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人事調整凸顯中央治理新思維

2018年歲末,中國國務院發佈人事任免公告,任命原中央紀委委員鄧中華為國務院港澳琪務辦公室副主任。馮巍被免去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副主任職務。

此前的2018年12月28日,原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正部長級)兼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傅自應轉任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接班因患抑鬱症於10月墜樓身亡的鄭曉松。

近期,涉港澳人項調整頻密。2019年伊始,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門部隊又發佈消息稱:根據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發的命令,南部戰區聯合參謀部作戰局局長徐良才任駐澳門部隊司令員。

有觀察人士表示,自十九大前後就動作不斷的涉港澳人事調整,體現了新形勢下中共處理港澳事務的新策略。

多為法學及商務背景

出生於1961年的鄧中華是湖南長沙人,他擁有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中共十九大前,鄧中華長期在中國外交部從事與港澳事港相關工作。自1986年起,他先後在外交部港澳祺務辦公室、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處工作,其後進入中紀委系統短暫過渡,此番重回港澳事務領域任職。

自鄭曉松墜樓後,澳門中聯辦主任的職位已空缺兩月有餘。去年10月21日,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官網稱,鄭曉松因患抑鬱症,於當地時間10月20日晚在澳門住所墜樓身亡。

10月28日,澳門中聯辦治喪工作小組發佈訃告,指鄭曉松在內地火化後,將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訃告給予鄭曉松十分正而的評價,稱「他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忠於職守、勇於擔當,堅持原則、清正廉潔,在不同的崗位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訃告提到,擔任澳門中聯辦主任後,鄭曉松「認真執行‘一國兩制’方針和澳門基本法,身患疾病依然忘我工作,為‘一國兩制’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生前59歲的鄭曉松自1993年起他在中國外交系統任職,7年後轉戰財政部,並於2013年任財政部部長助理,2013年出任福建副省長,2016年任省委秘書長。2016年年中,鄭曉松調任中聯辦副部長。2017年9月,鄭曉松出任澳門中聯辦主任。他還是中共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九大代表。

中共十九大前夕對於港澳系統的大換班,曾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備受爭議的前香港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奉調回京,接替王光亞出任中國國務院港澳軍務辦公室主任。而張曉明離港後空出的香港中聯辦主任一職,由澳門前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接任,鄭曉松則入主澳門中聯辦主任一職。

此次補缺的傅自應,之前在中央部委工作多年。公開資料顯示,傅自應是財經科班出身,畢業後就進人經貿系統工作,先後在原外經貿部和商務部的財務司、經濟調節司、規劃財務司等多個部門任職,2003年起任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2008年升任中國商務部副部長。

2011年至2015年,傅自應離開任職多年的經貿系統,下派地方擔任江蘇省副省長長達三年之久。2015年3月,傅自應轉任中紀委駐中央宣傳部紀檢組組長。2017年2月,傅自應重回商務部.擔任中國商務部黨組副書記,此後又先後擔任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等職務。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政府任命的港澳事務官員,大多都擁有法學、商務經貿背景與履歷,這可能與香港澳門在中國的特殊地位,以及在中國與海外的商務往來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有關。港澳回歸前後,都經歷了明確與中央政府關係的基本法起草、實施階段。而直到今天,香港、澳門在內地與海外的商務往來中仍扮演道要橋樑角色。

與鄧中華相似,張曉明、王志民也都是具有法學背貴的中共官員。

去年4月中句,陸續有消息證實中共政治局常委、中國國務院負責常務工作的副總理韓正,將主管港澳事務,並出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但官方並沒有釋出相關資訊。

直至去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結束,中國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張曉明才首次對外披露,韓正已出任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張曉明還稱,「韓正副總理對港澳情況和中央關於港澳的方針政策非常熟悉……韓正副總理主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工作……有利於務實回應港澳讓會對粵港澳大灣以建設的種種關切,為港澳發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中共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成立於2003年,首任協調小組組長為時任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其後由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接棒,再後是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接任。

作為目前中共在港澳事務上的最高領導機構,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的領導成員名單很少對外公佈,外界只能通過相關活動予以觀察。

根據此前幾屆的情況,只能確定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是由政治局常委擔任,但具體職位並不一定固定。此次韓正以國務院副總理身份負責港澳事務,表明中央政府在治港思路上發生根本性轉變。

