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建設為粵港澳青年帶來千載難逢機會 劉紹滿

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即將出臺之際,當局已按下發展的「快速鍵」,尤其青年是大灣區最具有創造力、最活躍的力量。澳門特區政府近日舉辦的「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 共謀「大灣區建設下的青年發展新機遇」的論壇規格是相當高,不僅全國政協副主席何厚鏵及國務院港澳辦、澳門中聯辦等各大灣區城市的主要官員代表都出席,聚首一堂,特別是特首與五位司長都為論壇講話,如此重視的論壇,史前沒有,體現澳門「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青年作為未來的主人翁及發展的生力軍,為幫助青年更好把握大灣區建設和國家發展機遇。無疑舉辦是次論壇是首個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主題的青年論壇,為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地青年搭建了一個交流體驗、凝聚共識、共謀發展、暢想未來的新平臺,具有特別重要意義。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策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由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和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建設大灣區要重點把握四個維度、五個戰略定位、堅持六項原則。發揮粵港澳綜合優勢,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可見,放眼未來,大灣區建設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並為粵港澳青年帶來千載難逢的時代機遇。正如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所指的,大灣區建設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粵港澳合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粵港澳三地、特別是為廣大青年朋友,帶來了承前啟後的發展機會。其實,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還指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國家戰略,是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舉措,也是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大灣區建設,充分體現了中央政府對粵港澳合作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為粵港澳三地、特別是為廣大青年朋友,帶來了承前啟後的發展機會。他還稱,回歸偉大祖國十九年以來,在中央政府的關懷指導下、在兄弟省區的支持協作下、在全澳各界的團結努力下,我們始終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澳人治澳」和高度自治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促進和諧,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就。大灣區建設為粵港澳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我們珍惜把握這機遇,主動將參與大灣區建設,作為澳門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部署;務實將澳門五年發展規劃、年度施政工作與大灣區建設有機結合;加快構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善用澳門獨特優勢,共謀灣區民生福祉,攜手大灣區兄弟城市創新合作、互利共贏。他並認為,放眼當下、展望未來,青年人的發展,需要大灣區的平臺機遇;大灣區的建設,需要青年人的傳承接力。青年人既要把握好大灣區發展的紅利,也要承擔起大灣區建設的使命!我們全力以赴為大灣區青年的成長、成才、成功創造良好條件,支持助力青年人在大灣區中「奮鬥青春、放飛夢想」。青年朋友們一定能夠在建設大灣區的過程中,展現出活力與創意、承擔與貢獻,不忘初心、保持恆心,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建設、為「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行穩致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對於支持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參與大灣區的發展的問題,中央政府一直致力支持的。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近日來澳出席「共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論壇」時則指出,讓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大居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特別是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青年拓展發展新機遇新空間,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初衷之一,也是中央政府和粵港澳三地政府近期出臺的與大灣區有關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今年以來,中央有關部門推出了包括向暫居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港澳居民發放居住證,港澳居民可以在內地繳存和使用住房公積金新政策新措施。同時,廣東省為支持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在南沙、前海、橫琴建設了八百六十多個孵化器和雙創平臺,上月已經開通了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即將開通的港珠澳大橋,將大大提升粵港澳大灣區交通互聯互通水準,會大大帶動大灣區西部的一些城市發展,使一小時生活圈成為現實。對港澳居民普遍關心的在內地居住、工作、生活所涉及的稅收問題,中央有關部門也將會作出適當的處理。所有這些政策措施,都惠及大灣區居民,特別是為港澳青年到內地就學、就業、創業、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為港澳青年參與共建大灣區提供了重要保障。張曉明稱,大灣區的居民是大灣區建設的最大受益者。港澳青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參與者,有一些捷足先登的青年朋友已經成為成功者。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大灣區充滿機遇。

