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大灣區建設成為「兩會」委員關注議題 劉紹滿

備受全球關注的全國「兩會」已勝利召開,對於澳門特區未來的發展來講,社會各界尤其關注剛出臺不久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無疑則成為這次粵港澳地區全國人大及政協委員的重視議題。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兩會」 發表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特別指出,人民政協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調研議政,就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建議。至於如何能夠配合國家策略,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透過大灣區發展與建設,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至關重要,無疑應該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推動「規劃綱要」的貫徹和落實。

在今年兩會期間,委員們則以大灣區建設為主題開展小組討論,以各種形式建言獻策,凝聚共識,積極致力推動「規劃綱要」的貫徹和落實。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本對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發展定位、目標方向給予了科學清晰界定,對澳門特區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內容、形式、路徑做了全面規劃,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實現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增進廣大澳門同胞福祉,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動「一國兩制」事業行穩致遠,都具有重要意義。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發表全國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中還提到,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繼續實施港澳青年來內地學習交流計畫,就促進內地與港澳青少年交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提出建議。澳區全國政協委員黃顯輝認為,汪洋的報告內容務實,特別是涉及港澳地區方面,提到要貫徹落實好「一國兩制」,特別是最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後,鼓勵港澳政協委員多做工作,多推動青少年瞭解國家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並透過大灣區發展,多做宣傳。同時,澳區全國政協委員何潤生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國家給予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第三定位,如何傳播中華優勢文化,說好中國當代的故事,也說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澳門故事,發人深思。在青年工作方面,更應大力推進澳門青年、專業人士參與兩地的交流,加強港澳年輕人對中華及歷史文化的培育,讓他們進一步加深對中華傳統、本土歷史文化的認識,從而更好擺正個人在國家發展歷史的位置,繼承優秀的中華文化、時代精神,建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心。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張裕認為,大灣區規劃綱要將澳門將定位成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認為該規劃令澳門未來發展有更多的空間。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澳門的擔當與挑戰也是機遇與責任。正如政府政策研究和區域發展局長米健日前所指的, 《規劃綱要》將澳門列為大灣區發展建設四個中心城市之一,使其具有「核心引擎」地位。以澳門這樣小的體量,擔當這樣大的一個角色,無疑是國家對澳門的高度信任和期待;國家「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對澳門已經明確了「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定位,這次《規劃綱要》對澳門作為這一平臺的作用進一步予以明確。其三是《規劃綱要》還賦予澳門一個十分光榮的時代使命,即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顯然是對澳門特殊的歷史地位、特有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且成功的多元文化共存的高度肯定;其四是規劃綱要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推動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的科技創新走廊的建設,而澳門也成為這一走廊中的支撐點。正如米局長所言的,可見,《規劃綱要》公佈與實施,給澳門自身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抓住這個機遇,通過積極參與大灣區發展建設,獲得自身的跨越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社會多元,從而為澳門社會長久的繁榮穩定、澳門子孫後代的民生福祉創造條件和打下牢固基礎,這是澳門特區政府必須承擔的社會和歷史責任。

