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式資本圍獵

浙江溫州樂清20歲女子死亡事件,把中國共用經濟的代表之一滴滴出行推到風口浪尖上。自8月27日零時起,滴滴出行決定在全國範圍內下線順風車業務,內部重新評估業務模式及產品邏輯。滴滴面臨巨大危機。

2018年8月,風投調研機構CB Insights公佈了《2018年度全球獨角獸公司排行榜》。報告資料顯示,滴滴出行憑藉560億美元的估值領跑國內眾多獨角獸企業。

滴滴成長為中國網約車市場「獨角獸巨頭」的速度之快,被程維形容為,每天都像坐在飛速行駛的車上,輪子都要飛出去了,還要不停踩油門。

根據天眼查的資料統計顯示,自滴滴2012年成立以來,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20次融資,金額總量超過200億美元,成為全世界範圍內融資額最大的未上市公司。

據悉,滴滴出行最快下半年啟動上市,初步決定在港股上市,目前最新估值約560億美元,預計最終上市時市值或能達到700億至800億美元,接近5000億元人民幣。

處於輿論風波之中, 5000億元估值的滴滴應該做何擔當呢?

A4紙都寫不完的股東名單

2011年,程維和吳睿從阿裏巴巴出來創業。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還沒有與互聯網緊密結合的計程車領域,並打算改變這個行業的工作模式。作為自然人股東,程維和吳睿各自占比80%和20%。

2012年 6月6日,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經過公司3個月的準備與司機端的推廣,9月9日在北京上線。

對於創業初期的滴滴來說,融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2012年11月,金沙江創投的300萬美元A輪融資姍姍來遲,而彼時滴滴公司帳面上只剩下10000元。這筆錢對滴滴來說相當於救命錢。

2016年8月,滴滴正式收購Uber中國後,程維和柳青在公開信裏驕傲地告訴所有人,滴滴成了唯一一家獲得BAT三家投資的互聯網公司。

可以說,滴滴在融資方面創造了一個「中國奇跡」。

當時,上線不到一年的滴滴,「以小博大」的氣魄打敗了當時已有數百萬資本的搖搖招車。滴滴此次的成功,吸引了騰訊的目光。為了入股,騰訊副總裁彭志堅多次接觸程維,甚至馬化騰親自出面專程請程維吃飯。

彼時的網約車市場競爭依舊很激烈,滴滴還面臨著阿裏系「快的」等強勁對手的競爭。

2013年4月1日,滴滴完成了B輪融資,騰訊和經緯中國共同投資1500萬美元。從此,滴滴深深地打上了騰訊系的烙印,騰訊也因此成為了最早投資滴滴的互聯網巨頭。

在騰訊的幫助之下,滴滴在融資路上勢不可擋,成為各路資本競相投資的對象。

騰訊資本的注入使得滴滴擁有了「快速成長」的能量。一年不到的時間,滴滴用戶超1億,訂單日均達到521.83萬單。滴滴迅速成為移動互聯網最大日均訂單交易平臺。

根據中國互聯網路資訊中心發佈的《2013-2014年中國移動互聯網調查研究報告》顯示,在中國打車軟體市場,74.1%的用戶選擇使用滴滴打車。

隨後滴滴在騰訊的參投下,於2014年1月完成C輪1億美元聯合融資。百度系Uber中國在2014年8月上線後,當年年底就開始在北上廣等城市開始大規模發補貼。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約車燒錢大戰達到頂峰。

2015年2月,騰訊系滴滴打車和阿裏系快的打車,雙方宣佈以100%換股的方式正式合併,同年7月,阿裏巴巴開始投資滴滴。

在與Uber中國的競爭中,為了獲得更加充足的現金流,騰訊多次參投滴滴的融資。其中,2016年6月的G輪,以45億美元的聯合融資達到頂峰。8月份,滴滴並購Uber中國。雙方達成戰略協定後,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將相互持股。其中,Uber全球將持有滴滴5.89%的股權,相當於17.7%的經濟權益,百度等中國投資人占2.3%。

至此,網約車行業背後的BAT三大巨頭歸為一處,共同成為了滴滴的投資人。

4年內擊敗多家競爭對手,一舉成為巨頭的滴滴,不僅僅只是借助了以騰訊為代表的民企資本,其中還包括各路國企資本和國際資本。

經歷了多輪融資之後,滴滴的股權結構變得極為複雜,有人戲稱「滴滴的股東列表一張A4紙都打不完」。

就中投公司、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等「國家隊」而言,其向滴滴融資主要集中在滴滴將快的並購之後,才紛紛大舉進場分食一杯羹。

滴滴引入具有國資背景的股東,一方面可以優勢互補,展開全方位、多層次的業務合作;另外一方面,滴滴需要有國資背景的投資做背書,以便為自己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同時,滴滴在引入國際資本方面動作也越來越頻繁。最近的4次融資行為,均是國際資本獨資融資。其中,2017年12月,阿布扎比慕巴達拉公司和軟銀集團向滴滴投資40億美元,股權占比11%。

