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兩岸經貿合作40年回顧與展望

2018年12月3日至5日,2018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在廈門成功舉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會議上指出,兩岸企業家峰會是兩岸重要的民間交流合作平臺。今年恰逢大陸改革開放40周年,年會以「融合新舉措共用新商機」為主題,對於深化南岸經濟交流融合、共用兩岸和平發展商機具有特殊的意義。與會的兩岸企業家也普遍認為,兩岸關係好,臺灣才會好,臺灣經濟才會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回望兩岸經貿40年發展歷程,事實正是如此。

40年前,鄧小平同志正式吹響中國共產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集結號。自此,中國大陸進入全面快速發展,兩岸經貿也從無到有,漸趨融合。

1979年大陸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提出解決臺灣問題新的方針與政策,揭開了兩岸經貿關係發展新的歷史篇章。在《告臺灣同胞書》中,大陸明確提出推動兩岸「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工作方針,標誌著大陸方面邁出了重續兩岸經貿關係重要一步。

40年來,兩岸貿易幾乎是由零起步,躍升至今,年貿易額近2千億美元。按相關方面的統計資料,1985年兩岸貿易突破10億美元,1993年突破100億美元,2006年突破1000億美元,兩岸貿易不斷大步跨上新臺階。2017年兩岸貿易總額達到歷史性的高點:1993.9億美元。

此外,統計資料還顯示1979至2018年6月兩岸貿易總額累計已達25088.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高達30%以上,臺灣獲取貿易順差累計達14719.8億美元,是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獲利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現在大陸已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是大陸第七大貿易夥伴,第九大出口市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

在投資方面,按大陸商務部統計,截至2018年6月底,大陸累計批准台資項目104314個,實際使用台資671.1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台資占大陸累計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3.4%。如按臺灣方面的資料,1991年至2018年10月在臺灣「經濟部投審會」有報備的台資企業在大陸的投資金額更達1807.8美元,43158件。

回顧兩岸經貿重啟以來這40年,大陸持續改革開放是兩岸經濟合作的基礎,也是推動未來兩岸經濟合作持續擴大的主要動力。

首先,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的將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道大決策啟動了兩岸經貿關係。為落實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告臺灣同胞書》,表達爭取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誠意,在大陸「改革開放」的大勢下,單方採取特殊舉措.率先按下經濟開關啟動了兩岸貿易。1979年5月,國家外貿部頒佈了「關於開展對臺灣貿易的暫時規定」,1980年6月,

國家商業部頒發「關於購買臺灣產品的補充規定」,實施向臺灣購買的日用品,如布料、電視機、電扇及自行車等,只要有臺灣的產地證明,或船隻由臺灣直接開往大陸,或產品是臺灣製造,即可免稅進口,同時臺灣商人購買大陸商品,不但優先供應,並有八折以下的優惠。在上述兩大政策刺激下兩岸貿易快速增長。1979至1981年間,兩岸經港轉口貿易由8000萬美元增至4.87億美元,增加了5倍,平均每年遞增146.7%。

為將兩岸經濟合作導人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規劃,80年代中後期大陸方面開始有意識引導鼓勵台商投資大陸,加之臺灣當局迫於島內工商界壓力,也逐步開放台商赴大陸投資,尤其是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後,島內企業開始看好大陸投資,掀起台商首次大規模投資大陸熱潮。此後,除個別年份外,台商投資大陸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年均投資絕對額在數十至百億美元上下。2008年後,隨著兩岸關係的好轉,台商投資大陸又出現新一波熱潮,2008至2017年9年間,除2009年台商大陸投資71.43億美元、2013年台商大陸投資91.9億美元外,均在百億美元以上,不斷創出歷史新高。

