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五百億「大白象」輕軌亂象令人瞠目結舌 劉紹滿

本澳輕軌被形容為「大白象工程」,長期被轟超時超支,近日審計署對輕軌第四階段發佈了專項審計報告,揭露輕軌「埋單價」最低已超過五百億元,而且部分工程竟比原定施工期延期不止一倍多,網友笑稱比去太陽的人造衛星還貴,甚至形容分分鐘成為「千億輕軌」,無疑將成為地球上最貴,線路最短的輕軌,社會其的成本效益存有極大疑問,創造了世界最貴的「輕軌神話」。眾觀附近地區的高鐵或城軌的興建速度,如此龜速的興建速度,無疑給予行政當局在施政上蒙上「敗筆」,輕軌工程的亂象實令人瞠目結舌。

據審計署公佈《輕軌系統——第四階段》專項審計報告直指這是「全宇宙最貴輕軌」的荒唐事、糊塗帳。報告揭露輕軌最新估算,十一條短、中、遠期已規劃走線中,即使只有八條有估算,但「埋單價」最低已超過五百億元。報導也一針見血地指出,行政當局的時間不明,資金更是失控。輕軌一期由○七年預計的四十二億澳門元建設成本,大幅增加至一二年九月的一百四十二點七三億元。此外,一六年訂定短、中、遠期十一條走線時,運建辦亦沒有就每一條走線或整個項目訂定任何造價資料。及至去年十二月,整理各走線的資料,有三條走線未有任何估算,其餘八條走線亦只有氹仔線更新,估算金額為一百○八點二三億元。此外,截至去年底,輕軌系統累計總判給金額約為一百三十二點七三億元,當中有三個主要的合同曾作合同修改或解除合同,包括取消增購列車及車廠風波,涉及的額外開支及損失總金額約為十七點二六億元。單單以八條有數可計的走線,資金就已超過五百億元,足足是十年前所謂的四十二億元的十倍有多。政府劃出約十三萬平方米的土地資源用作輕軌車廠建設,有關土地資源的價值難以估量。

同時,報告還揭露輕軌最新估算,十一條短、中、遠期已規劃走線中,即使只有八條有估算,但「埋單價」最低已超過五百億元。到底輕軌還要花多少錢、建到何年何月,一切都是謎。審計署雖然對輕軌的後續發展提出一系列質疑,包括對紓緩交通擠塞的成效及其經濟效益等,但始終未有出現「勸停」興建輕軌的字眼。審計報告指出,運建辦於一六年呈交上級審批的建議書中,既沒有每條走線的初步估算資料,甚至整個輕軌項目合共十一條走線的粗略整體造價亦欠奉。除不利於考量經濟效益,亦令決策者無法掌握將來大概的財政負擔,難以確保符合基本法規定公共財政量入為出的原則。這樣更會令特區政府陷入一個進退失據,甚至乎騎虎難下的困境。審計署指出,綜合四次跟縱審計所反映的情況,政府在○七年提出輕軌造價四十二億元,歷經多年,因種種未如理想的工作安排而影響工程進度,運建辦至今仍無法明確計算出整體工程的造價,並傾向以「邊做邊改」、「判給後才公佈造價」的方式,製造「沒有超支」的表面現象,長期逃避交代整體計劃的詳情,結果令輕軌工程脫離了成本管控的合理範圍。這項由運建辦主導超過十年的工程投資金額不斷增加,工期不斷延長,管理成效不彰,未來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至今仍未能明確公佈,基於欠缺全面而客觀的計價過程和開支預算,致使無論是公眾還是決策者都較難以分析建設輕軌是否物有所值。

