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臺北10日電】美中貿易戰持續延燒,中國大陸包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今天說,就算全面開戰,對中國GDP影響也僅約2%,只要靠財政支出等方式補齊缺口,對中國影響其實不大。
美國華府美東時間7日公告,8月23日起對價值160億美元的279項中國產品課徵25%關稅。中國商務部8日晚間公告,也將對160億美元的美國產品加徵25%關稅,並與美方同步實施,雙方貿易戰持續開打,目前看來沒有停止的趨勢。
華而誠今天出席中華經濟研究院舉辦的「金融風暴再起?劉大中先生紀念研討會」,他會中受訪時表示,貿易戰對世界經濟絕對有影響,經濟存在往下走的壓力,到底貿易戰要打到哪種程度,誰也說不清楚,下半年不確性增加,各界普遍也不看好經濟表現。
華而誠說,貿易戰首當其衝的就是出口廠商,他自己估算,假使美國針對全部中國商品進行攻擊,帶來的衝擊大概占中國GDP約2%,中國只要靠提高財政支出、加強內需市場等方式補上空缺,抵銷外銷衝擊,其實影響根本不大。
華而誠指出,現階段看不出中國有經濟不穩狀況,中國股市的個人持股比較高,投機性強,技術性持股比較少,雖然最近表現不好,但中國跟美國不同,股票市場跟經濟從來就沒有直接關係,股票市場不好不代表經濟不好。
學者解讀中美關稅清單調整:中精凖反擊美方暴露「軟肋」
香港中通社8月10日電:相較於7月6日首批互征關稅的產品列表,中美雙方新一輪列表在公佈前均出現調整。多名香港學者接受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雙方的清單調整逐漸暴露出美國的「軟肋」,而中國在節制的反制數額內,正實現對美國特定產業及領域的精凖反擊。
中方涉及產品由原來的114項增至333項。在剔除原油的基礎上,保留汽油、柴油、氣態天然氣等多項能源產品,同時增加多項汽車產品,基本實現對汽車產品的全線覆蓋。
而美方公佈的279項商品清單比之前的284項減少了包括航運集裝箱、浮動船塢等5項商品。美方稱,若對這5項商品加征關稅,「可能對經濟造成嚴重傷害」。
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貿易與發展研究計劃主任盛柳剛認為,中方新增汽車產品,是因為較易尋找到替代產品以保障國內消費者不受較大衝擊。但他同時指出,汽車產品全球化程度高,個別企業多數產品均在美國建廠產出。若貿易戰持續,跨國公司或考慮搬遷廠房,必將帶來成本上升,擾亂全球產業鏈的佈局。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美國對華進口產品也包含眾多此類產品,它們的零部件或由在中國內地投資設廠的跨國公司製造,或由中國內地企業向其他國家及地區訂購,來華組裝後再出口美國;而貿易戰必將令中國內地以外的零件原產國及地區利益受損,殃及眾多貿易夥伴,也受到美國主流經濟學家的批評和反對。
相較於汽車產品,盛柳剛認為,中方關稅清單中保留氣態天然氣「更具象徵意義」。他解釋,現時美國葉岩氣天然氣增加量大,急需尋找國際市場,中國處在「煤轉氣」的能源升級階段,對天然氣需求大,兩國在該產品上本極易達成貿易往來。一旦開徵關稅,相信美國業界會面臨挑戰,這是反制措施中對美國特定產業的一次「精凖打擊」。
針對美國在新一批關稅列表中剔除五項產品,莊太量認為,這暴露出「美國的軟肋」,如集裝箱這樣的產品美國難以尋找到替代品,可作為今後的反制籌碼。
諸如此類美國對華進口依賴度高的產品不在少數。盛柳剛分析此前美國列舉的約2000億美元產品列表中,有超出1300項產品的自華進口額占該產品的總進口額比重高於50%,約占整個清單的25%。
更重要的是,盛柳剛認為,此類產品中木製品、家具寢具、針織物等消費品的美國對華進口依賴度均位列前10。若美國一意孤行將關稅清單付諸實踐,將不可避免地對美國消費者和相關企業造成傷害。
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前副教授劉佩瓊表示,美國特定的脆弱產業將更容易受到打擊,已有行業因關稅影響生產,市場的丟失也會造成失業。
劉佩瓊指出,自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以來,致力於達成成員國之間配額制度的取消、關稅的降低及各個貿易壁壘的消除,世界貿易格局改變造成的貿易順差及逆差概念已經過時,美國政府冀通過貿易戰來實現貿易平衡的目標不可能達到,也將令全球經濟一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程度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