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詞與中國航太偉業

在紀念毛澤東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偉大號召60周年之際,我們深深懷念中國航太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毛澤東。是毛澤東親自決策並領導了共和國的導彈武器研製和太空開發事業,宣導培育了「兩彈一星」精神,並用詩人的獨到眼光,觀照了這一輝煌偉業。毛澤東的「飛天」決策,吹響了一個東方大國向浩瀚太空進軍的號角;毛澤東的「巡天」詩情,打開了中國人民對宇宙蒼穹的憒憬。在詩人政治家的引領下奮力開天拓疆,從政治家詩人的詩情中汲取揹神力量,這是中國航太事業特有的一種文化烙印,也是中國航太人特有的一種精神氣質。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航太」一詞的來歷

毛澤東喜歡古人的「問天」,也有許多涉及「天」的內容的詩詞,這為我們「窺天」打開了一扇視窗。如《七律•韶山》中的「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沁園春•雪》中的「欲與天公試比高」等。最著名的當屬《七律•送瘟神》其一。此詩寫於1958年7月1日,最早發表在《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日,詩中有「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佳句。毛澤東在1958年10月21日致函周世釗還專門作了解釋:「巡天,即謂我們這個太陽系(地球在內)每日每時都在銀河系裏穿來穿去。銀河—河也,河則無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們人類只是『巡』在一條河中,『看』則可以無數。」表達了詩人對「巡天」「千河」的豐富想像。

毛澤東這首詩的寫作時間,離他1956年2月1日首次會見我國導彈航太之父、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不到兩年半的時間;離他1956年3月作出發展中國自己的導彈事業決策兩年多一點時間;離他1957年11月底訪問蘇聯、感受蘇聯人造衛星上天帶給世界的衝擊還不到一年時間;離他1958年5月17日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號召,還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這些時間節點頗有些耐人尋味!

葉永烈回憶說:「錢學森告訴我,『航太』一詞是他首創。人們常說的『天空』,其實『天』與『空』有著不同的科學概念,離地球表面一百公里以內的是『空』,一百公里以外的是『天』。飛機是在大氣層裏飛行,叫作『航空』。他把人類在大氣層之外的飛行活動稱為『航太』,是從航海、航空『推理』而成的。他說,最初是從毛澤東主席的詩句『巡天遙看一千河』中得到啟示。」目前,大部分科學家贊同把航天器在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天』,航天器在太陽系外的航行活動稱為航宇」。

「巡天」是詩情,「航太」是科學,似乎並不搭界。但寫詩要用形象思維,科學本性又在於探索,二者又是相通的。詩人毛澤東用他的詩情啟迪了航太人的科學思維,航太人用他們的人文情懷驗證了詩人的思維創造。

詩,不僅可以抒發情感,它還可以記錄歷史,展示成就,提煉經驗,弘揚精神。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東風航太城、東風導彈的命名

提起中國的導彈航太事業,不能不提到被稱為「東風航太城」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不能不提到酒泉航太人創造的「東風精神」。東風航太城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史,東風精神演繹了中國航太人的精氣神。

我國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於1958年10月開始在西北戈壁建設,最初稱為綜合導彈靶場。該中心經歷了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的輝煌征程,演繹了我國航太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苦卓絕,創造了我國航太史上20多個第一。基地建設初期,在當時複雜的國內外背景下,為了確保與北京有線電話長途通信的秘密,基地的通訊代號定為「東風」,後來基地建設完畢,人們漸漸地稱為「東風基地」。1992年8月11日,江澤民在視察基地時欣然題寫了「東風航太城」,從此人們又把這裏叫東風航太城。

在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歷程中,基地人創造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進取」的航太精神,叫作「東風精神」。「東風精神」受到習近平的高度肯定。2013年2月,習近平擔任總書記後的第一個春節前夕,來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勉勵科技工作者發揚「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太精神和「東風精神」,以民族復興為己任,追求卓越,紮根大漠,報效祖國和人民。

