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 兩岸記者看臺胞在大陸的奮鬥與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曾這樣勉勵著眾人,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改革開放40年來臺胞在大陸的奮鬥與幸福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席話。

27年前,台商葉惠德帶著胼手胝足賺下的330萬美元來到上海,開啟了他在大陸的事業,如今的他已連續多年擔任全國台企聯常務副會長兼發言人,全家三代在滬定居。3年前,博士畢業不久的臺灣青年鄭博宇隻身來到北京,最苦的時候甚至跟朋友說,就算在天橋上賣貼膜都想留下來;如今的他已是北京創業公社港澳臺及國際事業部總監,創立了幫助臺灣青年在大陸創業的臺灣驛站,後者並獲得「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稱號。

大道至簡,實幹為先,葉惠德和鄭博宇只是無數在大陸拼搏奮鬥的臺灣同胞的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數以百萬計的臺灣同胞滿懷豪情壯志,漂洋過海來到大陸。他們或開拓事業的疆土,或勇攀科技的高峰,或緊追創新的潮流,或遨遊于學術的海洋,或沉浸于文藝的殿堂。他們在不懈地奮鬥,也在安享著幸福,同時,大陸各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各項惠台政策也為他們在大陸的發展提供了廣袤的空間,搭建了寬闊的舞臺,促使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將大陸視為創業的熱土、求學的勝地、安居的樂園和心靈的寄託。10月17日至11月2日,參加「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聯合報導活動的兩岸記者先後赴京、津、滬、蘇、浙、粵等6個省市,探尋改革開放40年來臺灣同胞在大陸的奮鬥與幸福。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上世紀八十年代,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一批富有遠見的臺灣同胞敏銳把握機遇,開始在大陸一些沿海城市投資設廠成為日後百萬台商大軍的先行者;同時,他們也親歷了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經濟社會面貌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在新時代,更多台商選擇西進興業,不但在大陸闖出一片天地,而且還融入當地、安家定居。「去」臺灣、「回」大陸,正逐漸成為廣大台商的生活常態。

15年前,台商章啟正來到北京經商,建立君太百貨。如今,他把夫人、兒子和兒媳也帶來大陸,兩代人都住在北京。章夫人對兩岸記者說:「人在這裏,家就會安在這裏,我們早已把北京當成自己的家。」

「1992年,父親在此設立服裝廠2009年,服裝廠遷到江西,我將舊有廠房改成用於出租的辦公樓;2015年,受臺灣華山文創園的啟發,我將舊有廠房改造為麥可將文創園區」,上海麥可將文創園區總經理連泰瑞表示,「換言之,麥可將經歷了第二產業、二點五產業和第三產業的三個階段,恰恰也是40年來大陸經濟成長走過的階段」。他補充說,「我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和參與者」。

友達光電(昆山)有限公司由臺灣友達光電集團與昆山開發區共同投資設立,擁有大陸第一條、全球最高世代低溫多晶矽(LTPS)面板生產線;僅手機螢幕一項,與大陸90%的手機生產商都有業務往來。「友達光電已陸續把研發團隊搬到大陸」,該公司總經理朱永銓說,「與其說要與大陸競爭,不如說想找到和大陸企業合作的機會」。他向兩岸記者介紹道,公司有250位臺灣員工,其中100位是攜眷工作的,「我也把太太、孩子都接了過來」。

「臺灣少數民族有豐年祭,需要大家協力合作、一起完成,同樣,兩岸同胞也應攜手擴大市場份額,共同發揚中華文化」,兩岸婚姻家庭代表、昆山台商蔡永祥說,「現在的昆山有『小臺北』之稱,對我們而言,就是故鄉」。

面對兩岸記者的鏡頭,葉惠德認為,「27年裏,上海的進步令人刮目相看」,他還動情地說,「如果有來生,我會投資更多」;深圳台協會長陳忠和則鼓勵廣大來大陸發展的台商,「要真正接地氣、真正瞭解大陸的政策,在此生根,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最積極的貢獻」。

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近年來,不少臺灣有志青年順應時代潮流,跨過海峽來大陸發展;無論創業、就業和求學,他們都立足大陸,放眼世界,帶著「不擇地而息」的精神奮力拼搏,尋找並實現著自己的夢想。

近期,鄭博宇公開發起「新時代臺灣青年六原則」倡議,即「靠自己、接地氣、不投機、共發展、促融合、贏未來」,受到兩岸媒體的廣泛關注。他對兩岸記者侃侃而談,並介紹了創業公社的臺灣專區一一臺灣驛站。他說,來自臺灣的創業團隊在此可享受3個月的免費服務,包括工商服務、政策諮詢等,期望可全方位幫助臺灣青年融入大陸,邁向成功。

「臺灣同胞來大陸創業,最重要的是瞭解大陸市場,認識更多青年和消費者,真正懂得當地需求」,在滬台青代表陳雙卯同兩岸記者分享了自身經驗,鼓勵臺灣青年融入大陸。

「90後」女生黃景婦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後,經過10個月的實習,順利成為美團點評境外度假業務部的一名正式員工。她說,自己之所以選擇互聯網企業工作,一方面是自己專業與此相近,更重要的是大陸互聯網產業方興未艾、發展前景極為遠大。「公司對我和大陸員工一視同仁,沒有差別」,當記者問到是否會覺得和大陸員工存在隔閡時,黃景婷很自然地如此回答。

