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岐關車路

1928年3月18日,珠海市西南的前山鎮彩旗招展、聲歡騰,岐關車路「前山通車典禮」在此隆重舉行。

是日週末,陽光晴好,人們從城市的各個角落像潮水般湧來,時任中山縣縣長許翥、廣東省公路處處長卓康成、澳門總督巴波沙、香港總督金文泰、澳門商會主席許祥等親臨現場,剪綵觀禮,可謂萬人空巷,盛況空前。

這是珠海境內有史以來第一條公路,標誌著珠海邁出了連通岐澳百年夢想的重要一步。

岐澳古道,自古難行

民國以前,香山縣山高路遠,陸路交通非常閉塞。據《番山縣誌續編》記載:「西北諸鄉,均以航行為捷;東南諸鄉,則陸路交通為多。」從澳門到香山縣治所石岐,自然也就沒有直達的公路。

那麼,香山人是怎麼通過陸路走向澳門的呢?答案就是岐澳古道。

岐澳古道,顧名思義,就是連接石岐和澳門的陸上官道,分為東幹大道和南幹大道。如今人們口中的「岐澳古道」,多指位於鳳凰山中的「南幹大道」,也是通往澳門的主要通道,被譽為「香山近代的茶馬古道」。

古道的前身,是當年香山人來回澳門倒騰貨品,以謀生計用腳踩出來的山間4、道。鄰近澳門的前山等鄉鎮的村民,沿著這條「香山茶馬古道」,將自己地裏種出來的瓜果蔬菜等農副產品挑到澳門,換回生活所需的火柴、煤油、蠟燭等物品,維持日常的生活。

然而,古道的繁榮,卻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

1759年,朝廷頒佈《防範外夷規條》,「永禁夷商在廣州駐冬,如屬必要,可去澳門,次年必須返國。」也就是說,外國人不能長期居留廣州,必須取道澳門中轉回國,而岐澳古道卻是廣州陸路通往澳門的必經之路。換而言之,古道已經成為香山乃至珠三角連接中西方文明的黃金之路。

1839年,林則徐以欽差大臣、兩江總督的身份南下廣州禁煙,也是通過岐澳古道進人澳門,巡視澳門全境,並代表朝廷宣示對澳主權。據傳,林則徐曾在古道行進途中,受村民盛情款待,寫下《十無益格言》,並被後人鐫刻在「許真君格言碑」上。

民國《香山縣誌續編》的記載,再現了香山人行走岐澳古道的盛況:「自縣治南門起,十五裏為桂峰茶亭,又十五里為雙合山,又十余里為石鼓撻,又十三里曰沙橋,中通一徑,上為平逕頂,有雲徑寺茶亭,良谷二都交界處,由雲徑寺稍北折而東至石瑩橋,又二里至大南坑,又二里蚺蛇塘汛,又南行里余至馳馬坡,三里許至平湖沙岡,又五十里至前山寨,又十余里至蓮花逕沙堤,又六七里至澳門。」

淸朝後期,隨著世界海上貿易的空前繁榮,澳門逐漸發展成為遠東對外貿易的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港。作為連接粵澳兩地的陸上通道,岐澳古道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到了清末民初,岐澳古道的意義已不局限於商業。作為往返香山、澳門的重要陸上通道,它成為香山早期「開風氣之先」的人物走向世界的通道。容閎沿著這條路出走澳門,輾轉美國,拉開中國學生海外留學的序幕;孫中山也曾經這條路由澳門前往南洋、日本及歐美諸國宣傳革命。

然而,岐澳古道並不好走。儘管曾經多次修繕拓寬,這段用青石條鋪就,寬約2米、長約70千米的古道仍多崎嶇不平,逶迤難行。香山境內的民眾前往澳門貿易謀生,經岐澳古道,只能徒步或小車推拉,需要耗時一天方能抵達,費時失事。