提起中國的導彈航太事業,又不能不提到中國的「東風」導彈,正是東風系列導彈發射成功並陸續列裝部隊之後,國家安全才多了一道道堅固屏障。

1960年11月5日9時,我國第一枚仿製蘇聯P-2導彈的「1059″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3月將1059地地導彈改稱為東風一號。1966年10月27日,我國成功地用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進行了「兩彈結合」試驗,表明中國已擁有了可以實戰的核武器,打破了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核壟斷。

翻檢毛澤東詩詞,在中央權威部門正式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集〉裏,沒有發現帶有「東風」字樣的詩詞。在〈七律•送瘟神〉中有「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在給陳毅改詩時有「萬里西急行,乘風禦太空」詩句。

因此,「東風」二字,應另有出處。

大家自然聯想到毛澤東「東風壓倒西風」的名言。而這一名言,居然和導彈航太事業有著緊密聯繫。1957年11月毛澤東訪問蘇聯時說:「中國有句成語: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我認為目前形勢的特點是東風壓倒西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的力量對於帝國主義的力量占了壓倒的優勢。」並對蘇聯10月4日和11月3日發射的人造衛星給予高度評價全世界公認:蘇聯兩次發射人造衛星的成就,開闢了人類征服自然界的新紀元。「顯然,在毛澤東的眼裏,能夠壓倒西風的「東風」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蘇聯發射了兩顆人造衛星。

在這次講話後的半年內,毛澤東就作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決策。毛澤東那麼看重人造衛星的上天,又把衛星上天與東風自然聯繫在了一起,航太人用毛澤東關於「東風壓倒西風」名句中的「東風」一詞,來稱呼中國的導彈衛星發射基地,來讚稱基地官兵創造的航太精神,來命名自己獨立研製的導彈,表達的是航太人的一種精神、一種豪氣,也充分夯實了航太人文化自信的底氣。

今天,「兩彈結合」試驗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塔架,依舊巍然屹立在「東風」基地的荒煙大漠,默默記錄著共和國航天事業的滄桑歷史,見證著中國航太事業的輝煌成就。

春風楊柳萬千條,我欲乘風禦太空。勁吹的東風,正化作新時代的新動力,推動著我們由航太大國向航太強國邁進。

「青雲飄下能言鳥,黑海翻起憤怒魚」:紅旗導彈打下美國U-2飛機

地空導彈打飛機,是世界防空史上的大事。小標題中這首詩是毛澤東為數不多的直接涉及到航太的詩詞之一。

1960年5月1日,一架美國U-2飛機侵入蘇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附近的彈道導彈研發基地上空,被蘇軍防空部隊用薩姆-2導彈成功擊中,飛行員跳傘後被生俘。這一事件引起世界轟動,更使一心要改善蘇聯和西方關係的赫魯雪夫陷入既尷尬又憤怒的境地。擬在愛麗舍宮舉行的蘇、美、英、法四國首腦巴黎會議隨後宣告流產,美蘇關係重趨緊張。

毛澤東密切關注著國際局勢的發展,用政治家的敏感,用詩人的語言,記錄並評價了這一事件。在蘇聯用導彈打下美國飛機兩個月後的1960年6月30日,毛澤東作《七律•讀報有感》:「托洛斯基返故居,不戰不和欲何如。青雲飄下能言鳥,黑海翻起憤怒魚。愛麗舍宮唇發黑,大衛營裏面施朱。新聞歲歲尋常出,獨有今年出得殊。」(〈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4卷第413頁。)毛澤東借這件事諷刺赫魯雪夫,說:你不是在訪美期間大談什麼「不戰不和」「和平共處」嗎?可就在你返國不久,「青雲飄下能言鳥」,美軍的U-2型高空偵察機就對你蘇聯進行了間諜活動,搞得你「黑海翻起憤怒魚」,用導彈把美國飛機給打下來了。