例如,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後,時任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出任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外界分析此任命的原因,一是張德江長期執政廣東,熟悉粵港事務,二是當時香港問題討論核心仍然是香港政改,負責立法的中國全國人大作用凸顯。

此次對於韓正的任命,顯然也考慮了領導人自身優勢以及香港目前的情勢。

首先,從韓正的分管領域來看,他彼時已主責「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工作,而這兩項重要國策,也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而從其以往的執政經驗看,韓正過去長期在上海工作,這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也是經濟發展的龍頭城市。

這或許表明,未來5年,經濟發展將是中央治港思路的主軸。

再者,在中央政府處理央地關係時,因其歷史和制度的特殊性,歷來是將香港與其他省級行政區域「區別對待」的態度。但是在大陸民間,一直有聲音認為,在部分時候,中央政府對港不應該有太多的「區別對待」。韓正作為中國國務院副總理,負責中國經濟發展的全面統籌。如此人事調配或許表明,在中央政府的意識中,香港在中國政經版圖中的「特殊性」,正在發生變化。

「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從韓正主掌港澳事務以來,期間儘管風風雨雨,但總體上香江較為平靜,外界對韓正的治港工作亦少為討論。直到早前習近平南下出席港珠澳大橋通車儀式,韓正等人隨行。在通車儀式上,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入場時與習並肩而行,輿論隨之熱議。

因為不論是從慣例看,還是從一般性的政治規矩看,林鄭月娥與習近平在如此隆重的場合並肩前行,似乎都是一件不同尋常的琪情。

就前者而言,中共的官場禮儀向來極嚴謹,舉凡有官員出席的正式場合,若無意外或特別安排,出場順序一般以級別排定。中央層級更是如此,觀察以往若干活動,均為級別最高的領導人走在最前,其他髙官依級別和排名緊隨其後。浸淫政壇日久,林鄭月娥即便不曾在內地從政,想必也是熟悉的。

就後者而言,當天出席活動的主禮嘉賓還有韓正、丁薛祥、劉鶴、李希.何立峰等高官。從政治級別講,林鄭月娥照理應當行在韓正之後,或至多和韓正並行。而看現場圖,林鄭月娥與習近平並肩前行,崔世安則在她身後與走在習近平之後的韓正並行,丁薛祥和劉鶴再位於崔世安.韓正二人之後。

事後,林鄭月娥在接受採訪時亦公佈了答案。據她說,當時在場的韓正和劉鶴都「很客氣」,特意叫她「坐近些、行前些」,因而才有並肩前行一事。

香港回歸已20餘年,隨著人口結構代際轉換,香港年輕一代或進入大學或步入社會,並日漸在政治上活躍起來。並且,年輕一代在基本法實施、香港社會需要解決的優先事項等方而的政治訴求,與上一代大為不同。這一變化又被少數政治人物利用,疊加中國內地迅速崛起後香港的昔日優勢不再,這一複雜態勢使得香港離心傾向大有抬頭之勢。

這當中,以林鄭月娥當選香港特首為界,中央高層處理香港事務策略亦發生微妙轉變。外界分析認為,中央政府與林鄭月娥就今天香港社會的優先事項似有共識,那就是香港社會需要團結一致,在經濟民生領域奮起直追、有所作為,否則香港自由港以及國際金融中心地位都將受到撼動。而事實上,香港年輕一代在政治訴求上的不斷躁動,本身就與就業、民生(比如香港的髙房價)等困擾香港的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不過,儘管在穩定和提升香港的自由港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方而,在提升香港社會經濟民生方面,中央政府願意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和合作,開始用更為柔性的姿態來處理問題,但這並不表明在「港獨」等觸及「政治底線」的問題上,中央政府會有所讓步。例如此前香港立法會裁定劉小麗參選立法會提名無效等,表明北京依然保持強硬。

有分析認為,這就是目前中共處理香港事務策略手法微妙轉變,也即「硬的更硬,軟的更軟,軟硬兼施」。

本港評論指,中央政府稍稍改變以往過於用泛政治視角處理香港問題的傾向,聚焦於經濟發展的主張,已經得到港人的認同。港珠澳大橋通車後,未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新的治港策略或將看到巨大收益。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