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的未來 接觸還是脫鉤?

【香港中通社12月16日電】隨著中美兩國間較為緊張的貿易局勢,美國國內近期再度出現應該與中國“接觸還是脫鉤 ”的對華政策大辯論, 兩國關係再次走到十字路口,未來走向何方?成為中美兩國政界與學界熱議焦點。

中美全面脫鉤不可能

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系主任胡偉星教授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時指出,中美關係並非第一次走到“十字路口”。過去中美也曾因美軍轟炸中國駐南联盟大使館等事件,關係跌入低谷。但此前的危機都是源於突發事件,這次卻不一樣,這次主要原因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中美實力對比發生巨變,美國難以適應崛起的中國,以至於美國國內對華“脫鉤”的呼聲日益增高。

胡偉星分析,目前美國確實有與中國“脫鉤”的趨向。現在美國挑起貿易戰、限制中國對美投資、封鎖對華高科技出口。如果管控不當,未來還可能擴大到金融、能源、糧食等領域,對中國實行全面封鎖,甚至還可能升級到地緣政治衝突。

但胡偉星認為,中美還不至於走到衝突和冷戰的地步, “因為我相信兩國領導人,特別是中國領導人,有智慧去管控這種危機。比如日前在阿根廷舉行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展現了大國領導人的智慧,在貿易摩擦一事上展現出較高的姿態。如果領導人能夠發揮元首外交的引領作用,兩國可以避免完全‘脫鉤’。”

胡偉星分析指:“中美全面‘脫鉤’是不可能的。因為兩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脫鉤’代價太大。美國要封鎖中國,打一場新冷戰,美國的盟國也不會參與。當今的國際體系離不開中國,把中國留在‘體制內’更符合美國利益。”

但胡偉星直言:“中美部分‘脫鉤’的可能性很大,在某些領域,雙方可能會脫離接觸。”例如在高科技領域,美國一直希望限制中國的發展,包括近期美國以“非常惡劣”的手段打擊中國高科技龍頭企業華為。另外,限制中美科技交流、高技術人才流動;抵制中國的資訊產品和技術標準;目前美國和其他國家簽訂雙邊貿易協定時,都寫入“排華條款”,意圖在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之外,聯合盟國重立國際規則,限制中國。

日前,中美兩國領導人在阿根廷舉行的元首會晤中,決定停止升級關稅等貿易限制措施;雙方將用90天時間加緊磋商,達成協議,取消今年以來互相加徵的關稅,如果達不成,美方很可能會繼續升級貿易戰。

對此,胡偉星認為,兩國在90天內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兩國元首在會談時都表示出了達成協議的願望。雙方也已經開始準備,中國更已開始進口美國大豆等,履行自身承諾。”但他也坦言,如果孟晚舟事件不能得到妥善解決,將對談判產生很大影響。

卡特中心座談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

中新社亞特蘭大12月16日電 由中國人民大學北美校友會與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聯合舉辦的“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座談會,15日在美國亞特蘭大卡特中心舉行。

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北美校友會理事長岳京生和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均認為,2019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回顧兩國關係40年的歷程時,需要繼續思考中美當下面臨的挑戰和機遇,探討未來中美互動和全球格局。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即中美建交公報。中美兩國決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中國駐休斯敦領事館總領事李強民說,1979年,中美兩國建交伊始,中美貿易總額為24.5億美元;2017年,這一數字超過5800億美元。“時值‘四十不惑’之際,中美關係正在接受新考驗”。

談到當前中美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賀耀敏在會上表示,中美雙方需要釋放巨大善意推動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

美中全國貿易委員會前主席柯白強調,中美建交40年來,兩國關係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而是呈現“Z”字形的軌跡。他說,紀念中美建交40周年,是為了在當今的困難和挑戰中,讓中美兩國看清當前形勢,為雙方創造更多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座談會于卡特中心內舉辦。許多嘉賓在發言時都談起中美建交前夕的一段歷史:白宮科學顧問普雷斯訪問北京期間,在華盛頓時間淩晨3時打電話到白宮找時任美國總統卡特,說“鄧小平問了一個我回答不了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學習”。卡特回答說“當然可以”。普雷斯說,“鄧小平問能不能派5000人”。卡特說,“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昆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瑪麗•布洛克說,她曾直接參與第一批中國留學生赴美的籌備工作。“中美官員為兩國建交付出了巨大努力”。

李強民表示,經過兩國政府40年來的努力,現有超過36萬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約23萬美國留學生在中國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