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孤立」無異於自絕生機 台當局限制陸資陸客赴台重創臺灣經濟

經濟增速位於「亞洲四小龍」末位,商業服務業復元力道相當疲弱,當下的臺灣,百業蕭條,投資意願低落,消費萎靡,服務業不振,經濟環境猶如一片死水,毫無生機可言。而隨著臺灣當局進一步嚴懲陸資、限制陸客,臺灣經濟持續走低的未來已能預見。蔡英文不檢討不反思不改正有關政策,反而處處以各種名義,打壓、嚴審、限制兩岸交流,也勢必將引起更大的民意反彈和聲討。

自大陸開始施行開放臺胞申請居住證政策以來,民進黨當局的「反中」政策力度就一再加碼。10月初,民進黨當局開始對陸資開鍘,台行政管理機構通過《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提高陸資未經許可來台投資的罰鍰,由現行的12萬元(新臺幣,下同)以上60萬元以下,提高成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並得按次處罰至改正為止。

民進黨的這一做法,震撼了兩岸經貿圈,臺灣產業界紛紛表示,台當局的做法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恐怕還傷不到對岸,臺灣自己就先受重創了。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說:「民進黨當局的做法,說明了他們根本就不歡迎陸資,祭出重罰是為了要阻撓兩岸經貿合作,但臺灣經濟欲振乏力,急需外來投資注入活水,趕走陸資無異於坐困愁城。」

陸資長期「帶著鐐銬跳舞」

台當局對赴台陸資「大開殺戒」的做法,讓陸資這一在臺灣產業界非常特殊的成員,再次成為近期兩岸關注的焦點。

說起陸資,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是2008年臺灣開放陸資赴台,帶來了一波投資臺灣的熱潮。其實,大陸資本進入臺灣,比很多人想像的要早。謝明輝告訴記者是 2000年臺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執政」的民進黨於來年(2001年)召開的經濟發展會中,即達成「開放大陸企業來台投資」共識,2002年,因應臺灣加入WT〇,台當局規劃分兩階段對陸資開放:第一階段是准許讓大陸資金投資臺灣不動產;第二階段,依加入WTO特定服務業承諾表,在對其他國家地區開放的108項服務業中,先對陸資開放58項,並考慮開放陸資進入製造業。2003年10月,臺灣方面陸委會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73條」,對陸資來台採取許可制。

然而,正式的陸資投資則應該從2009年第三次「陳江會」講起。當年在會談中達成了共識:「在漸進基礎上推動陸資來台投資,並秉持事業投資采正面表列、優勢互補產業優先開放、公共建設BOT計畫優先開放以及房地產投資循序漸進等四大原則進行」。2009年6月30日,台經濟管理部門正式公佈「大陸地區人民來台投資許可辦法」及「大陸地區之營利事業在台設立分公司或辦事處許可辦法」,並於同日公佈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第一階段業別專案,包括製造業、服務業、公共建設共計192項,由此正式開啟了陸資來台投資的元年。

然而,伴隨著陸資來的,是臺灣方面對陸資始終持有的謹慎態度和限制政策。謝明輝表示,多年來,臺灣方面對陸資防範甚嚴。儘管在國民黨馬英九當局「執政」時期,因兩岸關係改善而允許陸資入台,但仍採取嚴格限制的態度。美國貿易代表署的一份報告就曾指出,臺灣對陸資限制特別多,採取比WTO還嚴格的規範條件。譬如,臺灣對外資開放航空、貨運承欖等,卻禁止陸資涉足;允許外資投資港埠,但對陸資則設有持股不得過半的限制。

外界形容陸資是「帶著鐐銬在跳舞」,這也是陸資赴台成效不彰的主要原因。據臺灣方面的統計,2008到2017年這9年來,赴台的陸資總額只有約20億美元。相較之下,從1991到2017年這26年來,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累計為1827.2億美元。

「可以說,臺灣島內一貫對陸資的態度與政策,是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凌駕于經濟的集中反映,它反映了兩岸政治互信嚴重不足,核心則是臺灣島內『恐中症』與『反中症』的集中反映。臺灣沒有正面看待陸資,沒有將陸資視為促進臺灣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重要生產要素與資源,而是以政治思維看待陸資,將陸資視為對臺灣的『政治威脅』、『安全威脅』、『經濟威脅』,而不是臺灣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與資源。正是這種政治思維或『恐中』思維,造成臺灣對陸資的歧視與反對態度。」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說。