對於「大白象」輕軌工程,輕軌投入資金「失控」、建設進度「脫軌」,五百億元都未能「埋單」,社會早已反思輕軌「性價比值不值?」更提出「回頭是岸」、及早斬纜不再建澳門段的意見。審計署認為,在輕軌系統邁向下一階段之際,把握最好的時機中期檢討,參考國際大型工程行之有效的方法計算出造價,負責任做好整體規劃,為輕軌工程的未來跟進方式及科學決策提供更全面的資料和理據;開誠佈公解釋社會各界提出的質疑和憂慮;切實吸取教訓,為下一階段的工作制訂合乎常理的計劃,並追回配合特區整體交通政策的進度。此外,所有工務部門都應以輕軌工程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為借鑑,認真檢視公共工程的不足,杜絕類似問題再發生,挽回公眾的信心。

對於本澳輕軌長期被轟超時超支。近期預算再創新高,超越五百億元,仍未封頂,社會

嘩然。有意見則認為,輕軌工程預算一路走高,目前僅氹仔段有準確預算,官方承諾控在百一億元,即平均每公里輕軌成本近十二億元,費用之高,冠絕全球。澳門段則十劃未有一撇,前路茫茫,公眾擔憂陷入「預算無底洞」,甚至通車無期。有團體則批評當局在輕軌的規劃過程中沒有做好實際紓緩交通與經濟效益方面的估計,對建造工程費用的預算和建造工期亦監督不力,致使工程建造費用淪為無底深潭,通車啟用之日一延再延。並指出,輕軌由提出興建至今已逾十年,部分路線規劃與投資預算卻仍是「白紙一張」,認為在此事上政府明顯監督不力,致使輕軌造價一再飆升,通車遙遙無期;並批評當未有重視、嚴格監管輕軌工程的承攬公司,其中更有個案的承建商在六個月以後才對相關問題通報,令建造工期嚴造落後,部分延長天數相當於原工期的百分之九十五至一百一十一,可見當局在工程延期的審批、分析、協調管理等方面均呈現嚴重的不足。有團體也建議,面對日後開展大量的工程,相關部門應該嚴格把關,在可行性研究及規劃階段的時候,便要做好整體及各細節的估算,仔細分析比較,落實製造價格的動態估算,控制工程的上限開支,嚴格監控工程整體的管理與預算的實際使用,同時需引入補償性違約金,以及完善落實對工程問責的機制,以防止公共工程超支、拖延逾期的情況再次發生。對於輕軌預算一增再增,超支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加上政府在輕軌車廠上蓋工程官司中敗訴,氹仔線能否預期通車同樣令人擔心。

眾所周知,澳門半島及氹仔輕軌段的首期工程原預計費用約為四十二億元,但現時僅氹仔輕軌段的工程費用已增至一百一十億元,連同路環石排灣線和媽閣站建設、東線研究等,開支高達一百六十四億元,仍未封頂。直到現時需要超過五百元的預算,對如此巨大的公帑開支,行政當局應加強監督及問責機制,改善現時工程預算無上限的情況。正如有立法議員所言的,輕軌工程屢屢出現波折,歷時多年仍未完工及費用遠超預算,促請當局必須加強工程監督,確保工期及建設費用符合預期;同時應加強問責制度,相關部門及承建公司須在法定或約定期間內完成工作,同時確保工期及費用符合預期,落實善用公帑原則,否則應承擔相應責任,以向社會交代。當局汲取教訓及經驗,優化上述工程並妥善處理餘下的輕軌路段,避免問題不斷重蹈覆徹。

因而,對於審計署公佈的輕軌第四階段審計報告,令公眾譁然,不僅擔心輕軌再度通車無期,也令人質疑政府對公共工程的管理及批給制度是否存在重大缺失。有市民擔心一拖再拖的輕軌工程會進一步延後進度,難以實現明年通車的目標。社會不少聲音指,由於整個工程從開「波」至今,不斷出現超支及延期,甚至有居民對澳門段已失去信心,也有社會人士認為天價的輕軌專案若半途而廢,剩下的氹仔段徒勞無功,並形容若澳門半島另起爐灶,兩套集運系統的銜接問題與造價,小城未必能承受,建議行政府當局的大型基建工程上要做到程式透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