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官場文化「拖」貪官下水

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我們周圍有不少人活在面子裏。為面子奮鬥,為面子所累,為面子所毀,不管有榮有損,都死抱著不放。然而,面子文化或許只是社會沉荷之一角。

繼反腐紀實文學《追問》之後,著名作家丁捷再度對部分落馬貪官的內心世界來了一場徹徹底底的「問心之旅」。在《初心》一書中,他研究了上千落馬官員案例,總結出的8種官場文化值得我們每個人警惕﹗

面子

中國社會被稱為「人情社會」,中國人的面子之重,甚至超過生命。

面子文化塑造出來的人,不能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做事;言過其實,浮誇妖惑,特別喜歡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很容易形成虛榮到虛假,進而虛偽的人格。這種人格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變成欺騙。欺騙型人格表現在官場,是虛報、奢侈和大搞形象工程;在民間,則是山寨文化、山寨經濟的根源。

前些年,有好多企業家簡直就是在為面子創業。有的人開個巴掌大的小吃店,開業時要掛上幾十條標語,擺上幾十個花籃,寫一大堆領導、名人、實權部門致賀的話。有的企業只有10萬元註冊資金,卻開業就借錢買上一輛黑色奧迪。為什麼要買黑色奧迪呢?因為黑色奧迪是各地黨政要員的專用車型。還有的老闆剛剛做了一兩個小企業,就不惜違法,拆成幾個企業,再虛假註冊資金,打造成一個所謂的「集團企業」,做這一切,就是為了自己的名片上印的不是「經理」「總經理」,而是「國際總裁」「董事長」。

江蘇有個搞工程的老闆,20年前手下有兩支工程隊,就註冊了一個集團企業,自稱了一陣「董事長」之後,還是覺得面子不夠大,乾脆把企業的名稱改得超級大,自己的職務也變成了「董事局主席」,讓他的手下一口一個「主席」地喊。

面子文化滲透到政界,更不得了。西部某欠發達市和珠三角某發達市兩個市長,在中央黨校同班學習,不管落後發達,市長都是市長,同學都是同學,兩個人處得極其融洽。兩個人相約學習結束後互訪,交流城市建設發展大計。學習結束回到各自的城市不久,應珠三角發達市市長的熱情邀請,西部欠發達市市長訪問考察了珠三角的發達城市。這一看,不得了,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發達市的各種高大上讓西部欠發達市市長驚羨不已,同時心裏產生了深度的自卑。回到自己的城市,這位市長沒有立即邀請人家回訪,覺得這個破舊的城市太拿不出手,作為一市之長,太丟面子了。於是他決定透支城市實力,大搞形象工程,先快速改變城市的面貌,等過幾年大變樣了,再邀請人家來看。瘋狂地拆遷、擴建、大興土木,他的面子工程在此後的兩年把市政府拖入債務的絕境,把地方百姓也折磨得困苦不堪。

還有一種「面子」就更邪乎了。2007年和2013年,《人民日報》記者兩次訪問盧氏縣委大院並刊文報導。在前些年各地政府競相為辦公房蓋大樓的風氣下,該縣幾任領導堅持在用了幾十年的土坯房大院辦公,把錢省下來,用到地方建設的刀刃上去。一時間,「土坯房精神」成為一個符號,盧氏縣風頭無二。2009年,盧氏縣委還因此榮獲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稱號。縣委書記、縣長成了人們心中勤儉的好幹部,土坯房也成了縣裏的「門面」,全國各地的線民紛紛前來參觀,感動,拍照,播發,點贊。事實真相是,以縣委書記王某為首的盧氏縣幾套班子,借用這種「沒面子」來換取大面子,是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作假伎倆,保留土坯房大院,象徵性地弄幾個人在裏面辦公,只是為了塑造清廉的形象,以掩蓋內心的虛弱。

