成家、長期居住,對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也將可達到完全的穩固,實現共風。

王建民告訴記者,最近兩年,大陸出台了很多惠台政策,多數與在大陸的台灣青年息息相關。這一次的《若干措施》,是把過去對台胞的所有優惠政策都統一起來,上升到更高層次。

台生小徐巳經在大陸學習生活了近五年,今年即將完成博士學位的進修,對於《若干措施》,小徐表示,他最開心的是看到新措施中「鼓勵台灣教師來大陸高校任教,其在台灣取得的學術成果可納入工作評價體系。」

小徐說:「我的願望就是在大陸當一名老師,現在終於有機會實現了。如果台灣博士生能更多的在大陸任教,可以有效地增加兩岸文教以及學術價值觀的融合和交流,也開放了台灣學術評判的體系。」而對於「為方便台灣同胞在大陸應聘工作,推動各類人事人才網站和企業線上招聘做好系統升級,支援使用台胞證註冊登錄。」這一政策,小徐也表示了支持,他說:「青年是兩岸未來發展的風向盤,我所瞭解的來大陸讀書的台生70%都希望留在大陸工作生活,因此應聘管道的便利化也是台生關心的話題。現在有了這條新措施,我們就可以放心的投簡歷,因為我們知道哪些職缺是釋放給台灣學生的。」

採訪的最後,小徐開心地說:「我還有一個在媒體產業工作的同學一直想來大陸工作,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公開的平台和相關措施,我這次把這些新措施告訴他,讓他對照自己的需求,相信他總能找到來大陸工作生活的突破口。」

「應該說,《若干措施》的發佈,給有心在大陸發展的年輕人是一種莫大的鼓舞,因為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時,常會遇到許多制度上的限制,能逐步等同大陸同胞待遇,是很多人的期待與夢想。實際上,許多措施更開放,有助於台灣年輕人在大陸的工作發展,同時他們在心理上的同胞之情也會更往前邁進,對於’我們是一家人』的說法更有感。」謝明輝說。

廈門大學副教授黃裕峰是一名台籍教師,對於《若干措施》,黃裕峰表示,他最關注的,是國家社科基金向在陸台灣研究人員的開放,因為這對台籍教師的職稱評定和學術研究都有很大的幫助。「兩岸目前的職稱認定不接軌,如果台籍教師想在大陸長期發展,那在大陸評定職稱就很重要。對大學教師來說,科研能力是評定職稱的重要依據,而科研能力的體現,除了自己所發表的文章和專著外,另一個就要看是否有科研專案。如今,社科基金向在大陸的台灣研究人員開放,因此,今後我們搞社科研究也就可以申請國家課題項目了。」

與黃裕峰一樣,由於自身在高校任教,來上海工作已4年多的黃宗昊同樣最關注國家社科基金向在大陸的台灣研究人員開放。「以前由於身份認定的偏差,台籍教師在很多大陸高校都無法順利申請國家社科基金,現在中央政策明令台籍教師可比照大陸教師進行申請,這對我們來說,感受是非常深刻、非常溫暖的,也讓台籍教師們更有動力在大陸發光發熱。」

「《若干措施》的內容,體現出引入台灣青年與優質人才向大陸移動的內涵,將對兩岸交流產生進一步的影響。」王建民說,大陸此次將就業大門敞開,讓台灣青年在大陸找工作變得輕而易舉,大方地給予政策,也展現了自信。「過去,大陸的很多專業領域沒有開放,台灣的專業人才對前往大陸發展躊躇不前,最因為他們擔心無法享有與大陸人才對等的立足點,而如今大陸打破藩籬界線,將會對台灣人才造成相當大的磁吸作用。」

搶先推出有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廈門模式

「作為對台前沿,廈門在對台政策上始終先試先行,此次《若干措施》裏的多項規定,廈門都已經有了相對應的政策,但未來,廈門要做的,是結合《若干措施》的要求,繼續全力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形成有特色、可複製、可推廣的贋門模式和廈門經驗。」唐永紅說。

而據廈門市台辦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參照《若干措施》,廈門在更好地服務台胞台企上,已經有了初步的設想。

首先,推動在廈台胞享受市民待遇以及在廈台企享受陸企待遇。進一步推動選聘台胞擔任社區居委會主任助理和社區業委會成員,參與社區管理。從法律層面支持在廈台胞參政議政,推動台胞參選人大代表取得突破。在廈門開展兩岸執業資格互認試點,認可台胞教育學歷和職業資格。將台胞證納入社會信用統一代碼管理等等。賦予在廈台企在市場准入、融資、政府採購等方面享受陸企同等待遇,凸顯廈門對台招商獨特優勢,吸引台灣的半導體製造、IC設計等高科技龍頭企業落戶,推動廈門產業轉型升級和兩岸產業深度融合。例如,在市場准入方面放寬對台企限制。支持台企利用在台資產擔保開展人民幣貸款,允許國家產業投資基金注入台企,解決台企融資難問題。將台企列入政府採購目錄。推動兩岸征信資訊互認互通,推廣台灣地區信用報告査詢系統應用。支持和推動台企在大陸上市。

其次,推動在廈門率先實施「一區兩標」。推動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同時採用大陸和台灣兩種標準,以台灣標準服務台胞。一是在經濟領域,協助在廈台胞台企解決在生產、投資、經營、人工、用地、稅收、信貸等各方面因受大陸相關經濟制度和政策限制造成的困難和不便。二是在社會領域,協助台胞解決在就醫、就學、就業、社保、司法、旅遊、出入境、成立社會團體、參與社會管理、從事公職等各民生領域因受大陸相關社會制度和政策限制而造成的困難和不便。三是在文化領域,允許台灣電視網路報紙在廈落地、出版發行台灣報紙刊物、打造台灣風格文化生活區、擴大文化市場對台開放等。

再次,推行「台企台稅」和「台人台稅」。對在廈門投資的台企實行稅收優惠政策,以台灣稅收標準對其徵稅;比照台灣個人所得稅,對在廈門工作的台商台胞先征後返個人所得稅差額。

對此,唐永紅指出:「總的來說,《若干措施》正式實行後,大陸的各個城市都會制定要對應的惠台措施,廈門長期以來在對台工作方面都走在大陸城市的前列,有著極為豐富的對台經驗。未來,廈門可以利用《若干措施》給予的支持,搶先開放更為豐富的對台政策,吸引台灣企業和台灣同胞的進駐。」

《若干措施》的核心就是提出「同等待遇」。李鵬指出,伴隨著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能夠為台灣同胞提供的機會越來越多。大陸過去的很多規章制度是針對大陸同胞而設計的,有些難以適用於台灣同胞,導致部分台灣同胞在大陸工作生活遇到種種不便。之所以要給台灣同胞「同等待遇」,說到底就是因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

的確,從鼓勵台灣企業參與重大規劃和「一帶一路」建設,到金融業開放更深入的合作;從影視文化業的相關限制取消,到歡迎台灣同胞到大陸申請專業技能資格……《若干措施》的出台,是大陸與台灣同胞分享快速發展的歷史機遇的具體表現,也是台灣民眾能夠大展拳腳,貢獻自己的才智和努力的最好時機。就像台灣評論員黃智賢所說的:「每一條舉措都確確實實地表明,兩岸本是同胞,不再分你我;每一條舉措都是大陸打開大門,給同胞的關愛和擁抱。」

未來,在《若干措施》的護航下,台灣民眾可以自由選擇在大陸地區實現夢想,讓「兩岸共圓中國夢」將不再只是個空泛的口號。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