2018年8月13日,滴滴出行創始人程維註冊成立了滴滴(廈門)股權投資有限公司,程維持股80%。與此同時,滴滴出行的控股股東小桔科技還成立了滴滴(廈門)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主要從事股權投資基金管理及相關諮詢服務等業務。

血腥的資本熱戰

2018年4月,艾媒諮詢發佈《2017-2018中國網約車行業研究專題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滴滴出行以58.6%的滲透率位居各平臺之首,遠超其他網約車平臺。

曾經,面對計程車行業多年積累的頑疾時,很多人心生不滿,希望能有人改變這個糟糕的現狀。滴滴等網約車入場後,在資本的助力之下,以比傳統計程車更好的車況、更低的價格、更便利的乘車條件等優勢,顛覆了整個計程車行業。因此,滴滴一開始得到了許多資本的支持。

毫無懸念,在出行行業的激烈競爭中,傳統計程車公司成了第一個出局的物件。

經過多場廝殺,2016年8月滴滴並購優步中國,滴滴迎來了事業的高光時刻。不過,此時的滴滴開始遭到輿論的質疑,其中質疑最多的就是「滴滴自身也從挑戰出行領域舊體制的‘英雄’演變成了一家與曾經傳統計程車公司相仿的出行‘壟斷’公司」。

當時,國內的網約車出行公司野蠻生長。搖搖、易到、滴滴、神州、快的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對手緊逼下,為爭奪市場,完成「收割」用戶的原始積累,大家玩的都是最簡單也是最血腥的模式——「價格戰」。

同樣,滴滴也不例外。回顧滴滴的競爭史不難發現,其最為拿手的策略要數「燒錢大戰」:滴滴持續獲得各方融資,在資本的眷顧下擁有了無比強大的現金流。價格戰的江湖,比拼的是網約車企業的融資能力。

滴滴上線不久,便準備在大本營北京大幹一場。此時,網約車市場上的先行者是已經拿到了紅杉資本300多萬美元融資的搖搖招車,無可爭議的第一名。

在燒錢這塊,搖搖招車毫不吝嗇。例如,給北京5000個司機買了智慧手機,在FM103.9北京交通廣播進行24小時全天候廣告轟炸,每隔1小時播一次。

此時的滴滴還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實力去做類似的事。在乘客端,滴滴取消了原本向乘客收取的3塊錢費用。這一招立竿見影,乘客資料快速上漲。

後來,有了互聯網巨頭騰訊的助力,滴滴開始走出北京,在全國範圍開拓市場。那時上海已經有競爭對手大黃蜂,杭州已經有阿裏系的快的,同樣也在進軍上海。

在上海,滴滴和快的開始了正面交鋒。不久,滴滴迅速進入了快的大本營杭州。

滴滴和快的這場慘烈的紅包補貼大戰,一度達到了癲狂的狀態,直到2014年5月份才告一段落。

「兩年時間花掉15億元,可以說我們是最燒錢的互聯網初創公司。」2014年10月11日,滴滴打車CEO程維毫不諱言地指出這一行業巨大的資本投入。

這段期間,滴滴打車從2013年到2014年,得到了大約8.15億美元的融資。正是這些融資支撐起了滴滴這次紅包大戰的戰場。

為了更好地與競爭對手對抗,滴滴除了燒錢補貼之外,也更新了相應的服務。

一開始,各大網約車公司競爭的焦點無非是要讓更多的計程車司機安裝自己的軟體。程維曾稱,滴滴打車如果要從計程車這樣大用戶量的市場切入中高端專車租賃細分市場,一舉搶佔掉小公司的市場份額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為解決計程車及司機不足的問題,2014年8月19日,滴滴推出滴滴專車服務,這是針對傳統計程車行業推出滴滴打車軟體之後上線的第二款產品。

配上專車補貼等行銷活動,滴滴的用戶增長直線上升。

不過,大量的補貼將滴滴專車推向了輿論和監管的風口浪尖。2014年10月底,瀋陽市交通局明確表示,滴滴專車等專車服務屬於非法運營,一旦查處,將按「黑車」處理,給予處罰。

不久,南京市管理部門也表示,私家車、掛靠車等非汽車租賃企業所屬車輛,不得提供有償汽車租賃經營。當地計程車司機也進行了聯合抵制,他們要求打車軟體停止專車業務,否則就集體卸載。

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滴滴與快的宣佈兩家實行戰略合併。同年9月,滴滴打車正式更名滴滴出行。

除了快的,還有一匹早已殺入網約車行業的外國黑馬在中國市場上繼續攻城掠地。

作為共用出行領域裏最早的先鋒,誕生于2009年的Uber,於2014年8月在中國上線,並開始在北上廣等大城市開始大規模的補貼。這是滴滴的強勁對手。用程維的話說,「這是又有錢又有技術的正規部隊」。

為了應對 Uber中國等網約車平臺的競爭,2015年5月,滴滴迅速上線了專車「低端版」——快車,繼續打價格戰。隨後兩個月內,滴滴接連推出順風車、公交、代駕等業務,多方位遏制Uber中國的擴張。

