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應是習主席指示的關鍵所在 王希富

日前國家主席習近平透過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硏室回覆澳大及科大校長的聯名信,表示很高興看到澳門高校科技創新取得新的進步,希望澳門高校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創造更多科技成果,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向澳門高校廣大師生致以誠摯問候。

澳大校長宋永華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五月中對在港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來信作出重要指示,令澳門科技界和高校師生深受鼓舞,真切感受到習主席和中央對港澳的關懷和期許。澳大和科大作為澳門的重要科研和高等教育機構,兩校校長深感責任重大,決定透過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向習主席呈交一封聯名信,並於五月廿三日送出,表達兩校及包括澳門所有高校和科研機構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創新、建設科技強國偉大戰略目標的決心。不足一月便受到回復,習主席的回信在本澳引起熱烈關注。中聯辦15日上午收到回函,下午五時隨即在中聯辦內舉行「習近平主席關於澳門高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傳達學習會」,由鄭曉松向澳門高校負責人傳達重要指示。行政長官崔世安、中聯辦副主任薛曉峰、行政長官辦公室主任柯嵐,以及十所高校負責人出席。

鄭曉松讀出習主席回信內容。指出習主席的重要指示,不僅肯定澳門高校科技創新取得的成績,也提出殷切希望,充分體現習主席重視澳門高校發展和關懷師生,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回歸以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幫助和高校師生共同努力下,澳門高等教育事業實現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年澳門高校的科研水準取得顯著進步,教育部、科技部已在澳大和科大設立兩個國家重點夥伴實驗室。可以說,澳門高校不僅為澳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量人才,也為國家科技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國家將出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這是澳門新一輪發展的難得機遇。大灣區建設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行政長官崔世安也談及自己對重要指示的兩點認識,一是要充分認識習主席的重要指示對澳門各項事業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和指導意義,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工作在國家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推動澳門高教、科技發展是確保澳門「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的重要因素。

他亦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很快就出臺。目前來看,以創新驅動為引領,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一條主線。為更好地融入大灣區建設,跟上大灣區創新工作的步伐,一定要彌補發展短板。下一步,澳門特區將以融入大灣區發展、建設智慧城市為契機,特區政府會在科技創新投入經費,鼓勵澳門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加強科技創新等推出鼓勵政策,加強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驅動發展。

出席學習會的高校負責人發言時均認為,習近平主席對澳門高校事業的肯定感到鼓舞,為日後的教育工作添加動力,必會積極傳達習主席指示的精神,配合國家和澳門的發展需要,培養更多元的優秀人才。

之後,澳門各界都對習主席的回信作出熱烈反應,一時間澳門社會掀起了一股響應中央指示與期望的熱潮。

習主席回信中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粵港澳大灣區」等關鍵詞,既是當前全球的關注熱點也是在本澳炙手可熱的話題,而且還都是事關澳門持續發展的重點所在,這其中既包含了澳門本身需要繼續努力的內容,也包含著澳門需要對外合作,融入大灣區,以此促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並且三者之間還存在的互為因果,協調統一的關係。科技創新對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和創造新的調價,人才培養又能反過來促進科技的創新;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又是澳門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大灣區的發展又能促進澳門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而這其中居於核心的應該是人才培養,因為人才是實現一切規劃和目標的基礎所在。高校教育又在人才培養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實,特區政府歷來都是將「教育興澳,人才建澳」作為重要的施政戰略。幾乎每年都如期出現在施政報告中。而且也是不斷對戰略實施予以充實。比如在特區高層講話中,行政長官崔世安就曾稱,特區首份五年發展規劃中,確定了「教育興澳」、「人才建澳」戰略目標,強調澳門發展依賴教育,教育發展依賴創新。政府持續完善教育系統長效機制,加強制度建設,增加資源投入,把全面提升居民綜合素質,培育多元人才作為教育政策的著力點。去年七月,《高等教育法》獲立法會細則性通過,為澳門高等教育未來發展奠定法律基礎。政府將加快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規,積極制訂短、中、長期相互配合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高校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的積極性,促進高教可持續發展。

特首表示,特區政府繼續支持高等院校不斷優化軟、硬體設施,完善教與學環境。支持學校採用「請進來,走出去」方式,與世界及國內外高校進行多元化交流和合作,拓寬視野,取長補短。支持學校加強師資培訓,提高師德水準和專業能力。鼓勵澳門高校走特色辦學道路,激發學校教育改革和創新的能動性,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儲備基地。

