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訪大灣區應是尋求突破創新發展困局 陳觀生

特首早前先後三次率領特區政府代表團訪問粵港澳大灣區,分別是6月21至22日訪問了珠海、廣州和深圳;6月25日訪問中山和江門;本月考察肇慶、佛山、惠州和東莞。崔世安總結訪問行程時表示,特區政府致力配合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統一部署,將澳門五年規劃、施政工作與大灣區建設有機結合,發揮澳門優勢,與灣區兄弟城市合作共贏,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從對比中尋找差距,從合作中尋找突破,為澳門今後發展尋找最好的環境和方式,突破博彩業一業獨大的發展瓶頸,拉動新興產業朝差異化競爭優勢發展,使這些新興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形成錯位互補的格局,從而達到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目標,應是今次出訪的主要目的。

大灣區城市各有所長

崔世安指出,通過訪問了解到灣區兄弟城市認為澳門的旅遊業、旅遊管理和培訓、青年創新創業及中醫藥四方面,最具備優勢互補和合作空間,特區政府未來將總結和檢討過去合作成效,繼續與灣區內九市的相關部門探討具體合作事宜。特區政府希望繼續秉持着互補和互利的原則,配合即將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進一步加強與灣區內九市的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廣東省9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總人口超過6,600萬,經濟規模達10萬億元,是全球具備強勁競爭力、發展潛力優厚的灣區城市群。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中心的放射狀鐵路和高速公路幹網,以及地區佔廣東省工業增加值和出口的極高比重,使粵港澳大灣區在物流、產業結構及配套擁有全面的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地處中國南大門,擁有豐富旅遊資源,城市各具特色,例如廣東的傳統嶺南文化、澳門的娛樂休閒資源及中葡文化、香港國際大都會魅力等。

特首訪問九市期間考察了不少具有創新創意創業元素的項目,科技創新發展是未來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按照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區域創新功能定位。大灣區各城市可謂各有所長。

深圳。利用良好的市場化和企業創新基礎,推動產業創新、技術創新逐步向知識創新延伸,向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拓展,進一步強化自身的示範引領和輻射帶動,繼續在全省創新驅動發展和改革開放中發揮排頭兵作用,率先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一流科技創新中心。

廣州。依託科技教育人才資源豐富的優勢,在創新政策探索、創新資源分享、人才培養引進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建成開放、寬鬆、自由的創新生態,提升服務全省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

珠海。發揮特區優勢和生態優勢,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和創新發展新模式,打造以智慧製造為龍頭的「三高一特」現代產業體系,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發展環境,在珠江西岸創新驅動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建成珠江西岸區域創新中心、粵港澳創新合作重要先行地、國際高端人才集聚區。

佛山。發揮廣佛同城優勢,推進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建成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產業帶的創新引擎、華南科技金融產業融合創新中心、粵桂黔科技產業合作的橋頭堡。

惠州。充分發揮電子資訊和石油化工兩大支柱產業優勢,以龍頭企業和重大專案帶動產業發展,加快推進潼湖生態智慧區「核心引擎」、仲愷高新區和環大亞灣新區兩個重大平台的建設,建成世界級雲計算智慧終端機產業集聚區、國家智慧城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地。

東莞。發揮製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統籌松山湖、生態園兩個核心園區以及周邊創新資源,加快走出一條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在珠江東岸創新驅動發展中佔據重要地位,建成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製造基地、國家級粵港澳台創新創業基地、華南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中山。發揮偉人故里的品牌優勢以及產業集聚度高的特點,提升產業集群發展水準,打造珠江西岸創新創業高地、智慧裝備製造產業帶新引擎,建成特色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引領區、新能源和健康科技產業集聚創新區、廣東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示範區。

江門。發揮全國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範城市和中國僑鄉的優勢,推進省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綜合改革試點市建設。在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和推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上發揮重要基地作用,建成「江門特色、廣東標杆、全國示範、國際平台」的全國小微雙創之都和中國(江門)「僑夢苑」華僑華人創業創新集聚區。

肇慶。充分利用珠三角連接大西南樞紐優勢,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主攻方向和主導產業,努力打造珠三角科技成果產業化拓展基地、珠三角與大西南科技產業連結中心,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成長新區。

澳門陷不進則退困局

特首在行程中加入千人匯的青年人,讓他們增加實地體驗,增進對國家發展一日千里的認識,目睹發展機遇處處,藉此煥發新一代勇於迎接挑戰的精神,改變常規思維,懷抱開放的胸襟,到大灣區求學就業,創新創業,互相學習進步,迎接「走出去、引進來」的雙向合作。

