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交執政以來 兩岸學生交流現狀及動態分析

自蔡英文就職臺灣地區領導曰人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造成「官冷民熱」的現象。儘管如此,祖國大陸兼顧民族大義,本著為臺胞謀福祉的理念,逐漸取消台生來陸求學的限制。中共十九大之後,祖國大陸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為此,教育部實施新的獎學金制度、國台辦出臺並實施「惠台31條」、搭建兩岸青年創新創業平臺等配套措施為臺胞提供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引發台生赴陸求學的熱潮。

兩岸學生交流現狀

大陸學生去島內求學的數量總體減少

隨著中國大陸教育水準的提升,整體教育環境的改善,高校資源得到進一步優化,教育紅利持續擴大,給大陸學生提供了相對優越的求學環境,去臺灣求學的學生相對減少。為促進兩岸青年學生交流與學習,祖國大陸積極開放大陸青年去臺灣求學,然而蔡英文當局卻嚴審,甚至設置重重障礙阻撓大陸學生申請來台研修或者求學,加之兩年多來兩岸關係惡化,致使來台求學的陸生數量進一步減少。

從上表可以看出,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大陸來台研修和求學的人數是逐漸遞增的,且增長幅度比較大,而在政權交接之年,大陸來台新生略有減少,為184人。從總體上看,蔡英文自「5,20」上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大陸學生來台研修和求學人數是明顯減少的,為6689人;從細節來看,2016-2017年,無論是研修生還是來台求學的新生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分別減少6824人,696人,顯然研修生受衝擊最大。如果蔡當局一意孤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放寬陸生來台求學限制,赴台生將會持續減少。

來陸求學已成趨勢

大陸高校從1985年起開始招收台生,至今已有33年。據大陸官方統計,1985-2004年,大陸共招收臺灣本科生達5770人,碩士生(含博士)達3630人。2004年,台生到陸求學人數創歷史新高,達到1777人。根據臺灣「陸委會」統計,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陸求學的學生人數分別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可以看出,台生赴大陸求學雖個別年份有所減少,但整體上有上升趨勢,尤其是蔡英文執政時期台生赴陸求學人數不減反增,分別增加46、384人,在兩岸關係處於「冰點」的狀態下,這種增長態勢,充分說明了蔡英文當局採取限制台生赴台計畫破產以及大陸持續對台生的優厚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回饋。

島內來陸就讀學生日趨年輕化

據臺灣媒體報導,今年申請大陸高校的臺灣高中生比往年成長1倍,像廈大約500多名、上海交大600多名、華東科大500多名、中山大學300多名,復旦大學也增加3倍。在今年大陸高校對學測成績達均標以上的台生施行免試後,台生赴陸念書成了新潮流。譬如,建中校長徐建國已幫70多位建中畢業生寫推薦信赴大陸讀書,這個數量是去年的3倍;桃園第一志願的武陵高中,今年有47人申請大陸大學,是去年的5倍;台南女中,去年才2人申請,今年則劇增至12人,是去年的6倍。以上事例充分說明赴祖國大陸求學的台生日趨年輕化。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

島內方面

一是蔡當局教育政治化,限制陸生來台。

蔡英文執政兩年多以來,島內低迷的經濟並沒有改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現象仍然存在,加之兩岸關係卻持續惡化,未來形勢不容樂觀。蔡英文當局以「大陸統戰台生」為由,設置障礙限制台生來陸求學。2018年5月24日,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高中畢業生申請赴陸就讀人數暴增,然而武陵高中與建中校長接到調査部門與教育部門電話「關切」;臺灣調査部門對此回應,只是為了瞭解陸方的「對台31措施」。此舉在島內引起了學生和家長的強烈指責,被島內民眾批為「蔡當局把政治黑手伸進教育界」。連只有1名畢業生申請赴陸的宜蘭高中,也傳出遭到關切,臺灣教育部門圍堵學生到大陸就讀已到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程度,必然造成台生反彈。