青年是祖國的未來,讓廣大粵港澳青年積極參與大灣區的發展,正如國務院港澳辦張主任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景廣闊,港澳青年朋友只要志存高遠,崇尚奮鬥,甘於吃苦,樂於奉獻,勤於開拓,永遠創新,並與內地青年相互學習,攜手並進,就一定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這片天空下綻放青春光彩,放飛人生夢想。其實,廣東省副省長張光軍對大灣區青年代表提出三點建議,一是要發揮自身所長,提出務實可操作的政策建議,共同為大灣區建設出謀劃策,貢獻聰明才智;二是要共同參與,推動大灣區青少年交流活動縱深發展,並繼續策劃組織更多品牌項目,使更多青少年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三是要付諸行動,掀起大灣區青年創新創業熱潮,政府也將積極推動建設更多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青年創新創業提供更大的平臺、更好的條件、更優的服務。而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長劉江華日前也認為,香港致力推動青年發展的工作,幫助青年抓緊大灣區的機遇,香港特區政府會繼續提升有關支持,並與大灣區各市,以及更多團體和企業加強合作。誠意歡迎大灣區各市青年到香港,看看香港的發展,共同探討更深入的合作。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是當今世界最年輕的灣區,年輕意味著成長,意味著前途無限。青年是灣區的未來和希望,更是灣區蓬勃發展的動力。而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日前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即將出臺,澳門特區政府將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全力配合國家統一部署,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參與灣區建設。跟其他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三地社會制度迥異、法律體系不同,不同的制度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彼此間衷誠合作、取長補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和特色所在。但是,粵港澳三地因制度的差異產生的法律衝突如何協調,由此帶來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障礙如何解決,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合作發展平臺等,勢必成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急待解決的重大議題。陳海帆稱,期望通過互動交流,加強青年對大灣區內法律制度的認識,瞭解青年人對在大灣區發展所關注的法律問題,讓青年朋友積極裝備自己,準確把握區域融合帶來的機遇,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增添強勁的推動力。對於粵港澳三地存在法律上的差異問題,陳海帆稱,粵港澳三地社會制度迥異、法律體系不同,不同的制度各有特色、各有優勢,彼此間衷誠合作、取長補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邁向國際的重要基礎和特色所在。但三地因制度的差異產生的法律衝突如何協調,由此帶來的司法合作和法律服務的障礙如何解決,以及如何構建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合作發展平臺等,勢必成為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急待解決的重大議題。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是給年輕一代發展的機遇,能提供各種產業的工作,尤其是科技和創意產業,正好能為澳門年輕人提供更多工作選擇及發展的機會,讓他們的前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夠啟發年輕人,敢於接受新事物、新事情。社會對參與大灣區更趨重視。特別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青少年問題受到越來越多重視和關注。青年強,國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必須處理好青少年和青少年問題,引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服務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素質、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未來棟樑。正如澳門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長米健日前所言的,在大灣區時代到來時,大灣區青年人必須要有參與更加激烈競爭的思想準備。澳門的青年人從現在起必須打起精神,準備應對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競爭壓力。澳門的青年人最好用向上行動或奮鬥的勇氣決心,代替向上流動的期待。所有的成功都是奮鬥而來,都有來之不易的辛苦曲折。有了夢想積累了實力,看準了時機,現在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準備做自己的事業時,膽識就是成功關鍵。人這一輩子想成就一項事業,沒有幾次冒險,不擔一些風險,不受一點挫折,實際上很難達成目的。人貴有自知之明,青年人更要知道自己長處所在,以己之長取勝。米健還稱,大灣區發展建設是時代給予大灣區青年的饋贈,但它同時也要求大灣區青年有勇敢的歷史擔當。大灣區青年一定要確立這樣的使命感,即大灣區青年強,大灣區強!大灣區強,中國更強!青年要重視實踐,沒有行動的夢想,最後只能是空想。對於行動意識,首要是實力,在奮鬥發展過程中,實力始終是最重要的,實力是一項事業的基本條件,同時也是事業的最後保障。一切事業都必須腳踏實地去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偉大的事業也要一步一步做起,要善於抓住機會,但也不能急於求成。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長遠的戰略,青年人將起主體作用。青年是未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主力軍,更需讓他們瞭解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需要,並且説明推動整個珠三角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其實,粵港澳三地青年代表團體日前聯合簽署一份《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行動框架協議》則指出,要在深化粵港澳青少年交流、搭建青少年成長平臺、鼓勵青年創新創業、積極投身綠色大灣區建設、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重點領域團結協作,創新粵港澳青年互利共贏合作機制,為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培養青年人才和貢獻青年力量。