臺灣必須留住陸資

「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資料顯示,臺灣經濟增速位居『亞洲四小龍』末位。造成這個結果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民進黨當局不顧臺灣對大陸進出口貿易依存度為近40%的現實,破壞兩岸關係,在經濟上實行『去中國化,的『新南向政策』,試圖減少對大陸的依賴,並對大陸新興技術企業和現代服務業企業赴台投資百般設立人為限制加以阻礙。最終導致臺灣島內投資消費市場雙重不景氣。」謝明輝表示,從實質上來看,並不是陸資非得需要臺灣這個市場,而是臺灣必須留住陸資。

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蔡英文近段時間頻頻在公開場合喊話「投資臺灣正是時候」,但據臺灣經濟管理部門公佈的今年上半年統計資料顯示,不僅海外資本來台投資同步降溫,島內企業投資也不振。摒棄意識形態至上的閉關自守心態,將陸資視同外資,支持陸資來台,這是當局拼經濟無法回避的現實。

賴正鎰指出,民進黨當局排斥大陸的路線,已讓臺灣經濟發展面臨困局。臺灣與大陸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在情感面,大陸比其他外資更期待來台投資;在實際面,陸資進入也對臺灣產業有很大的幫助。當局一直擔憂陸資來台,帶有政治目的、會把台企吃掉,但臺灣這麼多人赴陸投資,沒有道理只讓臺灣搬錢去,不讓大陸拿錢來。陸資來台投資,也會增加臺灣的人才需求、創造就業機會,過度將陸資擋下對臺灣百姓很不公平。「大陸可以是超大敵人,也可以是超好朋友,杷大陸當敵人,臺灣出路只會更窄。」

對此,謝明輝也表示:「臺灣缺少的是市場。在大陸,消費力龐大,需求龐大,全世界都盯著這14億的大市場,臺灣能夠錯過嗎?陸資不投資臺灣,一樣可以投資韓國、日本的技術,投資到其他海外市場,而臺灣企業只能面臨市場被佔領,人才被挖走的境地。因此,擁抱陸資,去取得大陸市場,反而更能留住本地的人才與技術。」

「經濟學上常把投資、消費、出口比喻為拉動GDP增長的『三駕馬車』。此前台當局對陸資赴台採取嚴控、嚴懲的態度,阻撓兩岸經貿交流合作,嚴重影響了島內投資積極性。」王建民指出,這些年臺灣陷入「悶經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來投資嚴重不足、經濟缺乏上升動能。據島內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外資投資金額大減兩成,其中民進黨當局吹噓「頗有成效」的「新南向政策」,「新南向」國家赴台投資亦減少兩成。如今當局對陸資祭出重罰、製造寒蟬效應,等於把陸資拒之門外。這樣只會令本已惡化的臺灣投資環境雪上加霜。

「事實上,企業不會刻意跟管理者過不去,但更不會為了無謂的意識形態罔顧產業的未來,台當局應該要正視目前傾斜的經貿現象,借大陸產業之力打入國際市場,倘若仍想處處設限,臺灣經濟將難以獲得發展動力。」謝明輝說。

從眾多的已有事例可以看出,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是有利於臺灣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會為臺灣居民解決就業、增加收入做出應有貢獻。民進黨當局與其竭盡所能地防堵,不如循序漸進拓寬合法的投資管道,引導陸資適度參與臺灣資本市場的發展,才能創造雙贏。正如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在例行新聞會上所說的:民進黨當局的一貫邏輯就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都反對,希望民進黨當局能夠儘早拆除掉套在陸資身上的「手銬」「腳鐐」,進一步發揮陸資對臺灣社會和經濟民生的貢獻,這才是正確方向和正確做法。

限制陸客是臺灣的大災難

除了進一步加強對赴台陸資的限制,民進黨當局相關部門還放出話,表示將進一步限制陸客赴台的人數與審査力度。臺灣輿論表示,此一做法若真的施行,將對原本就陷入低谷的臺灣經濟帶來致命一擊。採訪中,南臺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就直言不諱地說:

「唯一能讓臺灣經濟迅速轉起來的活水,就是赴台陸客。因為臺灣觀光業及相關產業從業人員有100多萬,大陸遊客不來他們就會餓死。一旦台當局出手限制陸客,就將是臺灣的大災難。」