其實,足以讓毛澤東感到驕傲的,並不是擊落美軍機的蘇聯軍隊,而是多次擊落美軍機的我空軍地空導彈部隊。1959年10月7日,剛剛成立十個月的空軍地空導彈部隊2營,使用薩姆-2導彈擊落了一架飛躥到大陸上空的國民黨空軍RB-57D高空偵察機,這也是世界上首個成功用地空導彈擊落飛機的戰例,比蘇聯人用導彈擊落美軍機早了大半年。1962年、1963年、1964年2營又連續擊落3架U-2飛機。毛澤東在戰鬥捷報上批示很好,向同志們祝賀!」1964年7月23日,毛澤東和中央同志在北京接見了「英雄營」全體官兵。

更令國人和航太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國導彈部隊用中國航太人自己研製的紅旗一號導彈武器系統,於1965年1月10日在華北地區上空擊落美制U-2飛機一架,紅旗一號首次取得實戰勝利。1967年9月8日,空軍部隊用我國航太人自行研製的紅旗二號防空導彈,在華東地區上空又擊落1架美制U-2高空偵察機。

談起中國「紅旗」防空導彈,人們自然就會從毛澤東詩詞中產生聯想。毛澤東那裏有許多帶有「紅旗」字樣的詩句,如:《清平樂•蔣桂戰爭》中有「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如夢令•元旦》中有「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有「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有「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清平樂•六盤山〉中有「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捲西風」;《七律•到韶山》中有「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等等。紅旗是革命的符號,是隊伍的凝聚,是勝利的嚮導。

紅旗詩句,是毛澤東的詩情,是毛澤東的感情寄託。紅旗導彈,是我國空防導彈的品牌,凝聚了航太人的智慧與精神。

紅旗,也是中國航太人的精神象徵。紅旗,永遠助力航太人拼搏「卷風過關」,不斷刷新進軍太空的中國高度;紅旗,永遠鼓舞航太人「卷起戰戟」,為捍衛祖國空疆努力鑄劍。

「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中國「兩彈結合」的成功

小標題中所引的毛澤東詩句,出自毛澤東涉及到航太的一首詞。在新中國成立一年之際的1950年9月,美國前副總統華萊士給毛澤東寫信說,「如果新中國在學會製造卡車和拖拉機之前學會了製造坦克,這將是一個世界的悲劇。」可是,就在華萊士寫這封信之前,美國的第七艦隊已經進駐臺灣海峽,美國的飛機已經多次侵入中國領空,美軍的炸彈已經扔到了鴨綠江邊,他們甚至揚言要對中國使用原子彈。

面對訛詐和威脅,中國別無選擇,只能迎頭而上。就在華萊士寫信6年後的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豪邁地宣佈:我們「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1958年6月21日毛澤東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又宣稱:「搞一點原子彈、氫彈、洲際導彈,我看有十年功夫是完全可能的。」

正當我國在蘇聯的幫助下加緊研製原子彈和導彈的關鍵時刻,1958年6月20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中斷提供原子彈樣品的有關技術資料等專案,導彈合作事宜也隨之停止。蘇聯人不僅撕毀了援助中國尖端技術的協定,而且還於1963年8月5日,同美、英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太空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此時簽訂這樣一個條約,對正在發展中的中國原子彈和導彈事業無疑是一種限制,也是對世界和平事業的踐踏,理所當然地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和有力批駁。

在1965年秋寫的《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毛澤東用如椽大筆描繪了大鵬飛天的偉岸形象:「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也為我們航太人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針對所謂「三家條約」,毛澤東諷刺並憤怒地說:「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有人說毛澤東這首詞用字不雅,其實這正好說明,當時毛澤東對赫魯雪夫親近美國、犧牲中國人民利益的外交政策的憤怒已到極點。

令國人感到振奮的是,中國不僅在短時間內學會了製造飛機和坦克,而且還學會了爆炸原子彈,並鍛造了東風導彈。在蘇、美、英三國簽訂《條約》3年後,1966年10月27日,我國成功地用東風二號甲中近程導彈進行了「兩彈結合」試驗。