其實,盧氏縣領導班子早就出現了「塌方式腐敗」,他們落馬當天,盧氏縣城東大街上驟然響起鞭炮聲。對盧氏縣老百姓來說,這鞭炮聲是為了慶祝這群縣官的畫皮終於被撕開。

兒子

中國的很多男人,心裏都有個「鬼」,這個「鬼」叫傳宗接代,重男輕女。或許老祖宗眼裏,兒子孫子才是真正的「後代」,女兒孫女外孫女不算接班人。

這種封建意識已經淡了很多,但不等於已經根治。中國婦聯的一個下屬機構,前幾年曾做過此類問題的調查,結論是依然有一半以上的中國男人喜歡生男孩,只有15%左右的男人希望生女兒,比無所謂男女的比例還要小。這種意識除了帶來男女比例失調等社會麻煩外,也給個人的命運帶來影響。

我集中研究過上千落馬官員的案例,發現了一個現象——在獨生子女政策的約束下,從「婚外情」發展到「家外家」的落馬官員,絕大多數與原配妻子生的是女兒。

南方某省的測繪局原局長陳某,與一位年輕女子產生婚外情,交往一段時間後覺得不妥,本可刹車,可這時女子懷孕了,拖了兩個月不見他,然後告訴他,到醫院找熟人看過了,是個男孩。陳某自己家裏有一個女兒,男孩傳家的封建思想開始作怪,於是不再堅持要女子把胎兒打掉,而是放任女子生下兒子,並在外面置辦了另一個家。有了兒子,陳某整個像換了一個人似的,一改過去還算清高的作風,不顧廉恥,到處收錢,購置商品房、汽車等,要為兒子創造一份家產。兩個「家」的一碗水也不端平,受賄10萬先拿7萬給外面兒子的媽媽,剩下的3萬帶回家上交給女兒的媽媽。

陳某這樣的並非個例。如果沒有庸俗的「兒子」觀,他至少不會走到「家外有家」的邪路上去,也不會如此如饑似渴地利用公職謀取私人財產。

江湖義氣

江湖義氣是一種很大的俗文化精神,來自碼頭、圈子、幫派,核心是俠氣、利己、平均和報應等等。你不能說江湖義氣一無是處,江湖上宣導的平等、因果報應、打抱不平、有難互助,都有其趨向正義和善良的一面。

但江湖義氣基本上沒有理性的尺度,大多受個人情感驅動,任憑意氣用事,缺少共識,沒有大局,認人不認法,以及最有殺傷力的「老大」意識。

有位派出所所長,把派出所搞成自己的江湖,一方面儘量照顧好派出所每個人的個人利益,有困難必幫,有好處共用;另一方面把自己打造成這個圈子的絕對權威,大家只能聽他的,派出所只有他一個老大,根本不存在什麼「領導集體」。

上級的意志,符合他這個老大的就貫徹,不符合就晾到一邊。他管理的轄區,有兩個執法標準,經常執行的是他個人和他這個小圈子的好惡標準,而不是把法律當成唯一標準。這個人其實已經行走在半黑半白的社會夾縫中,十分危險。

後來,這位派出所長指揮手下動用私刑,報復當地的一個民營企業家,未經任何法制程式,就整得企業家家破人亡。他被紀委立案審查後,他的下屬竟然替他鳴不平,覺得老大是個好人,很講義氣。一群執法者,卻不遵守法律,而遵循小圈子裏的遊戲規則,被法辦了,依然不反悔,可見江湖文化對這個小集體的毒害何其深。

市井市儈

我們中國人,說到底都是來自某個旮旯,不是一個小鄉村,就是一個小城鎮,或者一個小街道,一個社區。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市民,可以理解成「小的市民」和「小市的民」,一個指氣量不大,一個指格局不大。兩個不大,最終指向一種世俗,就是市井市儈。市井市儈未必是一種惡,但絕對是一種眼光局限,境界局限。有眼前而沒有長遠,有精明而缺少智慧,大個人而小集體,重利益而輕情懷。

市井市儈文化一旦蔓延到商場,唯利是圖、利益最大化、沒有公益意識的奸商,就會比比皆是。市井市儈一旦裝備了官場,沒有理想情懷、缺少道德素養、鮮廉寡恥的庸俗奴才就會大行其道。市井市儈一旦浸淫了文場,御用、軟骨、遲鈍,毫無獨立思想和人格的偽文人,就會端著文字討飯碗,到處搖尾乞憐。我們的時代,會被污染成一個鼠輩輩出的「矮時代」「灰時代」,國民性將猥瑣不堪。大文化、大中國會被苟利集團蠶食得七零八落。所以,我們要特別警惕市井市儈混入社會各個重要領域的管理層面,控制這種文化從基層社會逆流向上,侵蝕中國的主流文化。

