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關係的解凍與回暖

作為李克強總理「上半年結合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正式訪問日本」的鋪墊和預熱,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4月中旬的日本行收穫頗多:不僅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共同主持了近8年來首度重啟的「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還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前夕,同他舉行了氣氛良好的會晤。

王毅此行可謂「兩國關係重回正常軌道的重要一步」。此前十多年裏,中日關係歷經波折,各領域交流合作受到影響。歸納起來,存在兩個「政治冰期」,一是小泉純一郎執政後期,主要因為參拜靖國神社問題;另一個是民主黨的野田佳彥執政時期,主要因為釣魚島國有化問題。這兩個冰期,「冰凍三尺」的速率差別很大,而它們「解凍」的過程也大相徑庭。

眼下,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在中日關係「小陽春」之際,要防止「倒春寒」;中日關係改善不僅需要氛圍,更需要遠見和定力。

小泉任內的緩凍

在中日關係長時段的「不好不壞」之間,新世紀以來兩個「政治冰期」頗為惹眼。

第一個「政治冰期」的背景是,小泉純一郎成為自1980年代中曾根康弘之後又一位日本政治強人,而其時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經濟大國,日方對中國的「歷史說教」頗不耐煩,在對華外交的獨行暴走中,嫌隙越拉越大。

中方當時看到日本政府在右轉,但對其長期性估計不足,多數人還沉浸在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發表反思二戰的「村山談話」的氣氛裏,試圖以此為基準,要求日方做出更大的道歉姿態。然而,1995年的道歉仿佛成了絕響,到戰後60年的2005年時,中日已經鬧得不可開交。

如今看來,小泉式的保守觀念才是新世紀日本政治的准常態,而村山富市的進步思想不過是戰後半個世紀最後的榮光。但歷史的佯謬也正在於此:小泉純一郎是在日本經濟盛極而衰、政壇天翻地覆、自民黨心有餘悸的情況下上臺的,他自己當初也未必清楚日本的保守化之路能走多遠。

對於自民黨來說,1993年黨內重大分裂,被反對黨奪去政權,是1955年體制形成以來前所未有的打擊。1996年大選,在橋本龍太郎首相帶領下,自民黨有所恢復,但眾院席位仍未過半,只有透過與社民黨和其他小黨組成的特別聯盟,才能通過立法。

有著強人抱負的橋本龍太郎,因1998年參院選舉慘敗而辭職後,由「凡人首相」小淵惠三接任;但不久後小淵病逝於相位,政權落到自民黨內另一大派系領袖森喜朗手裏。森雖然帶領自民黨打贏了2000年大選,但他本人因屢屢失言及政策失誤受到民眾極大反對,只好交權于森派新秀小泉純一郎。

由於日本對華「經濟優先」的慣性思維,小泉起初對華較為親近,不僅繼承了「村山談話」的立場,甚至在上臺不到半年時,主動前往中國參觀盧溝橋抗戰紀念館,並「對因侵略而犧牲的中國人民表示由衷歉意和哀悼」。對於小泉這句發言,村山富市的評價是:「這比村山談話更進了一步。」

但是大家都看錯了小泉。他在執政期間不顧中韓反對,連續六次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關係陷入「政冷經熱」。他兩度訪問平壤,與印度等國一道謀求安理會常任席位,卻不斷與中國、韓國和俄羅斯發生領土爭端。2003和2005年兩次大選的獲勝,更讓他的強脾氣得不到民意約束。

幸好,他在第六次參拜之後的第二個月急流勇退,交權給本黨「當選時最年輕的總裁」安倍晉三,這才給中日關係留下了轉圜的空間。

2012年的急凍

相比第一個「政治冰期」在5年內的緩凍,第二個「政治冰期」則是一年內的急凍。其政治背景是,對華強硬的少壯派在民主黨內日益崛起,其經濟背景則是2010年起中國GDP超過日本。

第二個「政治冰期」的到來有預兆,即2010年9月日本巡邏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與中國漁船「閩晉漁5179號」相撞的事件。撞船事件的日方負責人、民主黨少壯派代表、時任國土交通大臣的前原誠司,力主打破外交慣例,對詹其雄船長使用日本國內法律審判,結果惹火中國,被迫在扣押17天后放人。