本澳青年也應該認清我們面臨着不進則退的局面。博彩業一業獨大的現象多年來被受詬病,民間、商界,以至國家領導已多次在不同場合指出這不健康的情況。除在賭權開放初期,為澳門帶來新穎的博彩娛樂模式外,博彩企業近年都以「擴容」作為推動增長的策略。博彩業在東南亞地區已經不再是澳門獨有產業,新加坡、韓國首爾和濟洲島的博彩業迅速發展,日本更已通過博彩業合法化法案,這些國家和城市都是瞄準大中華旅客市場,加上泛珠三角其他城市和地區也急起直追,澳門面對的同質化競爭越趨激烈。雖然澳門特區政府近年著力發展新興產業,包括投放大量資源於會展、文化、中醫藥等產業的發展,希望打破現有僵局,但從這些產業對澳門經濟貢獻的數字已反映了政策和舉措的成效有限。

據研究,從整體來看本澳產業(企業)融入大灣區發展面臨着不少的困局。

一是缺乏市場掌握及開拓能力。市場資訊是企業訂立及調整營運和發展策略的重要依據。澳門大多企業主要依靠買家或消費者每次的購買來了解市場需求。加上大部份澳門企業以服務本地市場為主,對粵港澳大灣區內其他城市,以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狀況掌握度低,同時這些國家和城市在經濟、文化等環境都與澳門存有差異,本澳企業貿然將產品或服務拓展至這些市場,不但會有水土不服的風險,更要面對缺乏銷售渠道及管理困難等問題。一方面,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如果沒有合適的中介機構或平台,相信澳門不少企業都會望而卻步。另一方面,澳門企業現有的市場訊息收集方法,大大削弱對市場的掌握能力,對粵港澳大灣區市場狀況掌握度低,增加開拓新市場的難度,也影響與區內具優勢區域合作發展新產業模式的可行性。

二是人才短缺及本地專業服務基礎不足。缺乏人才是澳門企業的嚴峻問題,這方面已經有很多的聲音,不再贅述。同時地區的現代服務業對中小微企業的發展有著極重要的作用,但在澳門從事專業服務的人員只有萬多人,能真正為中小微企業服務的專業人員數目寥寥可數,直接影響中小微企業的持續發展。澳門一直有意發展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商貿及文化交流平台,這需要澳門擁有一定數量的金融、法律、會計等專業領域中葡雙語人才,但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11年的人口普查結果,只有2.4%的澳門居民能以葡語溝通,較常用到葡語的也只有政府部門和法律界。隨著澳門在中葡經濟及文化交流中的角色及定位進一步得到肯定、國家支持澳門建立中葡雙語人才基地和中葡文化交流中心,近年澳門也掀起了一場「葡文熱」,報讀葡語課程的人數增加;澳門特區政府也在2014年整合澳門高等教育的葡語教育資源,成立「培養中葡雙語人才工作小組」,同時在2017年起於兩所公立學校推出「中葡雙語班」,在小學一年級、初中一年級開班,目標是讓學生在高中畢業時,葡萄牙語能力可以達到日常會話中上級水平,但要營造真正的葡語風氣、培養足夠的雙語專業人才,澳門特區政府仍需推出更積極的政策和行動。

三是缺乏本地配套製造業的支援。在產業多元發展的策略推動下,文化、會展等產業在澳門陸續起步,但這些新興產業的長遠發展仍需要有一定數量的製造企業作為配套及支持。以文化產業的時裝設計為例,牽涉的商業活動包括設計、布料、打板、生產、宣傳、銷售等,雖然澳門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已成立了「成衣技術匯點」,提供各類型製衣設備使用、起板服務等,但設計師仍需要廠商進行小批量生產;同屬文化產業的平面設計,也需要印刷廠商提供打板及小批量印刷服務,但與其配套的紡織製衣及印刷業在澳門日漸萎縮。會展業除了活動籌辦、保險、旅行、酒店等商業活動外,還有展覽場地的設計及搭建、物流、倉存等,但相關的行業未見在澳門發展,不少國際活動主辦機構也指出在澳門籌辦展覽活動,仍需要得到香港相關企業的支持才可成事。歐美等地的政府近年重新關注本地製造業的發展,提倡工業4.0、先進製造等發展策略,發揮製造業對整體經濟的支撐及對其他新興產業的支援作用。國家也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以先進互聯網及智慧生產技術打造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的製造業。作為支援現有及新興產業持續發展的製造業,本澳現有狀況確實令人擔憂,但在建設智慧城市帶動下,5G及先進互聯網技術的引入,使智慧生產技術具備支撐的基礎,本地製造業的轉型變得可行,但最重要的是澳門特區政府如何引導現有製造企業升級轉型。

四是創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根據澳門中小企服務平台的《澳門創業活動研究2017》顯示,澳門的全面創業活動率為13.1%,即每百位澳門成年居民中,約有13位正參與創業活動,而有意在未來三年創業的比率為10.4%,即100人中只有約10位有意創業;再與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或城市經濟體比較,澳門的創新活動明顯較為遜色。