與之前特區政府方針一脈相承,「教育興澳」、「人才建澳」仍是戰略目標。但與過往細微不同的是,雖然仍舊強調了資源投入的增加,卻是放在了「教育發展依賴創新」以及「持續完善教育系統長效機制」和「加強制度建設」之後,尤其是強調了該戰略目標已經是明確在特區首份五年發展規劃的頂層設計之中。相比較過往單純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承諾特區政府會不斷增加資源投入,顯示出特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將會更加有目標,也會有章可循,有所側重。相信這對真正實現「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戰略目標將會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特別是所提到的「請進來,走出去」,也正在不斷得以落實。且不僅是在辦學上,本地學子也在更多走出去。

其實,國家也在大力支持澳門的人才培養。比如在2018年內地高校保送生上,不僅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參加保送生試突破千人大關,報名人數和錄取人數大幅增加,反映內地大學的認受性越來越大,其教育質量、專業排名,生活上的科技應用及城市發展都有所提高;其次反映本地學生更看重區域合作,具國際視野,要融合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國家發展戰略,年輕人要有一種走出去的心,到內地升學瞭解國情,增強競爭力;再次,面向澳門招生的學校有七十九間,保送名額達一千一百一十三個,當中並新增了五所職業技術學院,解決了澳門職業教育沒有高等職業學校對接的毛病,長遠有助澳門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多的澳門學子走向內地高校學習,對澳門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是因為內地高校的發展已經有眾多領域處於世界前列,遠遠領先於澳門。而且也是基於澳門與內地的特殊聯繫,這些在內地求學的學子將會成為未來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配合國家戰略的重要資源。另外,澳門更多學子赴內地升學,也有著及其重要的政治意義。既可以讓澳門年青一代更加熟悉國家的發展,瞭解國情,樹立起更加堅固的「愛國愛澳」情懷。

另外,從當前澳門的發展來看,與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乃至融入大灣區關聯最為緊密的一項內容當屬澳門智慧城市的建設。智慧城市需要以科技為基礎自不必贅言,而且融入大灣區通過城市間智慧系統的對接也必將進一步密切灣區內城市之間的關係,有助於資源的更好配給和流動。同樣的人才更是居於其中最為關鍵的位置。

智慧城市是以互聯網、物聯網、電信網、無線寬頻網等網路組合為基礎,以雲計算為依託,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高端發展、智慧服務高效便民為主要特徵的城市發展新模式,通過將人、商業、運輸、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運行中的各個核心系統加以整合,使城市變得更加「智慧」,創造城市發展新優勢,實現城市持續繁榮。因此,智慧城市建設涉及範圍廣,不僅需要單一結構的專業技術人才,還需要全面的複合型人才,深化人才結構。有研究學者從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需求層次結構將其分為研究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應用型人才三類。對這三類人才的分析如下:

(1)研究型人才:他們主要從事新一代資訊技術、控制技術及通信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理論研究。這類尖端人才的需求量較低,但要求高,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工程型人才:他們主要從事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產品的工程性開發和實現工作。對這類人才的要求是能根據產業規劃熟練應用技術原理。

(3)應用型人才:他們主要從事智慧城市建設相關產品的生產、安裝、調試、維護以及售前售後服務的技術工作。對他們的要求是熟悉相關產品的工作原理,能夠從技術上實施智慧產品的構成和配置。

而且特別強調,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對工程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需求量較大,特別是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是智慧城市建設得以實現的巨大基石。

至於人才的重要性,其實不需多加贅言,相信本澳社會都能理解,況且本澳向來受限於人資不足,連基本的量都無法滿足的情況下,對人才的追求和作用的理解亦遠勝於周邊地區。那麼關鍵的是,這些所需人才該如何培養?