中國航太人不就是那展翅飛翔的大鵬嗎?在60多年的航太奮鬥中,不怕威脅恐嚇,憑藉著東風的力量,翻動翅膀,漫捲長空,飛上九萬里,壯志直沖青天,為祖國的安全與強大,譜寫了一曲曲壯麗航太凱歌。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長征火箭,金牌火箭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偉大壯舉,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毛澤東在長征即將勝利結束之際,飽含深情創作一首《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長征詩反映了長征艱苦卓絕的鬥爭經歷和共產黨領導下的紅軍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曾參與長征一號火箭總體方案設計工作的同志回憶,當時有感於毛澤東的《七律•長征》中表現出來的紅軍為實現革命目標,藐視一切困難、不懼任何艱難險阻的頑強鬥志和勇往直前、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建議並經上級領導批准,將火箭命名為「長征」,寓意我國火箭事業一定會像紅軍長征一樣,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到達勝利彼岸。從此,「長征」就成為中國系列運載火箭的標誌性名稱,中國航太人也踏上了獻身祖國航太事業的新長征。運載火箭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運載火箭以『長征』命名,絕不是一個巧合,它有著深刻的寓意和內涵。」長征火箭名震海外,三次被譽為中國的「金牌火箭」。中國的「長征」系列火箭,把中國的衛星和飛船送上蒼穹,從此,太空俱樂部才有了中國人的身影。

2018年4月10日12時25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一號01組衛星和微納技術試驗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71次飛行。

令人非常感興趣的是,2015年3月30日21點52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第17顆衛星。31日淩晨,經過近6個小時的飛行,火箭上面級與衛星成功分離,將其直接送入工作軌道。這是我國首次實現上面級直接入軌技術發射中高軌衛星,意味著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擺渡車」開啟了太空之旅。

這被航太人命名為「遠征一號」運載火箭的「遠征」一詞,同樣來自毛澤東《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航太人用「遠征」來形象地命名中國自主研發的「太空擺渡車」,無疑是對長征精神的再闡釋,象徵著中國航太新長征的再出發。

不同的長征,同樣的精神。

長征是毛澤東一生的轉捩點,《長征》詩是毛澤東的精神史詩。長征,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

長征火箭是航太人的驕傲,從長征路到飛天路,折射的是薪火相傳的精神之旅。中國航太人用汗水和心血,積澱了博大精深的航太精神。

長征,中國航太事業的永遠豐碑;長征,中國航太人的永遠驕傲!

「人類今閑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東方紅」衛星和「長空」衛星

1957年11月訪問蘇聯,在讚歎蘇聯人造衛星成就的同時,毛澤東有感於中國的現狀,不無感慨地說:「我們在人口上是個大國,在經濟上是個小國。我們半個衛星都也沒有拋上去。」但是,中國人民有志氣,不甘心永遠處於落後狀態。

毛澤東訪問蘇聯回國半年後,於1958年5月17日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就提出發展中國自己的衛星事業。他說:「蘇聯衛星上天,我們想不想搞個把兩個衛星,我們也要搞一點衛星。」後來,人們把毛澤東講話概括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當年年底,毛澤東於1958年12月20日寫下了仿陸遊《示兒》一詩:「人類今閑上太空,但悲不見五洲同。愚公盡掃饕蚊日,公祭無忘告馬翁。」(《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七冊第648頁。)在毛澤東的心目中,如今人類已經能夠嫺熟地發射人造衛星上天,把活動觸角伸向了太空,整個人類將變成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國人民應該和平相處,奔向美好的大同社會。但可悲的是,在帝國主義和其他反動派的高壓下,人民不能享受理想社會的美好生活。

中國航太人不斷探索,不斷奮鬥,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終於在毛澤東發出偉大號召12年後的1970年4月24日,把自己獨立研製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上了天。「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的五一勞動節晚上,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研製和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的錢學森等代表,與他們一起看衛星,度良宵,一起收聽從遙遠太空傳來的《東方紅》樂曲。

當中國第三顆衛星要上天時,給了航太人從毛澤東詩詞中尋找靈感的一次機會。這便是「長空一號」衛星。1975年7月26日發射的「長空一號」03星,是中國成功上天的第三顆人造衛星。毛澤東對長空衛星的發射非常關注,在他逝世前九天的1976年8月30日,還審閱了長空一號衛星05星——中國第六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的新聞公報。

