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這是一個屬於那個時代的奇跡

許多人的北京記憶都是從北京火車站開始的,那巍峨的候車大廳,嘹亮的鐘聲,還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告訴初來乍到到的人們,北京到了!北京,就像這座宏偉的火車站一樣,既高端大氣上檔次,又擁擠忙碌無閒暇。人們從北京站匆匆而來,又匆匆而去,這裏是無數懷揣夢想的北漂們的第一步,也送走了無數遊子去遠方。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北京站的前塵往事。

新中國成立以後,隨著首都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北京火車站的運輸生產任務越來越繁重,建設一個新的北京站顯得越來越急迫。這個願望終於在建國十周年之際實現了。

新的北京站從設計到施工在鐵路建築史上應該算是一個奇跡。1958年10月下旬,根據北京市政建設規劃開始了新站的設計安排,站場設計由鐵道部第三設計院負責,站舍大樓由建工部第一建築設計院和南京工程學院合作承擔設計。當年12月上旬設計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准設計方案。設計人員僅用了兩個月就完成了本應該一年才能完成的設計工作量。

1959年1月20日,新站建設工程正式動工。參加的施工人員最多時達到2萬餘人,投入施工機械300多台、汽車200多輛,工程總投資5782萬元。蘇聯專家也給予了現場技術指導。

1959年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設者們僅用了7個月零20天時間就使一座雄偉壯觀、富麗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築風格的大廈矗立在世人的眼前,北京站大樓正面朝北,東西寬218米,南北最大進深88米。大樓的中央大廳高34米,兩個鐘樓頂部距地面43米。

大樓內候車面積達1400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14000名旅客候車。中央大廳設有4架自動扶梯,每小時可運送6000人次。大樓內,旅客候車室、母子候車室、電影廳、遊藝廳、旅客餐廳、郵局、醫務室、旅客問訊處……設施齊全。在大樓內還安裝了當時國內少有的,空調設備,冬天可送暖風,夏天可給冷氣。

樓頂那兩座鐘樓,每座都是鑲嵌著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鐘。每個鐘面4米見方,大小針分別長1.9米和1.6米,每天早上7點到晚上9點,它都在正點時分播放出嘹亮的「東方紅」樂曲聲和清脆的鐘聲,遠播京城數裏之內。最初北京站的鐘聲是敲到深夜十二點的。後來聽取了北京市居民的意見,嘹亮的鐘聲在深夜傳播的太遠,影響了睡眠,才改為晚上九點後即結束。

1959年9月15日零手點10分到2點20分,毛澤東主席在北京市市委書記、市長彭真和鐵道部部長呂正操、副部長武競天等的陪同下視察了新北京站。在廣場下車時,看到主樓大玻璃窗上鑲嵌著「北京站」三個大字,笑著問大家這幾個字的出處,得知是建設指揮部的同志們用他題寫的「北京日報」報頭的手書拼起來的,欣然一笑。

總指揮李岳林借機上前,請求毛澤東為新北京站題寫站名,毛澤東當即答應。不久,毛澤東乘專列從杭州視察後回到北京,派人將題字送到北京站。現在使用的「北京站」三個字是毛澤東在三張題字中親自圈定的一幅。收到毛澤東題寫站名的手書後,北京站請著名篆刻家魏長青、柏濤將其放大,並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把三個大字從車站主樓的中央玻璃牆上,移到了主站房三個圓弧屋頂上部,為雄偉壯麗的北京站增添了氣勢和光彩。

毛澤東又興致勃勃地來到售票大廳,在19號中轉加快視窗,同帒票員賈根柱親切握手交談,並象徵性地買走了新建北京站發售的第一張火車票(129次列車北京站至普蘭店加快票,票價3.25元),並對票面仔細觀看,向賈根柱詢問了一些鐵路知識。從此9月15日就成了北京站的建站紀念日。

根據北京站站志記載,當年9月12日至20日,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及其他党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北京站視察。到9月25日,中央及北京的各級領導、各界人士、外國使節、專家以及拆遷戶居民共計38448人到站參觀。10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鄧小平來北京站視察。許多領導人及外國友人都為北京站留下珍貴的題詞。

北京站新站建成後開始擔負越來越繁重的運輸任務。開行列車對數逐年增加,運輸旅客越來越多。1959年開行列車33對;1966年開行列車40對;1978年開行列車61對;1985年開行列車78對;1993年已達到82對。

上車人數由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的每年600多萬人、六十年代末的800多萬人、七十年代末的1500萬人,到1985年後猛增到3000萬人以上,並且一直延續到1996年北京西站開通使用後才下降到2000萬人以下。

(石玉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