即使是從理念到實踐都遠遠領先本澳的大陸來講,在建設智慧城市所需人才上也是存在不小的困擾。有人總結認為,當前國情在於,我們擁有專業技術人才,也擁有優秀的非技術類人才,然而缺少複合型人才,不能滿足智慧城市長遠的建設需求。複合型人才的缺失意味著我們需要花更大的人力資本來完成同樣的工作,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長此下去,智慧城市建設的成本將會越來越高,而效果卻不足人意。

面對這些問題,學者提出不少的國外智慧城市人才開發供給經驗借鑒,並且提出措施來解決。而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來看,對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也多是集中在既發揮自身人才優勢,,夯實智慧產業發展的基礎;同時,充分發揮海外高層次人才領軍作用,大力吸引人才等方面。治理構建起政府、高校、企業共同協作的智慧人才開發體系。

因此,研究學者總結出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和供給經驗包括:

第一,建設研究型大學,培養智慧城市建設高級技術人才。一是營造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學科創新與發展的環境。二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設相關學科科研和教育的投入力度。

第二,促進學科交叉與產學研合作,培養智慧城市建設應用人才。在此方面,一是要促進學科交叉。在智慧城市人才需求的「光譜」裏,涉及的面非常廣,需要各種不同專業的人才加入。二是要推動產學研合作。發達國家特別重視加強與科研院所、專業機構的聯繫,注重引進、培養和儲備「智慧城市」緊缺技能人才、複合型人才,促進區域之間「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交流、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第三,以企業發展帶動人才培養。做好產業規劃佈局,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將智慧城市相關產業發展列入國家和地方戰略新興產業振興規劃,規劃好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培養一批核心骨幹企業,實現規模效益。推動智慧城市人才隊伍建設與發展,必須引入市場機制,打造專業的智慧城市運營商,帶動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需求與培育。發達國家都是大公司領銜完成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實施,智慧城市人才是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培養成為這些企業的重要任務與核心投資。配合各地方政府制定具體計畫的舉措,各領頭企業也在加緊人才培養與技術開發。

第四,啟動智慧城市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與培育工程。在美國,各高等院校及研究機構都十分重視對智慧城市建設相關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培養利用和發展,將培養高層次人才作為帶動智慧城市建設團隊整體能力提高的龍頭工程,並把擁有一大批一流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團隊的立根之基,發展之源。斯坦福大學有三分之一的教授都是科學院工程院院士,每個系都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大師級專家學者,正是因為擁有這樣豪華陣容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才能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地的大批精英來校深造,同時,這些精英也為斯坦福帶來了世界各地最新的理念和靈感。近年來,國內一些城市也堅持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優先發展、優先投入,推動人才發展由數量擴張向品質提升。

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方面的在職教育和培訓。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在職教育和培訓是正規院校教育外的重要補充手段。

第五,從戰略高度謀劃佈局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各國和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經驗表明,留住一個尖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就有可能帶動一個行業或企業的蓬勃發展;流失一個尖端智慧城市建設人才,往往會造成這個行業或企業的倒退,甚至破產。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這種重要作用,決定了建設智慧城市必須實施智慧化人力資本優先投入戰略。法國具有從戰略的角度考慮問題,在放眼世界和未來中規劃佈局的這種習慣,為法國的崛起提供了準確的發展方向與強勁的發展動力。被譽為「高級公務員搖籃」的法國行政學院,在整個歐洲具有較高的聲譽,培養出的學員廣受歐洲職業界的好評。該院緊盯行政管理、社會創新等戰略問題,積極調整人才培養方向。該院緊跟時代,大力培養具有智慧城市建設廣闊視野與戰略格局的高級管理人才,始終在戰略制高點上謀劃研究人才培養問題。

而英國、芬蘭也是如此,從政府要員到企業管理者,從研究所科研人員到院校教授,人們也都習慣於以圖表或數字的形式,對智慧城市建設的人才開發問題做出戰略層面的分析與預測,橫向聯繫到整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甚至全球的發展情況,縱向追溯到問題最開始的歷史沿革,預見規劃到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趨勢,表現出了較強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想。他們認為,只有積極主動地從戰略思維考慮人才培養問題,才能做到一覽眾山小,才能使培養出的人才有大視野、大智慧、大作為。發達國家把智慧城市作為一項城市發展戰略,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開發和保障都提升到一定的戰略高度。

在促進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上,必須拋棄用人上的陳舊觀念,為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發揮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智慧城市建設人才的成長和發展。通過政府給企業和教育部門提供引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寬鬆環境,同時,政府又要通過法律手段為所急需的人才鋪路搭橋,讓全球最好的人才,在最合適的年齡從事最滿意的工作,發揮最大的作用,得到最高的回報。而現在澳門有這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巨大優勢,理應把握好機遇,將澳門智慧城市建設所需的人才培養從整個灣區著眼,實現以人才促進智慧城市建設,加速科技創新,更為融入大灣區發展提供進一步的作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