當地近代詩人鄭彼岸曾有詩雲:「長江過後要穿山,此時行路最艱難。山程約莫三塘汛,三個鐘頭行不盡。山路崎嶇最惡行,忽然斜逕忽深坑。沙乸時時傷腳板,石頭又揹了哥青。」當地方言,以「十里」為一「塘汛」,「了哥靑」指脛骨前部。短短五十六個字,道盡行路之艱難。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曾有人預測,若開闢一條從石岐直達澳門的公路,從石岐乘坐汽車出發,只需僅僅兩個小時便可到澳門,汽車既可搭載客人,也可運送貨物,這對於加快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岐澳民間交流往來,都不無裨益。

民國初期,廣東興起民辦公路之風,岐關車路也就順勢而生。

1927年6月,鄉人鄭芷湘痛感於中山公路交通不暢,毅然辭官,說服同鄉黃昌垣、吳梅一、鄭禮卿等人發起籌建岐關車路公司,這也是中國第一家路權產權自主經營的民營車路公司。

經廣東省建設廳公路處核實獲准立案,公司獲頒「路字第1號及第4號建築執照」。鄭芷湘等在廣州成立「中山縣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籌備辦事處。幾個月後,辦事處遷往澳門,懸掛牌匾上書「竹廬」二字,取諧音「築路」之意。

作為民營車路企業,公司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招商募股,籌措資金。成立之初,鄭芷湘等6人,每人認繳200元為優先股,共籌集1200元,其餘採用民間集股。然而,第一年的募股效果並不理想,款項不及工程總預算的三分之一。

在《岐關車路有限公司續招新股小引》中,詳細地記述了起步時的艱難:「粵自民十六年秋……開始集資籌建岐關車路,其時各鄉民智未開,難與圖始,投資者寥若晨星,篳路藍縷,停辛佇苦……」

作為創始人和總經理,鄭芷湘不落窠臼,創造了多種方式招股。

遊說當時的軍政要員及僑商,尤其是香山籍人士認股,每股股金5元。時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的孫科認購2040股,大新公司的創建人、「百貨大王」蔡昌880股,宋子文、香翰屏各280股。這些人雖然股份不多,但名人的虹吸效應顯著,吸引了不少人人股投資。

以農田入股。凡是土地被公路佔用的田主,可以以佔用土地折價入股,作為築路股金。此法可謂一舉兩得,即解決了築路中的征地問題,又減輕了所需的資金壓力,實現了雙方的共贏。

設置優先股,優先於普通股獲取公司盈利。規定凡投資1000元,並另為公司募集股本2000元者,給予「優先股」40股作為酬勞,列人「創辦人」名單,並享有免費乘車及分取花紅的權利。

以年利息一分的高回報吸引各方人股,這在當時的民國已屬高利率。加之當時東線車路已經全線貫通,經營得當,利潤可觀,周邊縣人士、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僑胞自然也慷慨解囊,紛紛入股。

截止到1934年年底,公司共募集股金112.81萬元(毫銀),其中現金股207456股,股值103.71萬元;田畝人股18208股,股值為9.1萬元,30多人被列入創辦者隊伍,為岐關車路的順利興建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流。

為保障投資者的收益,公司以類似於今天股份制的方式進行經營管理。

館藏檔案《民辦岐關築路行車有限公司組織系統圖》顯示,公司設立股東大會,下有創辦人大會與監察員,董事會、總司裏都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公司內設總務股、車務股、修車廠、路務工程處及會計股,均由總司理任免,頗具濃厚的現代經營管理意識。

連通岐澳,百年夢圓

1927年10月,岐關車路正式動工。

據《岐關車路路線圖》記載,整個工程分五期,按東、西兩線修築:第一期由前山至古鶴,第二期由古鶴至下棚,第三期由下棚至崖口,第四期由攬邊至石岐,此為東線;第五期修築西線,又分西、北兩路,西路由蕭家村一三鄉一深灣—石岐,北路由石岐華佗廟至北台。

當第一期工程築至翠微時,為加快資金周轉,岐關車路公司決定從香港購買並改裝美式「雪佛蘭」舊汽車經營,邊築路、邊行車營業。1928年3月,岐關車路公司在珠海前山舉行了盛大的通車典禮,也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

前山通車典禮後,翠微與澳門之間正式通車,路線設翠微、前山、北嶺和拱北關閘四個上下站,運營客車四輛,每天每輛客車往返19次,一舉填補了香山至澳門沒有直達公路的空白。