大灣區挑戰和機遇並存

特首崔世安指,過去一段長時間以來,特區政府務實開展了大量前期研究,核心精神是配合中央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統一部署,主要思路是將澳門五年規劃、年度施政工作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機結合,發揮澳門優勢,與灣區兄弟城市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協調發展,長遠建設國際級的灣區和城市群,過程中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

崔世安總結的三點意見首先提到要發揮澳門所長,其中與葡語系國家的密切聯繫、通過僑眷網絡輻射「一帶一路」沿線東南亞等國家、長久以來發展成熟的旅遊業、不斷優化的會展業,還有特區政府希望加快推動的特色金融等等,這些產業佈局的多元化和國際化的元素,特區政府相信是有助於澳門特區在大灣區內發揮優勢。

區內市場開放為澳門本地產業的拓展市場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人口逾6,600萬,區內各城市的距離非常緊密,在港珠澳大橋、高鐵、新口岸等基建陸續完成後,從澳門出發1.5小時內已可抵達區內七成地區,2.5小時內幾乎可抵達區內所有地區。區內形成的經濟實力及消費力是澳門本地市場的數倍,且與澳門的外向型、消費型及服務型經濟體特性吻合,令澳門的產品和服務在區內大有可為。

大灣區建設對於澳門來說,確實是老套說法:挑戰和機遇並存。澳門要突破現時博彩業一業獨大的發展瓶頸,重點在於能否充分發揮「產業互動區域共融」的概念,促進產業的互助互補,以主導產業旅遊業拉動會展、文化、中醫藥等新興產業朝差異化競爭優勢發展,使這些新興產業與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形成錯位互補的格局,從而擴大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空間,達到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目標。

首先,旅遊業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撐起澳門經濟的重要支柱,而在「一個中心,一個平台」的策略下,進一步奠定了其主導性支柱產業的地位。會展、文化和中醫藥是澳門特區政府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但在區域競爭優勢未見明顯、仍需政府投放資源扶持發展的情況下,短期內難成大器,但在澳門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下,如能與現有支柱產業協調整合,構成「以旅遊為核心,智慧城市為基礎,會展、文化、中醫藥、博彩為支援」的「旅遊大業態」,並放眼「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龐大市場,為旅客帶來優質體驗,讓澳門成為區內以至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帶來的機遇和效果是值得期盼。

其次,與大灣區內具優勢區域合作引領新商業模式。作為外向型的微型經濟體,澳門僅依靠本身的力量發展經濟顯然吃力,解決辦法之一是締造跨地域聯盟,借助區域合作的力量,推動產業以至經濟發展。

其一,建立近15年的「中葡平台」,一直被詬病實體貨物不足及中小微企業使用率偏低,究其原因是澳門本地製造業薄弱,未能提供大量商品。澳門毗鄰的廣東省是中國製造業大省,省內專業鎮供應的商品種類繁多,正好彌補了「中葡平台」商品不足的缺口。澳門可以借助廣東省專業鎮的力量,創造澳門與專業鎮合作的新商業模式。

其二,粵港澳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互補優勢明顯,如能有效整合協同,形成龐大的文創集群,再以資源互補和合力發展,結合成大灣區市埸共同體,可有力推動文創產業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近年備受關注,其高附加值、可持續發展及高增長的特性,成為不少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良方,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中國自90年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並逐步形成六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以廣州、深圳為代表的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就是其中之一。根據2016年的中國主要城市文創產業增加值佔國民生產總值排名,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廣州和深圳分別位列第4及第10位。澳門在文化創意產業上,需要考慮如何融入珠三角文化創意產業區。

再次,促進與智慧城市相互交疊的產業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和澳門智慧城市建設對澳門企業是絕佳的發展機遇,兩個策略的關鍵是相互融通共同發展,擴大產業的可發展空間。澳門本地資源有限,限制了新興產業的發展空間,粵港澳大灣區的多領域高度整合,為解決澳門資源匱乏的問題提供新方案。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方向是成為世界級城市群,需要融入更多創新思維及元素,這個機遇對澳門而言是可遇不可求。

智慧城市不是單純的城市發展創新理念,是青年人透過創業創新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契機。年輕一代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和掌握度高,每天透過社交平台、互聯網獲取大量信息,令他們更願意去接受及從事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澳門特區政府積極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以智慧城市的基礎發展智慧旅遊,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成世界級城市群,便需要澳門在智慧旅遊的經驗與數據,澳門青年人可以此尋找切入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而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還需要人才的支持,青年人作為人才資源中的主力軍,更是國家與澳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青年創業已逐漸成為澳門經濟多元化的另一支柱。如青年人在創業時能配合「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和澳門「智慧城市」建設的發展策略,將為澳門經濟發展添上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