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終結滴滴一家獨大、你奈我何的壟斷病

以悲劇的方式校正行業發展中的謬誤,雖然已晚但十分必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防止悲劇再一次發生。

8月24日,浙江樂清乘客趙某在搭乘滴滴順風車時,被司機鍾某殺害。過去四年里,媒體報導及有關部門處理過的滴滴司機性侵、性騷擾事件,至少達50起之多。直到2018年5月6日的鄭州順風車殺人案曝光,女性乘車安全才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悲劇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滴滴又是如何整改的?滴滴相關負責人稱,滴滴對性騷擾事件的處罰都是頂格DD永久封閉賬戶,但也不得不承認,目前對性騷擾案件存在取證難的問題。

針對鄭州空姐遇害一事,滴滴發公開信說:“我們會全力做好後續工作,同時全面徹查各項業務,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然而,就是這樣一家企業,在三個月前已經發生過有人遇害的慘烈背景下,居然在此次受害人親友報警後,不提供車主信息,居然對剛被投訴的車主不予處理,反而繼續派單!

對於此次樂清乘客被害事件網上曾一度風傳警方不予立案之說,但據溫州警方通報表明:警察三次向滴滴要嫌疑人信息,兩次被拒。不存在“沒有車牌號和司機電話不予立案”的說法。只有第三次在被要求提供介紹信和警官證後才獲得相關線索,共耗時92分鍾。而在此推諉過程中乘客已被害。

溫州女孩被殺過程,她兩次發佈“救命”信息,親友打了7次滴滴客服,回答都是:“等待上級人員給您處理的呢親”,“不到1小時,請繼續等待”。滴滴竟然打電話問殺人司機,然後把司機說法反饋給親友:沒接到人。

整個過程中安全監管的失控,這背後的深刻原因究竟是什麼?

這類悲劇不只是滴滴某些工作人員推諉扯皮問題,而是公司治理問題,是法律製裁不重問題,是監管不嚴問題,也更是市場競爭不充分問題。

先說公司治理問題。眾所周知,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蘿蔔快了不洗泥”,往往是公司治理遠遠跟不上業務快速擴張。此次悲劇警示,野蠻生長的所謂共享經濟該深刻反省了。

這幾年,滴滴瘋狂圈地擴張,所向披靡,但我們看到,管理並沒有同步跟進,甚至到了混亂的地步。試想,如果滴滴真正吸取教訓、狠抓司機管理的話,悲劇還能重演嗎?遇害事件的再次發生,讓我們看到,在人員層面,體現出的是它對規則和常識的蔑視;在管理層面,體現出的是它視教訓如兒戲、視生命如薄紙的傲慢。

不錯,資本的意誌都是以賺錢為目的的。在悲劇發生後業界還在談論滴滴5000億上市計劃或受影響。試問,這樣的公司治理水平,這樣漏洞百出的運營模式,焉能安心上市?

所以,滴滴首先須反思治理模式,不是處理幾個玩忽職守的員工、發一些聲明、賠償些金錢就能解決問題的。

再說法律製裁過輕問題。在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凡遇消費者人命相關的大案,法律通常是採取重罰的方式,有些案件甚至罰到涉事企業破產,相關企業負責人還可能受到民事起訴。

反觀滴滴連續發生的消費者遇害案,法律對該公司的處罰是過輕的,只是短暫暫停相關業務進行整頓,然後罰點款了事。試問,這怎麼能告慰受害者家屬?又怎麼能讓廣大消費者安心享用其“服務”?更不能還業界一個理性的經營環境,仍然是唯快不破,認識不到這種所謂“快”是帶血的“快”。

第三是監管不嚴問題。悲劇發生後監管到位也行,給滴滴這樣的涉事企業戴上緊箍咒。但事實是,在所謂互聯網創新的大旗下,一些公司和資本肆意擴張、無序競爭,嚴重破壞了正常的行業秩序,這其中監管的缺失應負一定責任。

當然,先發展再監管幾乎成為互聯網創新的常態。但網約車領域順風車一再暴露其安全隱患,這種模式的去留需要一個決斷,監管方該痛下決斷了。共享的便利不能以嚴重損傷消費者權益甚至失去生命為代價。順風車的性質與出租車完全不同,也與專車不同,其安全性已經到了必須叫停的地步,監管應及時出手整治DD安全不過關,再便利也應被一票否決。

最後,破除滴滴一家獨大的壟斷問題。除了加強企業責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與嚴格監管之外,改進網約車服務水平唯有依靠加大競爭,開放市場,讓更多的競爭對手進來,以促進業態良性發展。

權力沒有製約必然導致惡,缺乏競爭的壟斷也會導致惡。唯有終結滴滴一家獨大的狀況,才能標本兼治。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一書中曾就市場與道德的關係作過經典表述。他認為,在市場中追逐私利的人們為了一己之私利也必須遵守社會正義的一般法則,必須具有“謹慎之德”和“克己自製之德”。另一方面,個人或企業只有在充分競爭的條件下才能逼其建立長遠考量,將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列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唯此才能實現基業長青,否則必然是短期行為、急功近利。我們目睹了金錢欲、資本擴張爆發之後的種種罪惡,會痛感斯密所稱《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同等重要,市場經濟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經濟。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市場經濟就會引發災難DD而這些道德情操必須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才能維持,企業所謂“自覺”“反省”是靠不住的。

不破除壟斷,我們不但要面對一個高價的滴滴,還要面對一個危險的滴滴。從全民支援到惡之蛻變,不過就是兩三年的時間,這個結果難道不是整個社會縱容的結果嗎?應該反思的不僅僅是滴滴,還有養大滴滴的輿論和社會。

(閆肖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