「長空」一詞在毛澤東詩詞中共出現了三次:《沁園春•長沙》中的「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詩句,描寫了萬里無雲的深秋長空,雄鷹振翅健羽,自由飛翔的狀態。《憶秦娥•婁山關》中的「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詩句,讓人感受到了大雁乘風鳴叫,飛越雄關的優美畫面。《蝶戀花•答李淑一》中的「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詩句,寂寞嫦娥以萬里長空作為背景,為烈士的忠魂舒袖而舞。

「長空」,是毛澤東的人生舞臺。在這裏,詩人讓雄鷹奮勇搏擊,讓大雁低聲吟唱,讓嫦娥翩翩起舞。「長空」寄託了毛澤東更多的情思與懷想。

「長空」,拓寬了航太人的博大胸懷,給了航太人巨大的鼓舞與力量;「長空」讓中國人的豪氣再沖向天。

中國人造衛星上天之際,詩人感奮,人民振奮。詩人的”巡天”夢想終於變成現實,從此中國正式加入了”太空俱樂部”,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大幕。中國「兩彈一星」的相繼研製成功,奠定了中國的大國地位,激揚了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警」:「神舟」飛船與載人航太

中國人很早就有飛天的夢想。1992年黨中央批准了載人航太工程,2003年神舟5號把楊利偉送上了天,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

其實,中國載人航太事業最初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68年1月8日,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總體方案設想論證會上,中國第一艘飛船被命名為「曙光一號」,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批准了這個計畫。由於各種原因,這一計畫後來中斷了。「曙光」一詞應該來自毛澤東《七絕•為女民兵題照》詩:「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在那特定的年代,讚頌颯爽英姿的女民兵,描寫曙光初照的演兵場,分明在昭示著全世界:面對著惡劣的國際環境,中國已做好軍事上的準備,外敵膽敢來侵犯,必將葬身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桿衛主權意志躍然紙上,強烈威懾意味不言而喻。正是曙光號飛船最初的奠基,給中國的航太事業帶來了初照「曙光」,才有了後來載人航太事業的光芒萬丈,輝耀中華大地,映襯宇宙蒼穹。

隨著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騰飛上天,「神舟」這一承載著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的光輝名字,從此傳遍神州大地。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五號楊利偉上天,再到神舟十一號太空飛船與天宮二號進行交會對接,15年的時間,中國神舟11次遨遊太空,中國人六巡天彎,11名太空人的身影留在了浩瀚宇宙。

當神舟5號上天之際,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是毛澤東1965年5月所作《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一詞:「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豪邁氣魄,表達中國人的雄心壯志,讚美中華兒女的凌雲壯志:可以飛往昔日高不可攀的天上去延攬「月亮」,可以探入深不可測的大洋去捉拿「魚鱉」,然後談笑風生、高唱勝利凱歌而還。這首詞,酣暢淋漓地展示了無所畏懼的英雄主義精神、戰勝一切的強烈自信,也抒發了詩人開發太空、征服宇宙的宏大氣魄。2013年6月11日,習近平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空人公寓問天閣,為即將出征的神舟十號太空人壯行時,稱讚中國航太人的壯舉:「我國的載人航太,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航太夢,展現了中國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

用「神舟」為我國飛船命名,自然讓人聯想到神州。作為古代中國的名稱,「神州」一詞,那個年代的人們大都是通過毛澤東詩詞來瞭解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詩句流傳甚廣,「神舟」從「神州」得到靈感,再自然貼切不過了。

載人飛船命名為神舟,而貨運飛船則稱為「天舟」。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2017年4月20日,在文昌航太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遙二火箭發射成功,為天宮二號輸送補給物資,是我國到目前為止送入太空最重的載荷,重量達到13噸。天舟一號於4月27日成功完成與天宮二號的首次推進劑在軌補加試驗,這標誌天舟一號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除了航天器用「神舟」「天舟」來命名外,還有一款運載工具和航天器兩位元一體的產品也用「舟」來命名,被稱作「快舟」。快舟系列運載火箭是中國首個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軌能力的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創造了中國航太發射的最快紀錄,使中國航太發射運載工具由液體運載火箭拓展到固體運載火箭,初步形成了中國亟需的空間快速回應能力,其中蘊含的戰略意義不可小覷。