小農意識

與市井市儈配套的,是小農意識。中國是個農業大國,我們大多數人都來自農民家庭,你的父輩不是農民,那你的爺爺就是農民,你的爺爺不是農民,估計你的太爺八九不離十是農民。中國的城市化歷史很短,所有人不是農民就是農民的後代。「農民」是好的,「小農民」是中性的,「小農意識」就不一樣了。小農意識泛指來自農村底層的一種世俗文化觀念,在一小塊地上自耕自作,只求溫飽、滿足自我,無協作精神、缺少公共意識,畫地為牢、固守私利。小農意識者最大的特點,就是凡是自己看不見摸不著的,就是不存在的,或者存在不存在都是事不關己的;凡是能觸摸到的,都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是私家的菜園子,誰也別想踏進一步,只能由著自己任性地支配。

小農意識特強的國企老總,甚至覺得單位的漂亮女員工都是自己的私有財產。當他得知單位辦公室的女秘書跟外人有私情,大發雷霆,認為被別人戴了綠帽子,組織黑社會教訓女秘書的情人。而他自己案發後,被查出跟自己單位四名女性長期保持不正當關係。

媒體曾報導,廣東省某市女副市長,把單位的財務當作自己的,家裏所有的開支都拿到單位報銷,甚至出差途中買衛生巾等都要報銷。她的理由竟然是,我是為單位工作過程中來例假的,屬於工作例假。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以及中華民族在當代的文明飛躍,正是浩蕩的農民及其子弟加入、一同進步的偉大成果。所以,我們幾乎忘記了還有「小農意識」這回事。其實,它沒有消亡,而是隨著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消亡掉一部分,另有一部分被攜帶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繼續尋找著滋生的土壤。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在傳統的世俗成功學以及家文化的糟粕中,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是最常見,也被運用最氾濫。幾千年來,我們都在寬容、理解甚至接受這種糟粕。它往往披著「親情珍貴」「不忘本」「善待窮親戚」「對晚輩負責」等光鮮的馬甲。

某市一位女局長把自己的整個青春和人生,都獻給了她和她丈夫背後的兩個家族。年輕的時候,她工作勤奮,聰明能幹,口齒伶俐,在地方上是小名人,找人辦事就比較方便,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家人親戚看中這一點,有任何困難,都直接找她幫助,而不是自己先想辦法克服。她也樂此不疲,盡力為他們解決。

女局長走上領導崗位之後,夫妻雙方的家人和龐大的親族,一旦有困難,大家第一時間都習慣來找她,她像一個陀螺一樣,陷入了沒完沒了的世俗家務事的旋渦,無法自拔。她很煩很累,但每辦成一件事,每看到一個晚輩因她的拔苗而「成長」,每聽到一句親人們對她的頌揚,她都感到一份安慰和滿足,覺得自己的成功惠及家人,是盡了一份責任,了了一些心願。

為了辦事,她到處求人,請客送禮拉關係,不知不覺走上了違紀道路,最後被查處。本來是家族的柱子,如今卻成了家族的恥辱,所有的付出,換回的是這樣的結局,實在是難以承受。其實,我認為這位中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毒的女局長,只看到了自己個人的人生悲劇,至今還沒有看到真正的危害在哪里。由於她的「得道」,家中的「雞犬」們紛紛借助她的力量升天,這些「雞犬」的翅膀,也許根本就不具備飛翔的本領,借助的力量失去之後,隨時會折翅摔落。她其實在「幫殺」他們。

還有,整個家族習慣有這樣的靠山,失去了發展的危機感,不再求上進,會逐漸形成一種「等、靠、要」懶惰家風。這樣的家風下,家族的敗落指日可待。

難得糊塗

很多官員喜歡把「難得糊塗」掛在牆上,難得糊塗,有時候用來自我解嘲,有時候用來勸慰別人。「難得糊塗」已經成為世俗場的一種生存文化,一種精明標籤。那麼,「難得糊塗」到底想告訴人們什麼?

