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的士司機與遊客「動武」事件所聯想的幾個問題 王希富

在舉國歡慶的國慶黃金周,五日凌晨二時十五分,城市日大馬路發生一宗的士糾紛,乘客與司機因車資問題發生口角,繼而動武,吸引人群在場圍觀。治安警接報到場調查,拘捕一名涉嫌傷人的朱姓男子。

涉案疑犯姓朱,男,三十多歲,持通行證,來自湖北,報稱商人。社交網站廣傳一段的士糾紛影片,吸引不少網友「食花生」。治安警回應指,影片中四名男子由氹仔乘坐的士前往城市日大馬路某酒店,期間有人聲稱車資與平時不符,與陳姓的士司機發生爭執。

期間朱某與另外三名男子加入「戰團」,雙方互相指罵,引起大批途人圍觀。警方接報到場跟進事件,維持現場秩序,並將相關人士帶走調查。調查期間,陳姓司機聲稱被朱某襲擊,導致腰部及手部受傷,送院治療後,無大礙出院。經調查後,警方落案起訴朱某,移交檢察院跟進。

另外,對於網上流傳一段將昨晨的士糾紛事件再剪接成懷疑槍擊事件視頻片段,治安警強調為明顯誤導公眾。指有關片段內經剪輯懷疑槍擊事件非在本澳發生,對別有用心人士故意以上述片段造謠,誤導市民,意圖引起社會恐慌及公眾不安,擾亂社會秩序的惡意行為,予以強烈譴責,警方將依法調查。

其實,類似的的士糾紛在本澳已經見怪不怪,而且本澳的的士服務質素也一直被社會所詬病。但糾紛歸糾紛,卻很少有發展到「動武」的程度。而且多數的的士糾紛一般都是的士司機違規,這次一貫強勢的的士司機卻變成了「受害者」,而且糾紛的另一方還是遊客,加之網路傳播帶來的關注度,以及謠言產生的影響。在單純關注該個案雙方當事人是非對錯之外,該事件就有不少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其一,包括本澳的士服務在內的公共服務與本澳旅遊城市定位發展的關係。

這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一直在尋求解決之道的問題。從狹義的層面講,旅遊目的地的公共服務能夠直觀的為遊客帶來良好的觀感和體驗。而從更廣一點的角度來講,公共服務不僅是為遊客服務,更多的是為本地市民來服務,所以強調公共服務質素的不斷提高一直是每一個旅遊城市所關注的。就比如,本澳的的士服務業,一直以來都是頻繁發生各種負面的事件,社會輿論都認為已經到了不大力整治不行的地步,的士業界、社會各界乃至特區政府都在想方設法提高的士服務品質,遺憾的是時至今日仍然成效不大,甚至還有愈加嚴重的趨勢,無論是居民還是遊客都有不滿。而且還延伸出另一個問題,就是居民與遊客會在公共服務的使用上產生競爭。需求愈加大於供應,必然導致服務素質的落後和提升困難。如此反復,形成一個難以解開的「死結」。

要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除了從供給側進行努力,首先從供應量層面來滿足,並且不斷加強監管、完善法例之外。還應當重視重塑澳門旅遊城市的健康心態,讓全社會正確認識旅遊業對澳門社會的意義。儘量避免因為一時的公共服務資源爭奪而導致居民與遊客關係的緊張。

近年來,特區政府旅遊局不斷深入開展「旅遊認知計畫」、「社區旅遊發展計畫」。兩個計畫各有不同,其中「旅遊認知計畫」教導市民待客之道及介紹澳門旅遊資源,期望每個市民擔當旅遊大使,把澳門的人情味傳開去。以廣泛及有效的方式教育市民關於旅遊認知,共同提升旅遊資源質量,營造友善旅遊環境,配合特區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策略目標。而「社區旅遊發展計劃」,通過與本地社團合作發展,加強旅遊產品開發。從內容上來看,前者側重於構建良好的旅遊社會環境,提高居民在優化本澳旅遊環境,共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從而形成旅客與居民的和諧關係。而後者則重在拓展旅遊資源,實現旅客分流,提高本澳旅遊承載力。

旅遊地作為一個地區旅遊的空間載體,提供當地發展旅遊所必需的物質自然環境和人文系統支援。如同自然系統一樣,旅遊地所提供的資源最終表現出一個極限,遊客不會無限制的呈現指數增長,並且最終趨近一個極限值。這個極限值一般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旅遊承載上限。當旅客數量臨近或超出這個限制時,尤其是以城市作為旅遊地進行分析,遊客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競爭是逐漸接近最大規模,二者之間的競爭表現的更加明顯。澳門作為一個以旅遊業為重要產業的城市,隨著近年來「自由行」等有利政策的影響,城市游居比例不斷增大。而眾多的遊客又集中在幾個重點區域。隨之而來,在社會設施及資源上,遊客越來越多的侵佔原本屬於居民的份額,由此帶來的競爭後遺症也越來越明顯,不僅市民無法享受原本的平靜生活,遊客也無法有完整的旅遊體驗。甚至於可能引發遊客與居民之間的矛盾。

