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不治療後果很嚴重

  慢性胃炎是很常見的病症,很多患者由於症狀不明顯,自覺不需要治療,但其實,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慢性胃炎是病

臨床上的所謂慢性胃炎,多是指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也就是以前常說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如果用胃鏡觀察和進行細胞活檢,可見胃黏膜上有或多或少的紅斑、出血點、水腫、充血等炎症表現,有時還可以見到反流的膽汁等。從這點來看,胃炎是有實質性病變的。

況且,人每天都在做損害胃的事,使胃黏膜受到機械性、化學性刺激,例如長期或大量喝酒吸煙,飲食不規律,過冷過熱、粗糙堅硬的食物、濃茶、咖啡、辛辣剌激性食物,還有幽門螺桿菌、藥物等,甚至自身產生的胃酸、胃蛋白酶、膽汁都對胃黏膜有害。當這些物質超過胃部的承受能力時,胃黏膜就會損傷。

所以,慢性胃炎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因各種情況而行胃鏡檢查的人,60%以上都存在淺表性胃炎,還有很多是沒做檢查的,「十人九胃」的說法一點都不誇張。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正確面對此病呢?

幽門螺桿菌陽性,有症狀得根治

慢性胃炎症狀無特殊性,可表現為胃痛、飽脹及堵塞感,常伴有打飽嗝、反酸、燒心、噁心、食欲不振、消瘦等現象,飲食不當、勞累、情緒和氣候變化等都可以引發,而且有無症狀或症狀輕重與炎症嚴重程度不一定成正比,有的患者甚至沒有任何症狀。

幽門螺桿菌具有傳染性,感染者有家族聚集現象,能造成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胃癌,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的發病率。所以,如果胃炎患者同時又發現幽門螺桿菌的跡象,必須徹底加以消滅,根除後症狀大多能夠控制,胃黏膜的炎症能明顯好轉。

症狀時間短,對症治療

短時間內出現消化症狀的患者,是因為胃黏膜慢性炎症加重了,因此要去除誘因、對症治療和保護胃黏膜。

當患者以上腹疼痛、燒心、反酸等症狀為主時,一般選用制酸藥,如奧美拉唑、泮托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或抗酸劑,如氫氧化鋁等。

以上腹飽脹或堵塞感、早飽、納差、噯氣、噁心等消化不良症狀為主時,可選用動力藥如多潘立酮,助消化藥如複方消化酶、多酶片等。兩者合用可提高療效。

適當加用胃黏膜保護劑,促進胃粘膜的修復,如硫糖鋁等。

症狀時間長,身心同治

從臨床上看,反復上腹不適、久治不愈的患者,往往伴有精神緊張、煩躁、情緒低落、眩暈、失眠、心悸、健忘等,這些現象反過來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症狀,形成惡性循環,使病情複雜,更不易治癒。如不治療,生活品質會明顯降低,但單純按慢性胃炎治療,效果不佳,事倍功半。

除了對症治療和保護胃黏膜,須加用降低內臟敏感性的藥物,主要是抗抑鬱藥,如多塞平、氟西汀、帕羅西汀等。部分患者伴有焦慮情緒狀態,必要時須加用小劑量鎮靜藥。就診時若有精神心理症狀,須一一告知醫生,必要時還可能需轉至精神心理科就診。

另外,患者懂得症狀發生的機制,知道發病與情緒、心理因素有很大關係,平時注意放鬆情緒,多做放鬆運動,如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瑜伽等,對疾病的康復、症狀的改善都有很大幫助。

沒有症狀,視病理檢査而定

胃黏膜炎症程度與患者症狀之間不成正比,因為每個人對疾病的耐受力不一樣,同樣的病變和疼痛,有的患者可以耐受而沒有任何不適症狀,有的人不能耐受,症狀就會比較明顯,感覺更難過。但是,胃黏膜長期炎症,進一步可發展成萎縮性胃炎,增加胃癌發生的幾率。據研究,50%的慢性淺表性胃炎會演化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而40%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會演化為腸化生,8%的腸化生患者會演化為異型增生,而異型增生最終會演化為胃癌。雖然算下來幾率看起來不高,但是,你怎麼保證自己不「中大獎」?

因此,如果沒有症狀,但胃鏡活檢發現是中、重度慢性炎症,尤其是重度慢性炎症,還是應該進行適當治療,以制酸,保護胃黏膜為主。

如果病理上只是輕度慢性炎症,則可以暫時不治療,但仍應注意自我護理,養成良好生活飲食習慣,以免加重病情。應戒煙戒酒,避免使用損害胃黏膜的藥物,避免食用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食物和飲品,如過酸、過甜、過鹹、辛辣等食物,少吃油炸、煙熏、醃制食品,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還要養成規律作息的健康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