另一方面,大灣區規劃綱要始終給予澳門巨大的發展機遇及良好的政策。在《規劃綱要》編制過程中,中央始終堅持「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各自優勢,注重合作共贏,為港澳發展注入新的動能,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有力支撐。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羅文日前則指出,《規劃綱要》的編制主要作了四個方面的考慮。一是從國家發展大局出發,明確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粵港澳大灣區在全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始終堅持全球視野和全域站位,研究提出五大戰略定位,進一步發揮大灣區在國家改革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戰略需要。二是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促進港澳長期繁榮穩定。《規劃綱要》編制突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著眼於推動粵港澳協同發展,拓展港澳發展空間,豐富「一國兩制」新實踐。三是發揮粵港澳比較優勢,增強區域的國際競爭力。《規劃綱要》強調善用「兩制」之利,讓體制的活力、市場的動力更加迸發出來,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競爭力。四是深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規劃綱要》突出創新的關鍵性作用,著眼破解制約合作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力爭在一些重大改革上先行先試,運用市場化法治化辦法解決大灣區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對於如何參與大灣區的建設,或許正所謂「一分規劃,九分落實」,推進大灣區建設關鍵在於結合方向和難點務實推進政策改革和項目落地。其實,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也指出,通過充分認識和利用「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澳門獨特優勢和大灣區合作先行先試優勢,為實現大灣區建設的各項既定目標繼續努力,以實實在在的大灣區建設成果為廣大澳門同胞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和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全國政協常委馬有禮日前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勢必再次掀起中國新一輪改革發展大潮,作為澳門商界將積極配合國家的大政方針,尋找新的發展商機,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澳門在大灣區的定位除了「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現在再加上「一個基地」,即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他認為這個基地給予澳門工商界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年輕人,可把文化創意互聯網+變成一條創業夢想之路。馬有禮還提出三點建議,一是根據未來的橫琴新口岸建設,規劃一套新的、科學的,更適應「一國兩制」和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海關監管模式。按國家要求,蓮花口岸將整體搬遷到正在加緊建設的橫琴新口岸,並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的通關模式。他相信橫琴新口岸建成後,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資訊流等會通過該口岸輻射內地,內地反之亦然。故需要未雨綢繆,研究一套切實可行的通關新模式。二是建議在橫琴邊檢、海關共同設置專用通關通道,引導人員分流檢驗。現在通關人流主要有澳門人士、在琴澳工作生活的內地、外籍人士及普通旅客。建議在旅檢通道中,針對上述首三類人士設置專用通關通道,過境時將他們從旅客中分流出來,節省通關時間。 三是在橫琴口岸客車通道增設旅客查驗通道,方便乘車旅客隨車通關。隨著單牌車、珠澳兩地牌車在橫琴數量逐漸增多,越來越多人士驅車往返琴澳兩地。建議採納拱北海關的做法,在客車通道旁設置人員檢驗通道,加快人車通關時間。

也值得一提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提出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具國際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擴大對外開放,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全面改革開放新格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現代產業體系、宜居宜業宜遊生活圈環環相扣。同時,「規劃綱要」還提出共建人文灣區,賦予大灣區人文內涵和文化使命,目的是在充分尊重粵港澳社會制度差異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寬和深化粵港澳在人文領域的交流合作,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梁華表示,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發揮包括澳門在內的四大中心城市的核心引擎作用,確定澳門建設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既肯定了澳門近十年來推進「一個中心」和「一個平臺」建設的努力,更凸顯澳門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特質和功能,顯示澳門在大灣區九加二城市群中的核心競爭力。 「一個基地」是對澳門在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格局中一個新的定位,賦予了澳門在中國與世界交往中的重要任務,本澳居民應認真研究和落實。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劉雅煌則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9+2」城市群構建了一個菱形格局,向南跨越「一帶一路」,東、西兩側分別延伸至福建和廣西,北面則輻射至廣闊的內地市場。大灣區具有聚焦科技產業集群、重點項目、文化融合升級、制度創新、中小企聯動和國際合作六大關鍵點。為免灣區城市群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應注重三點,包括研發更多公共產品,形成共用聯動機制,激發內生動力;確定城市群中各自的發展定位,把握產業落差中所帶來的錯位發展機遇,解決「9+2城市群」發展中的不平衡,帶動更多城市共同發展;形成一個智慧化互為協力廠商、互為前店後廠的發展模式。 劉雅煌建議,在通關政策上,應取消灣區居民相隔滿兩個月才能簽註的限制。以灣區為試點,靈活處理簽註時間,放寬為「連續三次」或「連續六次」,期間不受間隔時間限制,適當考慮增加簽註次數,便利灣區人員交流等。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在「兩會」之前出臺,相信是配合「兩會」的召開,讓委員們在新議題上共建策略,意義重大。大灣區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對於打造好粵港澳大灣區,中央的期望就是建設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澳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澳門同胞應全力參與到大灣區建設中。正如在「兩會」期間的委員們所言的,作為偉祖國大家庭的一分子,廣大澳門同胞應抓緊機遇,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新大的契機和平臺,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國家發展的同時,爭取實現自身更好發展,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