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臺灣起義飛機迫降福建軍港驚險一幕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我在海軍東海艦隊的獵潛艇第78大隊服役,部隊駐防于福建北部寧德縣的三都港內。

起義飛機

1983年4月22日,氣象狀況相當不好。中午剛剛吃過午飯,我回到辦公室,正準備趕寫一篇稿子,突然聽到空中陣陣飛機引擎聲自遠而近傳來。飛機的聲音越來越大,似乎就在屋頂之上,令我既驚奇又錯愕:氣象條件如此不好,我方飛機一般不會起飛;若是敵機,以前也從未達到如此接近的程度!

我急忙跑到辦公樓的陽臺上向空中張望,只見一架遍體烏黑的飛機衝破低低的雲層,直向港內飛來,機上深藍色的國民黨黨徽和「陸軍8018」的字樣清晰可見。顯然,飛行員有意降低了飛行高度,並打開了航行燈,大幅度地搖擺機翼,不停地收放起落架,在離海面僅幾十米的高度上盤旋。按照約定,這是駕機投誠的「規定動作」。大家正在驚疑之中,參加過崇武以東海戰的648艇艇長馬登海沖上碼頭,大聲喊道臺灣起義飛機,趕快防空掩護!」隨著震耳欲聾的防空警報聲響起,港內一艘艘快艇、護衛艇、獵潛艇和各種輔助艦船迅速駛離碼頭,星羅棋佈於軍港內外,將大小艦炮搖向空中,以防追襲的飛機可能迫近。我匆匆跑回辦公室,顧不上向領導報告,抄起一架剛配備不久的海鷗120相機,與隔壁的大隊俱_主任陳明一起飛快奔向碼頭,跳上一艘正在解纜的交通艇,朝港內駛去。

只見這架飛機繼續沿港岸飛行,分明亀在尋找合適的迫降地點。但是,三都港內地形十分複雜,山密起伏,礁岩叢生,很難找到一塊比較理想的平地。手是,飛機由西往東,經礁溪、礁頭、碗窯,在飛鸞上空向南轉向,接近寧徳縣城時又掉頭向西,重新飛回三都港上空。此時,軍港內人群攢動,翹首企望,登上戰位的水兵們拉響汽笛,熱情召喚來自海峽彼岸的同胞。

緊急迫降

不料這時,一樁意外的險情突然發生:停靠在三渡碼頭上的X610艦指揮員聽到防空警報後,誤以為敵機偷襲,不等炮手上位就自己跳上炮臺,由於心情高度緊張,未加仔細辨認便瞄準飛機踩下擊發板。二十多發機關炮彈尖叫著飛向空中。岸上指揮所急令不准射擊,但為時巳晚,現場的人們都為飛行員捏著一把汗。所幸駕機者技術嫺熟,急忙做出規避動作,誤擊的炮彈沿飛機尾遙擦過,總算沒有釀成一場誤判的悲劇。

炮聲一響,飛行員立即意識到,自己的冒險飛行已經引起某種誤解,因而對迫降點不容再做選擇。情急之下,他看到三都港內海堤外有一片稍為平坦的泥灘,便猛然把機頭向下一壓。飛機斜刺地沖向灘塗,著地後濺起一股股海泥,又略微跳起。在滑行了近百米後,飛機機頭紮入泥中,穩穩停住,機尾朝上形成40度的仰角。我下意識地看了看手錶,此刻的時針正好指向12點35分。

目睹這一場面的人們,在短暫的驚呼之後,如潮水般地湧向堤岸。此時交通艇已快速靠向三都碼頭,我和陳明三步並作兩步地跑向飛機迫降點。

駕機勇士

飛機艙門拉開,飛行員跳下海灘,手中揮舞界著一塊潔白的綢布,蹚著淤泥向岸邊大步走來。快艇21支隊的兩名戰士趕緊迎上前去把他攙扶上岸。接著,最先趕到的基地政治部文化處長王冰跑上前與飛行員熱情握手。

這位飛行員身材魁偉,容貌瀟灑,頭鈹太陽帽,身穿橘紅色的飛行服,黑色的胸標上繡著「李大維少校」的字樣和臺灣陸航的鷹式標誌。雖然是在惡劣的氣象條件下做九死一生的飛行,又是在遭到誤擊後緊急迫降於地形複雜的海灘,但李大維以驚人的膽量和高超的技巧,創造了戰機迫降的奇跡:經過對人、機的認真檢查,李大維未受一點傷,整架飛機完好無損,連玻璃都一塊未碎。我蹚著沒過小腿的泥漿;深一腳淺一腳地走上前去,繞著飛機一圈,用相機從不同角度拍下了飛機迫降後的一組寶貴照片。那時部隊的物質條件還比較匱乏,我手裏只有一卷120膠片。12張膠片很快就拍光了,我十分懊惱,為許多難得的畫面不能記錄下來痛惜不已。但無論如何,在現場,我是最先趕到的攝影者,這些最早拍下的照片也格外珍貴。

安全著陸後,大維與大家毫無拘束地聊起天來。當他被迎到山坡上的招待所時,午飯時間早已過去。炊亊員來不及准備豐盛的菜肴,倉促之中煮了一大盆雞蛋掛麵端了上來。大家吃得很香。我記得部隊當時運是很客氣地對他的隨身物品尙了檢查,發現大維幾乎沒有攜帶什麼私人財物,一直帶在身邊的是兩大本裝著妻子和女兒照片的相冊,照片大多是彩色的。那時彩色照片在大陸還非常罕見,戰士圍在一起翻看這這些照片,仿佛是在看另外一個世界。飯後,大維提筆寫下自己的履歷。這時我才知道33歲的大維原來是安徽阜陽人,軍人世家,幼年時隨父母這的臺灣。頗具意味的是,他在國民黨軍隊中的任職經歷均用「民國」紀年,而駕機回歸這一天,卻使用了西元紀年。最後一行字是:「1983年4月22日,新生。」

(楊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