其實,要實現居民與遊客和諧共處,最為簡單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城市的旅遊接待能力。這其中公共服務的接待能力至關重要。也只有在接待能力得以提升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探討優化和提升服務的素質。

其二,遊客素質與澳門旅遊業健康發展的關係。

9月初,一名中國遊客和父母赴瑞典旅遊、因入住事宜與旅館發生糾紛。該曾姓遊客聲稱,旅館報警後趕到的瑞典員警行事粗暴,他們全家受到了虐待,員警將他們扔在「幾十公里之外的一座墳場」,要求瑞典有關方面道歉賠償。該事件經大陸官媒報道後引發熱烈討論,成為中文社交媒體上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

事件發生後,北京外交部、中國駐瑞典大使陸續出面表達嚴正抗議和譴責,表示「中國人尊嚴不容被外人欺負」,幾乎釀成一場外交風波。對於曾姓一家遭遇,網路上同情、支持者有之,批評、鄙視者有之。該此事到底是曾姓一家無理「碰瓷」(故意摔倒、受傷,以博取同情和訛詐)、欺騙網民和官方,或者是,瑞典有關方面歧視及欺負中國人,事件反映出中西文化沖突,對此大陸國內和海外的輿論空間出現意見分歧。這一點與今次發生在本澳的的士糾紛有這相似之處,筆者注意到對此事件的評論中,多數人都認為動手打人不對,應該嚴懲;但也有人稱,半夜三更怎麼可能是遊客跑到澳門來無理取鬧?種種言論不一而足。

隨著內地的經濟崛起,許多民眾的收入和生活水準有所提升,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內地遊客走出去,到世界各地觀光旅遊。據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的數據顯示,在二0一八年上半年,大陸公民出境旅遊人數逾七千多萬人,這一龐大的數字已超過一些大國的人口了。不可否認,一些出國旅遊的公民,擺脫了「懦弱」、「忍耐」的意識,在國外敢於維護自身權益,有一定的維權意識,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些均是進步的表現。但與此同時,隨著民眾出境旅遊人數的增長,一些不文明的舉止、不守規則的現象也頗為令人矚目,其中有的造成了不小的沖突,有的原系小事,卻被故意升級釀成大事。或許涉事的遊客只是一時受到困擾,但對牽扯進來的官方確是大事。尤其是對事件發生地來說,一個處理不好可能就成為對旅遊名聲的嚴重破壞。就比如在瑞典遊客事件中,一開始不知有多少的內地局面紛紛立誓抵制瑞典旅遊。就連本澳發生這一個小小的的士糾紛,筆者都在討論區有看到自稱是內地遊客的人留言稱,對澳門的的士服務感到失望,並號召線民不要到澳門旅遊。如果放任類似的小事件不斷發酵、累積,澳門旅遊業必然深受其害。

說到訪澳遊客的素質問題,最不能回避的就是內地同胞,畢竟內地是澳門最大的客源地。而且在這一點上相信澳門的感受也最為真切。公道而言,相信絕大多是居民與筆者一樣,都認為訪澳的內地旅客中仍然是高素質的文明旅客占絕對多數。當然由於本澳旅遊和社會的特殊性,也有一部分較低素質的遊客出現,這一點從經常發生的遊客在犯案的新聞中都能感受到。

當然,對於遊客素質的高低不可能預先得知,要儘量避免遊客滋事對澳門旅遊形象帶來破壞需要另尋高招,而又不能讓人感覺到澳門對遊客挑三揀四。在國慶黃金周假期快將結束時對假期期間,為應對客流,政府亦有做準備工作,如在旅客密集的關閘口岸派員指示,讓過關旅客瞭解巴士路線等,許多旅客對此感到滿意,但仍有不少旅客評價來澳旅遊,感覺混亂,景點設施指示不足等。議員梁安琪表示,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尤其是正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並推動旅遊聯合工作。預計每年接待旅客量只會增多,對澳門包括交通、飲食、費用支付簡便性等資訊有極大需求。無論是經濟、日常生活,尤其是旅遊等方面,都需要應用現代新科技,為澳門旅遊資源作整合,方能充分地發揮澳門作為一個國際旅遊休閒城市的作用。故此,特區政府可以研究自行創建一個綜合性旅遊資訊平臺,尤其創建整合統一手機應用程式(App),讓廣大旅客隨時隨地掌握澳門的旅遊、交通、飲食、節日及文藝表演和便捷支付方式。

