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化不良」談起

  一次暑假回到家鄉,從附近的村莊來了兩位農民同志,一位姓李,一位姓王。他們知道我是醫生:要求我替他們看病,我很高興地答應了。

李某說:「兩星期前,我到外甥家去吃喜酒,多吃了些魚肉和油膩的東西。打從那天起,我的飯量就大大減少,本來每餐要吃三大碗飯,現在每餐吃半碗飯都很勉強,看見食物就覺得討厭,甚至要噁心,有時還要吐酸水。醫生,請你査査看,我的胃究竟怎樣?你可以給我幾片助消化的藥嗎?」

老王說:「我的身體一向很好,今天早上還很舒服的。上午,我頂著烈日在田間工作。中午回到家,我覺得有些頭暈,胸口有些悶,想吐又吐不出來,午飯也不想吃。醫生,我究竟得了什麼病?你能不能給我些藥,快把病治好,否則要耽誤生產啊!」

我檢査後發現,老李除了舌苔較厚、上腹部輕度壓痛之外,沒有別的異常;老王除了舌苔厚、精神有些委靡、皮膚發熱、脈搏較快外,也無其他特殊表現。不過,老李和老王雖然都有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的症狀,但發生原因是不同的。老李是因為多吃了魚肉和油膩的東西,把胃「吃壞了」。老王是因為在烈日之下辛苦工作,因輕度中暑而引起了胃部不適症狀。

談談「消化不良」

一個人要維持生命,每日必須攝取適當的飲食。食物在腸胃道經過消化,變成適合身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通過血液和淋巴到達身體的各個組織和細胞。健康人的消化過程是完整良好的。但當身體遭受各種內在或外來的不利刺激後,消化功能就會受到影響,引起所謂的「消化不良」現象。最常見的原因是由於飲食不慎,多吃魚肉、油膩或其他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此外,用腦過多、精神太緊張、

運動太少的人,也會出現消化不良。身體器官的慢性疾病(如肺結核、心臟病、腎臟病等)當然也可以引起消化不良。

提倡「預防為主」

消化不良的症狀有食欲不振、見食生厭、胃部悶脹等。長期的消化不良可影響機體的營養狀況。營養不良則精神委靡、全身無力、貧血,工作效率減低,而身體抵抗力下降更會招致其他疾病,于公於私都是很大的損失。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我們必須循著「預防為主」的方針做起。飲食應有節制,不要吃太過油膩的食物,平時要做有益的運動,儘量避免各種對身心有害的剌激。已經有消化不良症狀的人,重者應就近請醫生診治,輕者可吃些健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