韓宜倫於1996年出生於新北,2017年參加臺灣大學生實習實踐活動時來到昆山,並在昆山科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實習;如今,他已被正式錄用。他說,「昆山就業機會很多,選擇面較廣,而且昆台經貿交流、產業合作非常頻繁,希望更多臺灣大學生來昆山闖出自己一片天」。

此外,還有部分臺灣青年秉持「為往聖繼絕學」的理念來到大陸。昆山當代昆劇院台籍演員、出生于1992年的呂家男表示,「昆曲是百戲之祖,但臺灣教授、學習昆曲的老師和學生都很少,我想通過自身努力將昆曲傳承下去」。呂家男對兩岸記者介紹道,2017年2月,她一個人來到昆山學習昆曲,多次扮演《牡丹亭》中的春香。她略帶靦腆地說,「想以後留在昆山,成為昆山人』。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改革開放40年來,大陸的發展進步和未來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臺灣專業人士,他們紛紛搭乘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將事業的重心從臺灣轉移到大陸,並很快找到了自己發光發熱的舞臺。

「大陸幅員廣闊,發展速度可謂『超光速』,人才培養已達到國際水準」,畢業於國外名校的光寶科技工業自動化部總經理、在滬臺胞鄭智峰表示,「我在上海成立了研發中心,要在大陸紮根」。在穗臺胞、科大訊飛華南公司智慧客服首席專家李俊緯.,說,「希望能為兩岸科技帶來更多互動,促進更多應用的開發,從而普惠兩岸民眾」。

不僅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很多』臺灣專業人士還活躍在文教和醫衛機構,他們辛勤地勞作、默默地奉獻,一步步實現著自身的抱負。復旦大學教授盧麗安對記者說,「我很幸運,生逢一個這麼好的時代」。她說,「我希望透過做好自己的工作,為社會、為故鄉、為祖國大陸作出貢獻」。

8年前來到寧波的台籍教師林岳龍是寧波諾丁漢大學助理教授。「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老師、學生向我瞭解赴大陸就業、求學的情況」,林岳龍說,「寧波是一個充滿和善、富有活力的城市,我會推薦臺灣的朋友來這邊發展」。他補充說,「我將長期在寧波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林岳龍曾獲得該校理工學院最佳教學獎,他還向兩岸記者興奮地展示了小金人獎盃。

「醫院成立之初,一些臺胞在此看病後,回台再去醫院復查,甚至一些人寧願忍著病痛回台就醫」,東莞台心醫院執行院長、台籍專家謝瀛華表示,「後來,我們救了不少急重症臺胞,並且醫治成功兩個在臺灣也沒有治好的病例,現在很多臺胞願意到台心醫院看病了」。他說:「在台心醫院與臺灣的醫院之間,可互相傳送病患影像資料,便於臺胞在兩岸就醫」。據瞭解,台心醫院的服務範圍還包括附近的3萬餘戶居民和廣大東莞市民,台籍病患約占病患總數的20%。

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便利了兩岸人員往來尤其是臺灣同胞往返大陸。今年2月底,大陸發佈「31條措施」,著力為台資企業、臺灣同胞提供與大陸企業、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之後,各地各部門結合自身實際,緊鑼密鼓地加緊推動落實。「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眾多惠台政策措施將進一步堅定著廣大臺胞在大陸奮力打拼、追夢圓夢的決心和信心。

22年前便來到大陸發展的諱創軟體總經理劉建民感慨地表示,初來大陸時,個人生活、公司經營面臨很多不便和困難,但近年來,大陸惠台政策使公司和他本人均享受到與大陸企業、大陸居民的同等待遇,為公司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廣州市台協副會長、青年會會長江慶洋表示,廣州非常支援臺灣青年來穗發展,甚至還專門引進一些臺灣的創業團隊。他認為,在廣州創業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企業的發展市場足夠大,廣州各級政府均有相關產業優惠政策」。

盧麗安認為,「『上海惠台55條』不但為臺灣同胞帶來了生活便利,更重要的是極大地增加了臺灣人才在此施展磨手的空間,我們很高興這些好的政策能持續推進,得到更好的落實」。

「東莞市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近期大陸發佈的多項惠台政策對我們也很有利,畢竟越來越多的臺胞來大陸發展,必然會尋求相關的醫療服務;同時,這為我們從事健康產業、尋求相關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謝瀛華對台心醫院的發展前景非常樂觀。

在深臺胞、華欣財商教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創始人黃曲欣表示,「深圳前海合作區給予我很多支持與便利,從未想到在大陸創業會如此方便簡捷」。她躊躇滿志地說,「這是我在大陸發展的一個好的起飛點」。

據悉,「首屆海峽兩岸網路新媒體大陸行」是首次以兩岸網路新媒體為主體舉辦的重要新聞交流活動,由國務院台辦新聞局主辦,海峽之聲廣播電臺、一點資訊共同承辦,歷時17天。兩岸70餘家網路媒體、1之8名記者組成聯合報導團,訪臺胞、進企業、赴軍營、觀港口,從經濟、科技、文化、民生、生態等多角度立體報導大陸改革開放40年來各方面的成就,展示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豐碩成果和美好前景。國務院台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表示:「在兩岸新聞交流歷史上,它的跨度之大、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採訪內容之深入細緻都是前所未有的。相信兩岸同胞的故事一定會越講越好!」

(郝沛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