梁安琪指出,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工作不斷提升,港澳地區人士往來越趨頻繁,能夠推動旅遊業發展。可預見港珠澳大橋啟用後,澳門旅遊業發展會呈現新趨勢,若對變化合理地利用、科學規劃,將會對澳門的旅遊業推升至新台階。

特區政府應當集合各部門的力量,包括交通、飲食、旅遊、文藝表演、便捷支付方式、衛生和治安等領域,創設資訊和IT團隊為澳門創造一個適用於各種旅客、語種使用的統一手機App,讓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只要下載這個手機App,就能充分掌握澳門旅遊各方面資訊。

此外,特區政府亦可在這個官方旅遊資訊手機app為不同旅客制訂多元化的旅遊路線,讓其能深入社區,為澳門社區經濟注入新動力,亦可分流旅客。例如可透過手機程式科學引導旅客協助推動社區的特色老店,讓其品嘗澳門地道風味的飲食文化,或到這些特色老店購物等。

她認為,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政府應考慮採用新科技,由過往各部門單獨開發的手機App,變成整合統一的手機App,從而避免資訊分散,令旅客能準確及充分掌握各類資訊,讓澳門旅遊、經濟乃至民生等資訊暢通無阻,使旅遊與經濟在新科技帶領底下穩步向前。

筆者認為,梁議員的建議很有必要,而且在資訊中還應該加入對澳門法律制度的介紹,針對過往發生糾紛較多的領域重點介紹,列明罰則,增加阻嚇力,呼籲遊客在澳門旅遊文明守法。另外,在對外層面可以與外地旅遊主管部門合作,在遊客出發前來澳門前就進行包括澳門旅遊介紹,社會管理、法律法規方面的宣傳。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重視的是,若發生可能影響澳門旅遊形象的糾紛,本澳業界及政府有關部門也應該提高應對能力,提前制定應對策略。因為旅遊業是對網路反應最敏感的產業,一旦在網路上形成不好的風評,就必然反映在現實的行業發展之中。

其三,網路謠言的應對與社會穩定的關係

今次的士糾紛事件之所以比之前的類似事件更讓人關注,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有人將之再剪接成懷疑槍擊事件視頻片段,故意以片段造謠,誤導市民,意圖引起社會恐慌及公眾不安,屬擾亂社會秩序的惡意行為。而恰恰是這樣的謠言才得以更快速的傳播。其實在剛剛過去的颱風「山竹」期間,也有不少這樣的謠言。網路謠言,屢禁不絕。每逢颱風、寒潮等極端天氣,更是不請自來。細細觀之,這些謠言全是「套路」,一點也不高級,無非是迎合受眾的獵奇、恐慌等心理,或移花接木,或無中生有,以聳人聽聞、奪人眼球為能事,僅此而已。既然是套路為什麼還總能興風作浪?在傳播學上有個著名的謠言公式,即謠言流通量=問題的重要性×資訊的不確定性。後來,又有學者把「公眾批判能力」這一要素納入其中。這一公式,至少可以給我們以下啟示:一方面,謠言問題說到底就是資訊不對稱。以更靈活的方式、更豐富的管道,提升權威資訊的到達率、傳播的精准度,需要更多努力。比如應對極端天氣,權威資訊要跑得快,要輻射面廣,微博、微信等也可開通專門「打假」平臺,讓闢謠來得更快。

另一方面,提高鑒別力。媒介素養聽起來高深,其實就是一些小事,比如面對不確定的資訊時,不宜一味聽之信之,要保持理性。以此次颱風而言,有些人傳播謠言完全不是故意,反而有把所知資訊廣而告之的善意。但好心要辦好事,決不能成為謠言的推手。尤其現在網路發達,獲取資訊變得異常簡單,有時候求證只要花幾秒鐘,謠言就能不攻自破。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還要從快從嚴治理。人們常說,三人成虎。網路謠言的危害極大,在互聯網上多傳播一分鐘就多一份威脅,必須快速反應,尤其是涉及社會和國家層面的謠言,快速反應就如同救火,稍有遲疑就會引出更多的謠言、引燃更大的「火情」。必須有兵貴神速的理念,在掌握最確切最詳實事件資訊的基礎上,以最快的速度公開解析、說明真相,還原客觀真實的資訊,並及時公佈處理結果。對那些無意製造和傳播者應以說服教育、正面引導為主;對那些惡意製造和傳播事關社會和國家的謠言者絕不能不痛不癢、象徵性懲治或冷處理,必須加大處罰力度,絕不姑息。為了所謂流量故意炮製假資訊,有的為了蹭熱度不經核實添油加醋,凡此種種都已逾越法律底線,出重拳以儆效尤,讓一些人有所敬畏、長點記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