二是蔡當局限制人才外流。

目前臺灣經濟低迷,勞工失業,學生就業等方面並沒有改善,影響臺灣投資環境的「五缺」和「六失」有惡化的趨勢,加劇島內人才轉向其他國家和地區,赴大陸者眾。蔡英文當局為了解決島內缺才問題,採取限制島內人才外流,尤其管控人才流向祖國大陸。在島內失業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蔡英文當局限制人才外流是逆兩岸青年學生交流的大趨勢的行為。2018年1-4月份,臺灣失業率分別為3.63%、3.70%、3.66%、3.64%,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台生已深有體會,因此,即使在面臨蔡當局限制與打壓的情況下,台生依然會選擇祖國大陸較為豐富且具有競爭力的高教資源。

三是台生對大陸的觀感與認知發生變化。

台生通過在大陸遊學或者以交換生的方式,可以親身感受到祖國大陸城市的發展活力與潛力以及陸生對他們的友善與照顧,也通過了解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在大陸求學與生活的經歷以及享受的各項優惠政策,更加激發台生來陸求學與發展的動力。超過八成來陸求學的台生有意願未來在大陸發展,他們認為大陸有更廣闊的就業市場,可以發揮的空間比較大,也能融入大陸生活,開拓視野,提高競爭力。目前來過大陸的台生,都已經清晰的意識到大陸二、三線城市的繁華程度緊跟或者趕超臺北和高雄等城市;認識到大陸高教經過「雙一流大學」建設,部分高校已經遠超島內頂尖大學,因此,台生這種觀念的轉變加速了島內學生赴陸求學的趨勢。

大陸方面

一是惠台政策力度持續加碼。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為惠台政策的出台奠定了總的基調。

獎學金設置方面:2017年新版«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和《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與舊版的相比:大陸教育部日前公佈臺灣學生獎學金新制,每年總發放金額從700萬元人民幣大增至I872萬元,每人每年最高金額從S000元,三級跳達到3萬元人民幣,核准人數則從2000人增至2900人,在分級獎勵上,舊制分為學、碩、博士三個等級,新制再增加一個「特等獎」等級,政策「對台傾斜」相當明顯。

惠台政策方面:大陸國台辦等29個部門,於2018年2月28日當天共同宣佈並立即生效31項惠台新措施,範圍涵蓋台商投資、土地稅率優惠,以及金融、教育、文化、影視、醫療,乃至公益等不同領域。基本上就是給予有意赴大陸發展的臺胞,等同大陸居民的國民待遇。來陸台生在求學、就業、醫療等方面都能得到較好的保障,此力度前所未有,因此在島內引起了持續的關注,部分台生及家長對此表示贊同。此後各省市又陸續出臺了惠及台生的政策。

創新平臺方面:自2015年起,國台辦先後在北京、天津、遼寧等省市已授牌設立了75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基地和示範點。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這些創業基地和示範點共入駐或服務台資企業及團隊約1900家,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近9000人(次),累計5萬餘人(次)參與基地和示範點開展的交流活動,已逐步成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橋樑和臺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的重要載體。

在兩岸官方處於「冰點」的狀態下,大陸持續向台生釋放教育以及相關配套紅利,以此來強化兩岸民間交流,是促進兩岸心靈切合的重要舉措,此舉在臺灣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二是大陸求學環境持續改善。

大陸高校在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前提下得到長足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李克強總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持續超過4%;啟動世界一流大學科建設。」以此進一步為高校的改革發展提供廠強有力的支撐。高校競爭力以及國際聲譽是衡量一個國家高教發展的重要的評價指標。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泰晤士報高等教育》2018年世界聲譽排名分別居於榜單的第14位和第17位,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排名也在100名以內,而臺灣只有臺灣大學入51-60組別,被清華和北大遠遠用開。在世界競爭力排名方面,北大和清華分別排名第27、30位,而臺灣大學排在198位,加速了台生對島內高教失去信心。