這期間,前原誠司轉任外相,獲取時任美國務卿希拉蕊首次將釣魚島列為《日美安保條約》第五條保護範圍的聲援。此後,美國官方都持這個立場,讓日本民主黨少壯派一時得勢。而從2011年起,中國國防預算連續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也是一種無聲的警告。

撞船事件的不愉快過去之後,中日關係又開始轉暖。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後,中國出於「人道主義」持續大幅增持日本國債,並在總理訪日後取消了旅日限制,放寬進口日本食品,還就朝鮮半島安全和自貿協定談判,與韓、日簽署了協定。

但是,以野田佳彥為首的民主黨少壯派在2011年9月取代菅直人政權後,卻沒有領中國這份情,反而在次年與打算進軍全國政壇的石原慎太郎一唱一和,炮製了釣魚島國有化風波。

這次「購島」風波的起因是,2012年4月琦玉縣的企業家栗原國起出租4島給中央政府的合同到期,急著變租為賣。野田佳彥政府擔心石原一方集資買去後會造成更大的外交麻煩,加上經不住右翼媒體煽動「公有化將使自衛隊常駐成為可能」,終於自己跳出來做了一回惡人。

對於中國來說,日方選擇的這幾個日期都比較敏感:7月7日野田宣佈國有化計畫,9月3日正式與栗原談判,9月11日簽合同。中方在惱怒之下,採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天氣預報、海監巡航、軍艦繞行、殲十出動護航等等;民間則出現了9•15西安打砸事件。

至此,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中日關係再度冰封。3個月後,日本迎來民主黨執政後的首次大選,在野的安倍晉三以在釣魚島問題上「超強硬」、而在經濟和外交上進取的姿態「二度」當選首相,野田佳彥等民主黨少壯派後悔莫及。

而汲取了自民黨歷史上第二次集體下野教訓的安倍,似乎也換了一個人,不再「師承」小泉純一郎,也忘記了他的爺爺安倍寬(二戰時著名的反戰派國會議員)和父親晉太郎(當外相時跟中國關係不錯),而是心心念叨他的外祖父岸信介(戰後首開敵視北京先河的首相)。所以,又過了一年多時間,中日關係才開始緩和。

兩次解凍,光景不一

上述兩個「政治冰期」的解凍,分別發生在安倍晉三2006-2007年第一次執政期和2012年底至今第二次執政期,但解凍的速率卻大不相同。

個中緣由也不複雜:第一次破冰所需的首相不再參拜的承諾,在首相換人後很容易實現,而第二次解凍所需的擱置主權爭議的措施,在自民黨重新上臺後也不可能馬上辦到。

安倍第一次當首相時,時任中國駐日大使的王毅曾與他達成「任內不參拜」的私下協定,換取中方歡迎他在就任第二個月(2016年10月)的對華「破冰之旅」。之後是中國總理2007年暮春的「融冰之旅」,和同年冬天安倍的繼任者福田康夫的「迎春之旅」。

2008年5月,中國國家元首十年來首次訪日,與福田康夫簽署了《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標誌著中日關係全面回暖。在這次國事訪問中,雙方同意加強防務交流,並就東海油氣田爭議達成了妥協。

釣魚島問題在此訪中並不突出。實際上,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談判時,為了「一條線」反蘇聯,中方同意將釣魚島問題「掛起來」以後解決。而自民黨政權在此問題上,與中方一直保持著化解糾紛的默契。如果不是長期在野的民主黨在2009年夏季大選中意外地全面控制政權,使得其缺少外交經驗的少壯派能夠為所欲為,中日關係也不會在全面回暖短短4年後就重新冰封。

事實上,就在民主黨上臺前不到5個月之際,自民黨的時任首相麻生太郎還對中國進行了堪稱友好的訪問,表示對中日關係的未來「極其樂觀」,並提出探討中日經濟合作協定的可能性。

可是,隨著自民黨在大選中慘敗,這一切不是化為泡影,就是物是人非。民主黨的元老級人物對華理念固然友好,但外交畢竟要處理棘手問題。標榜「友愛外交」的鳩山由紀夫,很快因駐日美軍基地搬遷問題得罪美國,悻悻下臺。之後的菅直人首相,因處理核事故不力飽受指責,隨後被少壯派架空。