神舟、天舟、快舟中的「舟」字,也可以從毛澤東詩句中找到根據。作於1925年的《沁園春,長沙》有:「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名句,這「飛舟」一詞,可能給了航太人無盡遐想,也給了航太人一種精神衝動,這才有了膾炙人口的神舟、天舟、快舟等神來之筆。

這正是:億萬神州誇神舟,威武神舟佑神州。頂天立地航太人,笑看濁浪遏飛舟。

「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嫦娥」衛星與探月工程

2018年5月,為探月服務的中繼衛星「鵲橋」上發射升空,標誌著探月工程新階段的開始。2004年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工程領導小組將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接下來又有了嫦娥二號和嫦娥三號及後續的任務。

毛澤東《蝶戀花•答李淑一》中「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的著名詩句,把嫦娥形象深深地印在了中國人的腦海裏。在詞中,詩人懷念和頌揚的烈士忠魂,帶著對人間的熱戀,懷揣夢想,飛升至最聖潔的瓊樓玉宇。他們的精神感動天仙,受到熱情款待,吳剛捧酒,嫦娥舞袖,詩人的情感傾向得以盡情而形象地展示。航太人由此汲取靈感,也就成為順理成章之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資料。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二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順利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嫦娥二號完成了一系列工程與科學目標,獲得了解析度優於10米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月球物質成分分佈圖等資料。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將嫦娥三號探測器送入軌道。

嫦娥三號和玉兔號的成功,受到了習近平高度關注和高度評價。2014年1月6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強調:「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太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里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征程中刷新了中國高度。我們把『玉兔號』的足跡刻在了月球上,也把中華民族非凡的創造力刻在了人類文明發展的光輝史冊上。」玉兔號是中國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足跡,意義深遠。

探月工程展現了中國航太人永不停息的進取精神和遠大抱負。今天月球上有了「嫦娥」的身影,明天就會印上中國航太人的身影;今天在月球刻上了「玉兔號」的足跡,明天就會刻上中國航太人的足跡。

「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火箭軍的誕生

毛澤東是人民解放軍的三軍統帥,在他公開發表的詩詞中,有許多描述戰爭、謳歌軍隊、讚頌將士的佳作。在毛澤東自己的詩詞裏,兩處有對「天兵」的描述。《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出現「天兵」一詞:「六月天兵征腐惡,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再現「天兵」:「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天兵」者,神話故事及民間傳說中天上擒妖捉怪的天兵天將也。詩人大手筆寫戰場景象驅山斷水,狀激烈戰鬥景情並茂,描天兵士氣潑墨酣暢,褒輝煌戰果鼓舞人心。

在2015年的最後一天,原第二炮兵被正式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習近平稱「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由此可見,火箭軍之于中國的意義之大。

火箭兵的形象代稱「長纓」一詞來自毛澤東詩詞無疑。除上述《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中一提「長纓」外,《清平樂•六盤山》又提「長纓」:「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對敵鬥爭時期和長征即將勝利時刻吟誦的長纓名句,鼓舞了為國家安全鑄箭的航太人,也激勵了挽弓射天狼的火箭兵。1970年中程和中遠端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洲際彈道導彈試驗成功,1980年5月18日洲際彈道導彈向太平洋全程飛行試驗圓滿成功,從此,中國具備了戰略威懾能力。

「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航太人和火箭兵正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著這道世紀課題。

今天,詩人心目的「天兵」在人民解放軍「征腐惡」的行列中,用「沖霄漢」的豪氣與膽氣,來保衛著祖國的「天疆」!

「長纓」是火箭軍的美名,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強大威懾力的象徵。

「長纓」是航太人的寵兒,也是中國航太人為國鑄劍的驕傲。

(宋澤濱、劉濟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