三是大陸巨大的就業市場吸引。

大陸中小型企業眾多,發展潛力大,可供台生實習與就業的崗位比較多。目前大陸正處於新一輪的產業轉型時期,高新技術產業,比如環保、醫療、人工智慧等產業急需要海內外的專業人才參與大陸經濟發展中來,增強大陸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活力。當前祖國大陸外向型經濟發展比較強勁,一般貿易快速增長且比重提升。2018年前5個月,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6.84萬億元,增長12.7%,占我外貿總值的58.8%,比去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其中,出口3.48萬億元,增長10.7%;進口3.36萬億元,增長14.9%;貿易順差1177.1億元,收窄45.8%。因此,大陸對外貿易的增長,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以及崗位數量的增加,為外向型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語言相通,更容易融入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軌道,在大陸充分利用巨大的就業、創業市場,發揮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的競爭力。

對兩岸學生交流趨勢的預判

台生來陸求學的趨勢不可當

2018年5月11日,據香港中評社報導,今年起大陸開放臺灣學生憑學測均標成績,可向大陸申請免試上大學,若被北大、清華等大陸名校錄取,甚至能一律免收學雜費,大陸高校這一方案的出臺吸引了不少感興趣的台生以及學生家長。臺灣《中國時報》此前曾報導,

臺灣一位「諮詢委員」表示,臺灣人赴陸年齡層已降到高中生族群,已不再是大學畢業後才至對岸找工作。雖然蔡當局不停地採取措施限制台生赴陸求學,但是近期臺灣教育頻繁出現問題,形成了對台生的推力,而中國大陸持續出臺惠及台生的政策得到部分島內民眾的支援,形成一種較強的拉力,因此台生赴陸求學「勢不可擋」。

大陸將會持續出臺吸引台生的優惠政策

繼今年2月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推出「惠台31條」以後,各省紛紛出臺惠及臺胞與台商的配套政策。鐾如,廈門市於2018年4月10日發佈《關於進一步深化廈台經濟社會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台60條),給來廈門就讀的台生提供獎學金、助學金、實習和住房補貼;上海市台辦於201S年6月1日正式發佈《關於促進滬台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實施辦法》,此實施辦法共有55條,為台胞在上海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重大政策舉措;福建省於2018年6月6曰在海峽論壇上宣佈了「惠台66條」,將為符合條件的每位台生提供5000元的補助。袓國大陸各省市積極響應《中共十九大報告》關於為臺胞提供國民待遇,「增進心靈契合」號召,將會持續推動兩岸學生之間的交流,並為此制定相應的配套措施。

蔡當局限制限制陸生來台以及台生赴陸的決心不會變

在兩岸關係處於僵局的悄況下,台生赴大陸求學反增不減,充分說明瞭台生來陸求學已成趨勢,但是蔡英文當局出於擔心「台生成為中共統戰對象」而限制台生赴台求學,只要民進黨執政這種疑慮以及限制台生赴陸求學的政策將會長期存在。針對臺灣一個月內失去「兩個邦交國」,蔡英文卻表示對大陸「不再忍讓」,在島內製造「拔管案」「約談台大校長甄選委員」,

「臺灣中學校長被教育部關切事件」來向中國大陸發難,企圖切斷兩岸文教方面的聯繫,蔡英文當局近期對赴陸求學的台生關注度陡然上升並採取針對性措施阻止這種趨勢。未來兩岸關係持續僵化的情況下,蔡當局將不會放過任何一次「反制機會」。

目前兩岸關係正處於僵化時期,兩岸學生之間的學習交流是緩解兩岸政治僵局的有效途徑。學生是兩岸的未來,他們之間的共識以及對國族的認同關係到兩岸未來的發展,因此,中國大陸始終堅持並積極制定、實施患及台生的政策,給來陸台生在求學、就業、創業、生活等方面國民待遇,在島內引起強烈反響,受到台生及家長的歡迎。兩岸學生互動頻繁,不僅有利於消除彼此之間的誤解,增進感情,促進心靈契合,也能加速兩岸在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融合發展。儘管如此,蔡英文當局卻頻頻把政治黑手伸向教育界,製造「管中閔案」「關切校長為台生申請赴陸求學」等種種行為,在島內搞得人心惶惶,形成「寒蟬效應」。因此,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要民進黨長期執政,就不會改變限制台生赴陸的行徑,但是陸生赴台求學已勢不可擋,台當局把教育政治化的伎倆很難得逞。

(楊文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