在鄭板橋那裏,「難得糊塗」是他在官場遭遇黑暗又不願意同流合污的一種引退決意,是聰明看透之後的「無奈」,也是對「軟弱無力」的自嘲。這個時候,「糊塗」是最好的退路,放棄是最好的出路。想在心靈上堅守,只能在世俗裏撤退,丟世俗而保心靈。這「糊塗」未嘗不是一種高明的人生取捨,故以些許的自鳴得意而稱其「難得」。這種「糊塗」,從本質上來講,至少是中性的,是有底線的,不是一種負能量。

鄭板橋的官場是皇家私家宮廷,背靠的是主子,一旦內鬥,是非難辨,誰的主子狠,誰就是「對的」。鄭板橋不用世俗手段尋求靠山,孤軍作戰,等於找死,所以裝起了糊塗。但今天我們的政治體制已經完全不同,國家是集體的,是人民的,政府是服務主體,而不是統治主體。我們就不能遇腐敗閉眼睛,遇惡人繞路走。選擇「難得糊塗」,當然是錯誤的。

有一位文化廳廳長,是一位專家型的領導,本身是畫家,對書畫產業也十分專業。他明明知道自己所分管的文化市場,管理混亂,執法不力,手下人勾結奸商,大肆製作和銷售假字畫偽文物,卻採取不較真、不過問的態度,在治理上不作為。貪官奸商們也心照不宣,用購買這位元廳長作品的方式,進行回報。文化廳長就樂享起自己的「糊塗」來。糊塗讓他獲得了好處,他當然覺得這糊塗「難得」。

我們說,腐敗有積極腐敗和被動腐敗。這位文化官員的腐敗,應該屬於被動的腐敗。看起來他沒有主動去腐敗,但他的裝糊塗、不作為,照樣產生了與主動腐敗別無二致的腐敗後果,而且十分嚴重。一個地方的文化市場遭到破壞,政府的文化信用大打折扣,文化消費者的利益損失很大,偽劣藝術品的流傳也污染了人們的審美,抹黑了藝術精神。

追趕時尚

很多人喜歡趕時髦,生怕跟不上潮流。一旦什麼事物流行,他總要想方設法沾染一點。他也不去細究,這種時興的新事物,到底是非黑白如何。

中國社會有個口頭禪「隨大流」,

它教唆人,跟著世風跑,對時興文化不辨雅俗,不問是非,昏頭昏腦地接受,同流合污地跟隨。而世風是一種多變的東西,越是時尚往往越是短命,一陣風過後,只能慌亂地收拾殘局。新中國成立後的70年,社會各個時代也產生過各種風潮,有的人堅決不跟,我行我素;有的人手持戒尺,進退適當;有的人不辨對錯,盲目跟風;有的人內心強大而清醒,做了時尚的觀察家、批評家和運用家,為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淨化,做出了建設性的貢獻。

80年代留個長髮,穿個喇叭褲,你90年代辭職下海做生意,你新世紀手拿蘋果刷個微博,揮起小紅旗暴走,跟著大叔大媽跳廣場舞,這些都不是問題,就是趕個小時髦而已。但是,你作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如果80年代跟著倒爺倒買倒賣,90年代跟著民企老闆吃喝玩樂,新世紀跟著貪官勾結炒地謀利,跟著土豪聲色犬馬,那就遲早要栽跟頭。

西部有一個中等城市的副市長,羡慕民營老闆聲色犬馬的生活。起初他很猶豫,覺得那個老闆包養小姐,沒有節操,簡直就是耍流氓。後來參與了幾次放縱聲色的活動,又被老闆們洗了腦,認為這樣的生活在這個社會已經常態化了,甚至不趕一趕,沾點邊,都落伍了,人活著不就是為了快樂嗎?光付出不犒賞自己,怎麼取得心態平衡呢?一番話,又一番話,三番五次下來,讓這個本來很勤勉的副市長從內心深處墮落,最後成了一個家外有家、家外還有家的幾重婚外情的違法分子、腐敗分子。

(丁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