其次,2001年中國大陸加人WTO標誌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也開創了兩岸經貿關係的新局。隨著兩岸先後加人WTO,兩岸宏觀市場環境更為寬鬆,有利於兩岸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化。從大陸方面來看,加人WTO後,大陸承諾實施《與貿易相關的投資協議》和《與貿易相關的知識保護協議》,取消對外資企業國產化比率的限制性措施,逐漸開放金融、保險、電信、商業、旅遊、運輸等行業,同時隨著大陸市場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各項法律、法規不斷健全,政策措施透明度增強,如改變政府部門職能,加強宏觀調控和服務意識,創造平等競爭機制和規範有序的市場環境等等,極大地保障外商投資合法利益。從臺灣方面來看,臺灣當局大陸經貿政策也隨之調整。長期以來,臺灣當局一直實行「戒急用忍」的限制性大陸經貿政策,兩岸經貿交往基本上停留在「間接、單向、民間」的畸形結構。加人WTO後,在國際經貿規則的制約下,台當灣局對兩岸經濟合作的干擾有所減弱,儘管仍未做出符合WTO有關規定的調整。但無論如何,市場的力量是更為強大的,2003年起,中國大陸開始成為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最大順差來源地。臺灣對大陸出口占臺灣總出口的比重、臺灣丨與大陸進口占臺灣總進口的比重、臺灣對大陸貿易額占臺灣總貿易額的比重都呈現上升趨勢。兩岸經貿合作的表現也要好于大陸整體對外貿易,好於全球對外貿易的平均水準。

第三,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建設奠定未來兩岸經貿發展新基礎。2008年前,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是建立在沒有依靠任何雙邊的經濟協定的基礎上,這一狀況已經遠落後於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需要,建立兩岸制度性經濟合作或制度性安排已經成為推動兩岸經濟關係和兩岸關係的補救性的選擇,這一選擇有助於提高臺灣競爭力、抵禦經濟風險和增強政府對經濟調控能力,使臺灣有機會分享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共同創建一個長遠的、能達成共贏的、和平發展的前景。為此,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兩岸簽署了23項相關協議,實現了「直接雙向全而三通」,並將其納入規範管理。這一系列協議主要分三大類:第一是圍繞推動兩岸的物流、資金流、人流、資訊流全面、直接、雙向暢通的協議;第二是圍繞通過雙向降低兩岸關稅,開創推動不斷降低兩岸商品交易門檻先河的協議;第三是圍繞推動兩岸開拓市場、制定產業共同標準、保護知識產權、合作研發生產等方面的協議。這些協議的簽署使兩岸首度共同搭建了兩岸經濟一體化制度框架,為推動兩岸要素流動方面的無障礙化進程、為兩岸經濟在更高水準上的進一步合作奠定了初步的制度基礎。

2016年5月,民進黨全面接掌台灣政權,自此2年多的時間裏,民進黨當局試圖通過政治加經濟的手段「親美聯日」、全面弱化與大陸的聯繫等舉措來抵擋兩岸經濟合作日益深化的大勢。但民進黨當局的這些舉動到島內民眾的反對,在2018年底臺灣「九合一」選舉中,臺灣22個縣市中,國民黨一舉拿下15席,大勝民進黨,認同「九二共識」、擴大深化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成為主流民意。尤值一提的是,在民進黨執政超過20年的、被稱為「綠板一塊」的高雄,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公開表示支持「九二共識」後獲得大勝,說明即使長期被民進黨灌「迷魂湯」的高雄市民,也不贊成使高雄「又老又窮」的「台獨」主張。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中國大陸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兩岸經濟不斷融合發展是兩岸經濟未來合作的方向和大勢。這是因為中國大陸經濟未來發展的潛力巨大,為兩岸經濟合作提供了足夠空間。大陸經濟已經進人歷史轉折時期,經濟的持續發展只能借助於自主建立一個較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較高層次的產業結構,通過深化改革、加速開放融入當代國際經濟、改造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獲得自主自立的經濟地位是一條既定的發展道路,為此未來若干年中國大陸會全力落實包括「十三五規劃」「中國製造2025」「一帶一路」建設、RCEP、人民幣國際化等舉措,兩岸可在這些規劃中創造更多新的合作機會,使兩岸經貿合作再上層樓。

當然,在新時代,兩岸經濟合作也應「掌好舵,把好帆」,用一個新的面貌適應新的發展。過去多年來兩岸經濟合作快速增長基礎是大陸經濟舊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行將退出歷史。未來兩岸經濟聯繫將向更為深入的融合,向經濟一體化方向轉變。兩岸產業、企業將從低層次的自發性合作轉人更高層次的合作,這也是臺灣與大陸一起共同參與新的國際經濟規則和全球價值鏈重構的進程、與大陸一起重回世界經濟中心的機遇期。

(曹小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