打造青少年發展平臺,著力發現、培養、集聚大灣區建設所需的各類青年專業人才,讓廣大青年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為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帶來的契機,利用粵港澳地區獨特的區位優勢,共用發展機遇。提出的深化粵港澳地區的交流合作、打造青少年成長的平臺等領域的合作,對於鼓勵澳門青年到內地創新創業以及澳門產業多元化的發展會有比較大的幫助。筆者也認同的一點就是,大灣區的建設要以「人」為出發點和著力點,便利大灣區內群眾就學就業、創業置業,增強他們的歸屬感和獲得感,尤其是吸引港澳青年參與其中。

特別是大灣區傳承的是中華文化、嶺南文化,大灣區要從位置相連、民心相通,走向繁榮發展共同體,必須將文化作為凝心聚力的黏合劑。正如社會文化司長譚俊榮所言的,習近平主席擘畫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高水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新平臺,引領對外開放,帶動泛珠三角區域發展。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是既沉澱了深厚文化底蘊,又活力迸發、潛力無限的熱土,它緊扣時代脈動,開風氣之先,一次又一次創造了歷史。「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粵港澳大灣區,大家都能深切感受到東西方文化交匯、碰撞、適應和共存的歷史軌跡,豐富的文化形態滋養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成為區域共融發展的深層動力。澳門特區政府致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的交流,尤其是在文化及文創方面的互相觀摩、學習,在社會各界的攜手合作下,創造了更多讓青年施展才華、實踐抱負的機會,為廣大青年成長為有家國情懷、有社會擔當、有競爭能力的人材,開闢了嶄新的天地。

其實,「要從國家層面統籌實現澳門和內地灣區城市之間的就業、創業政策接軌和福利保障體系並軌,為港澳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增添動力並解決後顧之憂。」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吳志良日前則認為,以港澳青年為重點,提升港澳居民在灣區融合發展中的獲得感和成就感,對發展「一國兩制」、增進四個認同意義重大而深遠。「通過大灣區城市之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可為‘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和灣區建設儲備一批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青年力量。」吳志良說。全國政協委員霍啟剛日前也指出,「大灣區建設已實質啟動,港澳青年要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現人才、資金、資訊以及物流的有效流通,為國家戰略發展注入新生力量。」針對港澳地區面臨的突出問題,需要研究採取相應政策措施,鼓勵更多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學習和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青年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良機。為肩負起建設大灣區之重要使命,則有青年代表則倡議,展現青年擔當,弘揚愛國愛澳精神:要把握青春年華,嚴格按照國家憲法和澳門基本法辦事,積極弘揚「愛國愛澳」核心價值;服務國家所需,發揮澳門所長:我們要充分裝備自己,積極認識和配合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出臺實施,致力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融入國家發展,擴闊國際視野:要立足本地,背靠祖國,面向世界,加深對國家發展的瞭解,拓寬國際視野,主動為建設大灣區做好準備;珍惜發展良機,勇於追求創新:要把握機遇,勇於創新,為國家對外開放及參與國際交往作出新貢獻;助力民心相通,合力建言獻策:要加強與粵港兩地青年交流合作,搭建心民相通橋樑。其實,經濟財政司司長梁維特表示,澳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其中一員,將發揮好「小而優、小而精」的特點,鞏固「一中心、一平臺"定位優勢,作為灣區內城市與葡語國家經貿往來的平臺和橋樑,提供精準聯繫、高端服務,在與大灣區其他兄弟城市共融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的同時,促進自身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大灣區建設新時代,既為我們帶來種種機遇,也將帶來各種挑戰,青年人無論是就業、創業,都需要時刻保持能力自信、道路自信;需要拓寬國際視野,認識世界,認識國家;緊貼國家發展新形勢,努力裝備自己;要加強自身的創新創意思維及技能,既要成為多功能應用型人才,亦需具備自身特長及專業。為支持和協助青年把握大灣區機遇,特區政府透過「授人以漁」, 支持青年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在本地及大灣區城市發展的能力和信心。 「出去就是為了回來」,相信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參與,可以有助青年朋友們開拓視野、實現自我提升,從而為未來更好參與澳門建設,推動澳門健康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因此,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廣大青年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著偉大時代使命。」面對大灣區發展的機遇,大灣區的青年們應把握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契機,有必要共謀「大灣區建設下的青年發展新機遇」,在大灣區中「奮鬥青春、放飛夢想」。作為青年一代,相信既有機會,也有挑戰,更有困難,但正如梁維特司長所言的,廣大青年一代應「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面對變化不斷的大環境,青年人要做好全面準備,知己知彼,審時度勢,從「變化"中抓住機遇。誰眼光遠大、善抓機遇、巧借優勢,成功就青睞誰。筆者始終相信,大灣區將為粵港澳廣大青年帶來千載難逢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