2012年的中日關係現實—南京大屠殺爭議、釣魚島購島風波、「疆獨」東京開會、沖之鳥島礁爭議等波折,對於借邦交正常化40周年名義的「國民友好交流年」構成了莫大的諷刺。而日本地方派由於沒有外交包袱,最先把選民的對華冷感表達了出來。

安倍抓住了這股潛流,在當年9月的自民黨總裁選舉中,戰勝了人氣頗高的前防衛大臣石破茂,成功複出。其後他又參拜靖國神社,似乎以此作為對自己上個首相任期內沒能參拜的一種彌補,實際是在爭搶800多萬遺族會成員的選票。

2006年秋和2012年冬,同樣是安倍晉三當選首相,但中日關係經過6年的過山車後,已經「回不去了」。2013年,安倍首先訪問的是越南、泰國及印尼,然後是美國、蒙古國,沒有中國的位置。

遲至2014年9月,即日本眾議院第47屆大選前3個月,安倍才於國會施政演說中,提及希望早日實現日中首腦會談。兩個月後,透過在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中日關係才宣告解凍。

回暖應有時

2014年11月安倍訪華之後長達兩年半裏,中日關係雖然解凍,卻仍是陰晴不定,或謂之「客氣的疏遠」與「禮貌的猜忌」。包括2016年9月杭州G20峰會,雙方領導人在多個國際峰會上的「匆匆會見」,已漸成常態。

變化出現在2017年5月,即日本第48屆大選前5個月。當時安倍政府派特別代表出席中國「一帶一路」峰會,安倍還表示不排除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投行。兩個月後,習近平主席應約在漢堡G20峰會期間會見安倍。安倍表示,將對「一帶一路」倡議給予合作。本次會談較以往也更為正式。

當前的回暖勢頭,很大程度上借助了「歷史的韻腳」。去年9月29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紀念日,安倍特意選在前一天,帶著8月剛剛上任的新外相河野太郎以及前首相福田康夫,跑到中國駐日大使館去慶祝。而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40周年,2019年G20峰會在日本大阪舉行,2020年還有東京奧運會,這些在客觀上起到了讓雙方「相向而行」的作用。

至於這次回暖能持續多久,之後會不會又遇到2010年那樣的顛簸、甚至掉進2012年那樣的冰窟,還要看日本政局包括派閥政治如何變化,以及國際格局尤其是美國對華戰略的變數。

由於自民黨在2012、2014、2017三屆大選中所向披靡,而有志於執政的民主黨、日本維新會、希望之黨等紛紛泡沫化,預計自民黨還會繼續執政數年。但正副首相安倍晉三和麻生太郎,目前深陷兩大醜聞—農林水產省內部發現寫有時任首相秘書官稱加計學園新設獸醫系是「首相專案」的檔,以及財務省被證實篡改了森友學園「地價門」的記錄—可能會中途下臺。

安倍晉三和小泉純一郎、福田康夫一樣,都出自黨內最大的派系森喜朗派。這是一個總體上親美保守的派系,其對華思維可追溯到岸信介和福田赳夫等前首相。

麻生太郎則出自傳統上對華友好的一派的分支。該派遍佈自民黨內外,登上首相之位的有田中角榮、大平正芳、鈴木善幸、竹下登、宮澤喜一、細川護熙、羽田孜、橋本龍太郎、小淵惠三等。可惜這一傳統在如今自民黨內已經式微,勉強能找出的代表人物,除了黨幹事長二階俊博、外相河野太郎、下任首相熱門人選石破茂外,還有前黨總裁谷垣禎一、前外相岸田文雄、前財相額賀福志郎等。這其中一些人,甚至為了選舉需要而去參拜靖國神社。

政客是逐選票而變的。正如安倍2012年的轉變一樣,指望石破茂等對華理性派的上臺能帶動中日關係大幅改善,是不現實的。而另一方面,安倍在執政地位不穩,尤其是面臨選舉時,總會對華釋出一些善意,則是可以預期的。

當前在東北亞,美俄關係惡化、美朝關係解凍,而日本對俄、韓、朝的外交卻陷入停滯,安倍晉三有必要在對華外交上打開突破口。而中國最新的擴大開放舉措,無疑有利於促進日中經濟關係。若能做到「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中日關係的穩定向好就可以抵禦來自美國的階段性衝擊。

(謝奕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