「早在2016年,蔡英文上臺後,就開始有預謀地限制大陸人士赴台,一開始,只是對曾任大陸地區黨政軍或來台參訪人員身分涉及機敏者,都嚴核發與加強管制。後來,慢慢發展到對來台的學者、民間人士也加大審核力度。到了近半年來,審核的範圍已經擴大至普通大陸遊客身上。」謝明輝說,「民進黨當局對待大陸民眾赴臺上愈加失控的做法,顯示出他們早已把自身『反中』的意識形態凌駕於臺灣經濟發展之上。大家都知道,觀光產業是臺灣六大新興產業之一,你用這種方式來限制陸客來臺灣,不就相當於把臺灣的經濟往外拋?」林富男告訴記者,臺灣已經放寬東南亞等國遊客的條件,唯獨對大陸遊客的審査,已經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這就讓大陸遊客有種感覺,到臺灣旅遊極度不便,也覺得自己受到了歧視,因此大陸遊客到臺灣旅遊的意願,也就進一步降低。林富男舉例說:「比如說,陸客通過自由行來臺灣與朋友見面,竟要出示微信通話記錄,證明確有交情,甚至還要出示上次在臺灣的訂房及消費紀錄。各種各樣的材料,以及申請程式的繁瑣,簡直是令人頭疼,也使人覺得受到限制。以前自由行就是自由安排,陸客都是先申請來台自由行簽注,再訂機票和飯店,但現在臺灣方面要求陸客在申請過程中,就要提出詳細的臺灣自由行行程,住哪個飯店,甚至要有訂房的憑證,使得陸客必須先訂票訂房再申請,整個流程都改變,而且申請內容也越來越嚴格。不僅如此,大陸遊客還需要有財力證明,必須提供公司的營業項目及公司營業額,甚至是公司給自己的匯款記錄。如此人為地增加大陸遊客到臺灣的難度,幾乎是用放大鏡在檢視,這讓陸客覺得,來臺灣越來越沒有意思。」

台當局如此嚴苛的限制舉措,帶來的苦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據臺灣方面統計,2015至2017年,大陸遊客來台人數從每年418萬降至273萬人次,減幅約三分之一;臺灣觀光外匯收入從143.8億美元減至123.2億美元|減幅14.4%。就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長假裏,臺灣遭遇了近20年來最慘的「觀光海嘯」,平均每天來台陸客人數不到1萬人,與過去動輒超過2萬人,搞得每日配額都不夠的景象相去甚遠。

民進黨當局希望寄託其他國家地區的觀光客來拉動臺灣旅遊業,從資料上看,今年上半年,其他國家地區的赴台旅客確實有所增長,但島內觀光業鏈條上的各行各業依舊未能嘗到甜頭。對此,林富男表示,2015年,大陸遊客在台日均消費就已超越日本遊客,排各地遊客之首,「一團陸客抵三團東南亞」,其他地區遊客人數增長有什麼用,消費力不高,消費帶動的經濟效應遠不如陸客。

「臺灣原本是陸客旅遊目的地第一名,現在已經快跌出前十名,台當局還想著限縮陸客。臺灣觀光產業從業人員看不到飯碗,紛紛尋找新的出路,遊覽車司機們轉行開公車或計程車,導遊們另外去做別的生意。顯然,民進黨當局針對出臺的一系列舉措非但救不了觀光『慘業』,反而更讓民眾心灰意冷。」林富男說,解鈴還須繫鈴人。導致陸客赴台減少的主要原因在民進黨當局錯誤的兩岸政策。倘若蔡英文真的是為臺灣、為臺灣民眾,就應該傾聽民眾呼聲,順應民眾心願,拿出誠心和善意改善兩岸關係,反思檢討錯誤的兩岸政策,以兩岸的和平發展來拯救島內觀光業。自從上臺「執政,』以來,民進黨當局在經濟建設方面就一籌莫展,本應想方設法吸引外來投資,改善旅遊業等臺灣支柱型產業的良性發展。但民進黨當局卻破壞兩岸關係製造對立和矛盾,一方面無法給外資提供一個良好安穩的投資環境,另一方面也主觀刻意地消除陸客赴台的意願。

而台當局對陸資、陸客的各種限制,其實是在畫地為牢、自綁手腳,這樣的做法非但不能讓臺灣經濟擺脫困局,反而會讓臺灣找不到發展的方向,最終只能把臺灣經濟置於死地。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