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便意

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因為工作實在繁忙或由於條件不允許,即使產生了便意,也會通過人為地緊縮肛門直至最後使便意消失,在專業上這屬於「逆蠕動」反射,偶爾一次有意抑制排便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的影響,如果大腦皮層經常地抑制排便,一方面使直腸對糞便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糞便在直腸、乙狀結腸停留過久,水分被過度吸收而使糞便乾燥,產生頑固性便秘。

人體控制排便的最高「司令部」—大腦皮層對骶部脊髓排便中樞具有調節作用。當人為想抑制排便時,肛門外括約肌會發生強烈收縮,收縮的外括約肌壓迫內括約肌,使內括約肌攣縮,此時,由於平滑肌(胃腸道系統均為平滑肌)的固有特性,內括約肌攣縮則直腸反射性擴張,直腸空間加大,糞便更多地被保留於直腸內,由於直腸的擴張,直腸壁的張力降低,又會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減弱或消失,糞便停留越久,水分被腸壁吸收的越多,所以越容易引起便秘,更有甚者患者根本沒有了便意。所以,有便即排,對於避免便秘非常有利。另外,由於排便活動是由大腦皮層參與的複雜性、協調性、時間性條件反射,所以,平時應該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不要輕易破壞自身規律,這不僅對排便非常重要,對維護自身的「生物鐘」穩定也至關重要。

患了頑固性便秘的患者常需要系列檢查才能做出最後診斷,常見的如結腸運輸試驗、排糞造影、肛門直腸測壓、結腸內窺鏡檢查、肛門局部檢査等。當排除器質性病變(如結直腸腫瘤、肛門直腸狹窄等)時,需要綜合治療才能解決缺乏便意,包括中西藥物、生物反饋、精神放鬆、提肛鍛煉、飲食調整等才能使疾病慢慢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