滴滴各種新興業務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滴滴忙著佈局出行帝國,卻忽視了安全、用戶體驗、管理等。其中,費用低廉的順風車業務負面新聞不斷。

此外,滴滴和Uber中國開展了多輪的燒錢優惠活動,隨之而來的是雙方的大規模「融資戰」。

「‘第一次海灣戰爭’耗費了大約600億美元資金。」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表示,該公司參與了滴滴的三輪融資,「滴滴和Uber已經融資大約200億美元。這簡直就是一場戰爭,但是他們不能這樣打下去,在達到300億美元之前必須停火。」

最終,在重重壓力之下, 2016年8月1日,滴滴宣佈收購Uber在中國的品牌、業務、資料等全部資產並在中國運營。

從打車補貼到專車補貼,再到 「全民免費坐快車」和大戰Uber,滴滴一直在走燒錢搶人的路子。

短短四年,滴滴合併快的,打敗國際巨頭Uber,市場絕大半盡歸麾下。2015年5月,時任滴滴快的總裁柳青曾說,在過去的兩年半到三年裏面,滴滴快的PK了30個對手,一直在PK。

此後,網約車行業總體上安靜了一段時間。但競爭遠沒有結束,中國網約車市場烽煙再起。

2017年2月,美團點評在南京上線打車業務。現如今,首汽約車、滴答、易到這些老玩家重振旗鼓,高德、攜程等也相繼入局,業內逐漸形成了「圍剿滴滴」的態勢。

一家獨大之後,「漲價、大資料殺熟、壓榨司機」等負面新聞層出不窮,網上遍佈討伐之聲。越來越多人對滴滴心生不滿。

反壟斷調查仍無結論

根據易觀2016年Q2公佈的資料,按日活躍人數計算,滴滴佔據了中國專車市場份額的70%,優步中國佔據了17%。滴滴和優步中國合併之後在專車市場將佔據超過87%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更細分的快車市場,份額有可能接近100%。

中國《反壟斷法》第十九條規定: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時,就可以推定為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2016年8月,滴滴出行收購Uber中國之後,在中國網約車市場上一家獨大。滴滴涉嫌「壟斷」的質疑聲達到頂峰,反壟斷成為了懸在滴滴頭上的一把刀。

無獨有偶,在2015年2月滴滴和快的合併時,易到就曾向國家政府部門舉報其嚴重違反中國《反壟斷法》。但是,結果是不了了之。

其實當年就在收購消息公佈不到24小時,商務部便迅速做出了反應。時任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就曾表示,沒有收到相關申報。

一個月後,商務部再次表態:滴滴優步合並沒有向商務部申報,正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反壟斷調查。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商務部最後一次就滴滴收購Uber發表言論是在2017年7月27日。時任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新聞發佈會上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正在對滴滴出行和優步中國合併案依法進行調查,稱「商務部反壟斷局已多次約談滴滴出行」。

目前,這起已經歷時將近2年的反壟斷調查,並無下文。

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教授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目前我國對反壟斷案的調查時限沒有明確的規定。「我個人認為,反壟斷調查的結果要公佈,同時過程本身也應當公佈,尊重公眾的知情權。」

近年來,中國部分互聯網企業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惡性競爭的案例屢見不鮮。但目前而言,除民事訴訟外,針對互聯網企業《反壟斷法》行政執法的公開查處還沒有過。

據瞭解,中國《反壟斷法》的行政執法機構有以下幾家,國家發改委負責價格壟斷的查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負責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行為的調查和查處,商務部主要負責經營者集中並購審查。

2018年,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多年來分散在商務部、發改委、工商總局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合併,統一歸口到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5月中上旬,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也正式併入新成立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但據第一財經報導,這一塊工作的開展目前依然是三撥人馬,各自負責原有領域。

互聯網行業並非純粹的線上企業,它往往是既和傳統行業存在交叉,本身又相對有獨立性,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產物。

上海紐邁律師事務所壟斷法律師方正宇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涉及互聯網行業的反壟斷非常複雜,其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市場怎麼來界定。就網約車而言,是把它作為獨立市場還是公共交通服務市場?從獨立市場來說,它的份額是很高的,從整個大交通的概念來說它的份額是很低的。對於市場的界定,不同的法院甚至有不同的界定方式。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說,「互聯網企業沒有反壟斷執法的案例,和相關市場的界定難有很大關係。當然也有企業因素,這些互聯網巨頭往往和政府部門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一般也不會輕易啟動調查。」

同時,趙佔領也指出,《反壟斷法》有個基本原則,它禁止的不是壟斷狀態,而是壟斷行為。《反壟斷法》不反對企業做大做強,不反對企業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不反對企業具有壟斷地位,它反對的是利用壟斷地位從事壟斷行為。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市場占比極高的滴滴出行,在打敗Uber、快的等網約車企業後,不再擁有可對比的挑戰者,事實的壟斷已經形成。

(潘曉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