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書強調: 宗教極端主義不是伊斯蘭教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中國國務院新聞辦18日發表的《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指出,宗教極端主義打著伊斯蘭教旗號,但完全違背宗教教義,並不是伊斯蘭教。

白皮書中提出,分裂主義是新疆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產生的溫床。長期以來,恐怖勢力與極端勢力大肆歪曲、編造、篡改新疆歷史,誇大民族間的文化差異,煽動民族隔閡和仇恨,鼓吹宗教極端,為實施分裂活動大造聲勢。

回溯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在新疆的由來,白皮書將其分為四個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境內外分裂分子與宗教極端分子,利用老殖民主義者炮製的所謂“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理論,鼓噪建立“東突厥斯坦”;20世紀初至40年代末,“東突”勢力大肆傳播“泛突厥主義”“泛伊斯蘭主義”,組織策劃一系列分裂活動;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國際反華勢力的支持下,“東突”勢力不擇手段地組織策劃實施各種分裂破壞活動;20世紀90年代以來,特別是美國“9•11”事件後,境內外“東突”勢力加強勾連,揚言通過發動“聖戰”建立“東突厥斯坦”國家。

白皮書中列舉了宗教極端主義在新疆否定現代文明、粗暴侵犯公民人權的種種行徑。其中包含,把極端思想與宗教捆綁在一起,與廣大信教群眾捆綁在一起,與社會生活捆綁在一起,煽動群眾“除了真主以外不能服從任何人”,教唆信教群眾抵制政府管理;鼓吹把一切不遵循極端做法的人都視為異教徒、宗教叛徒、民族敗類,煽動辱罵、排斥、孤立不信教群眾、黨員幹部和愛國宗教人士;否定和排斥一切世俗文化,宣揚不能看電視、聽廣播、讀報刊,強迫葬禮不哭、婚禮不笑,禁止人們唱歌跳舞,強制婦女穿戴蒙面罩袍;泛化“清真”概念,不僅在食品上,而且在藥品、化妝品、服裝等物品上都打上清真標籤;無視新疆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多姿多彩、輝煌燦爛的傳統文化,企圖割裂中華文化與新疆各民族文化的聯系。

白皮書:新疆依法設立教培中心 把預防性反恐放在第一位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在北京發表的《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指出,新疆通過著力改善民生、加強法制宣傳教育、依法設立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以下簡稱“教培中心”)進行幫扶教育等多種方式,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權免遭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侵害。

在“堅持把預防性反恐放在第一位”部分,白皮書指出,中國在借鑒吸收國際社會反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響應聯合國大會關於《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60/288)的決議,致力於“消除恐怖主義蔓延條件,預防和打擊恐怖主義”。新疆立足本地區實際,深入開展反恐怖主義、去極端化鬥爭,堅持“一手抓打擊、一手抓預防”。

白皮書指出,依法設立教培中心,教育挽救有輕微犯罪行為或違法行為人員,消除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影響。教培中心通過與學員簽訂培養協議,明確約定培養目標、培養方式、結業標準、考核方式,在學員考核達標後頒發結業證書。

白皮書介紹,教培中心設置了以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律知識、職業技能和去極端化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課程,配備了骨幹教師、資深職業技師,統一制定教學方案、編印教學材料、建設講課系統,分類施教、因人施教,實現授課學習的標準化和規範化。通過培訓,學員們初步掌握了就業技能,部分學員已結業並實現就業。

白皮書指出,教培中心實行寄宿制管理,配備輔導員、醫生和後勤服務管理人員等,保障學員正常學習生活。教培中心充分尊重和保護不同民族學員的風俗習慣,關心學員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諮詢服務,幫助解決實際困難。

白皮書還介紹了新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普及法律知識、增強法治意識等方面工作。

白皮書指出,由於有效採取了預防性反恐措施,近年來新疆社會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公民法律意識明顯增強,追求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和文明生活方式成為社會風尚,宗教極端思想傳播受到自覺抵制,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更為緊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昇。

白皮書:維吾爾族先民主體是曾反抗突厥的回紇人

中新社北京3月18日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發表的《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鬥爭與人權保障》白皮書指出,維吾爾族是經過長期遷徙、民族融合形成的,不是突厥人後裔。

白皮書提到,新疆地區歷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每個歷史時期都有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進出新疆地區,都是新疆的共同開拓者。

其中,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是隋唐時期活動在蒙古高原的回紇人。當時,為了反抗突厥的壓迫和奴役,回紇聯合鐵勒諸部中的僕固、同羅等部組成了回紇部落聯盟。744年,統一了回紇各部的首領骨力裴羅受唐朝冊封。788年,回紇統治者上書唐朝,自請改為“回鶻”。840年,回鶻汗國被攻破,回鶻人除一部分遷入內地同漢人融合外,其餘分為三支;其中一支遷往帕米爾以西,分佈在中亞至今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並相繼融合了吐魯番盆地的漢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龜茲人、於闐人、疏勒人等,構成近代維吾爾族的主體。

白皮書指出,1934年,新疆省發佈政府令,決定統一使用“維吾爾”作為漢文規範稱謂,意為維護你我團結,首次準確表達了“Uyghur”名稱的本意。

新疆曾流行原始宗教,陸續傳入襖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白皮書就此指出,新疆地區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的地區。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係的主流。“伊斯蘭教既不是維吾爾族等民族天生信仰的宗教,也不是其唯一信仰的宗教。直到今天,仍有不少群眾不信仰宗教或信仰其他宗教。”

回顧歷史,白皮書強調,早在先秦時期,新疆就同中原地區保持著密切聯繫。隨著秦、漢兩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建立,多民族大一統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脈,新疆地區始終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格局下發展。西元前60年,西漢在新疆地區設立西域都護府,標誌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儘管新疆地區歷史上曾出現過一些王朝、汗國,但它們都是中國疆域內的地方政權形式,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從來不是獨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