其後,各期工程按原計劃推進。

1936年年底,歷時九年,岐關車路全線通車。

據相關資料顯示,整條公路全程99.98千米,其中開山築路占26.41千米,徵用農田758.6畝,占69.04千米,路面均寬7.7米,有鋼筋混凝土橋52座,木橋39座,涵洞272處,總投資額30.16萬元。

不足一百千米的公路,卻耗時九年,過程不可謂不艱難。現在看來,幾乎每築一節,都會經歷新舊文化的激烈交鋒。

工程之初,僅築至距離關閘不遠的北嶺村,就遭到村民的強烈反對。他們要求更改路線未遂,便請托上海廣裝公所北嶺村籍商紳,以「毀墳滅骨、侵佔嘗田」的罪名,以公所名義向廣東當局施壓。幸賴廣東當局全力支持,築路工程方能繼續進行。

其後的工程,也屢屢遭到鄉民以「破壞風水」為由阻撓築路。九年裏,大大小小的「抗築」風波竟達十數次之多。岐關車路公司為避免糾紛,選線甚為謹慎,並給予合理賠償,才得以將矛盾一一化解。

最終,先進戰勝了落後,文明戰勝了愚昧。一條北起石岐直抵澳門火船頭的岐關車路建成並登上了近代交通史的舞臺。連通岐澳的百年夢想,一朝夢圓。

民辦專營,成效顯著

創辦之初,岐關車路公司就取得了政府承諾的「永遠通車營業之權 利」。岐關車路《章程》第十二條,以明確的文字標明:「本公司自奉到官 廳核准立案之日起,得享受……地方人民集股築路辦法規定,應有永遠通 車營業之權利。」

營運分為客運和貨運,客運由岐關車路公司專營,貨運則由良友貨運車行代理運營,岐關車路公司每月收取500元養路費。1928年8月,岐關車路公司又以1.28萬元購得澳門市政廳汽車運輸專利權,其客車可進入澳門市內行駛,每年每輛車另繳納管理費250元。

車路通車後,公司持續購買汽車投人運營。截至1933年,公司上路車輛已由1928年的4輛增加到大小客車97輛,自由車21輛;後備大小客車8輛,後備自由車9輛;各種工程車10多輛,總資產達到190多萬元。1936年,岐關車路全線通車,公司又陸續購置了「賓士」「道奇」牌新柴油客車,替換從香港購回的二手客車。

據《岐關車路有限公司車票價目表》顯示,岐關車路全線設有上落站38個,直達班車每天兩次,單程票價為2.5元。由於定價合理,方便快捷,很受岐澳兩地民眾的歡迎,營業額也逐年大幅度攀升,1929年僅為1.98萬澳門元,到1931年已猛增至64.8萬澳門元。

岐關車路,成為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全國唯一的「奉准永遠專利權」的民辦公路。

正當岐關車路形勢一片大好時,1937年,駐華日軍悍然發動「盧溝橋事變」,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箏的持續擴大,岐關車路營業額劇烈下降,1937年僅為20.9萬澳門元,1939年受粵中官僚巨賈逃往港澳的影響,又增至31萬澳門元。

1939年,中山全境淪陷。面對日寇的威逼利誘,岐關車路公司從抗戰全局出發,以民族利益為第一要務,停止岐關車路一切客貨運輸業務,並將公路全程分段破壞。抗日戰爭勝利後,岐關車路於1946年全線修復通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岐關公路在人民的手中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被譽為「繼南滿公路(瀋陽至大連)之後,中國大陸第二條符合標準的沙土公路」,並在1950年和1951年的全國土路評比中連續榮獲第一名。

20世紀50年代以後,岐關公路煥發新的生機,由石岐延伸至廣州,成為「廣中公路」。1979年珠海市設立,又改稱「廣珠公路」。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一輛輛印有「岐關車路有限公司」字樣的豪華舒適大巴穿行在這條公路上。

德國人文地理學家F.拉采爾曾說:「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力。」

風雨九十載,岐關公路見證了香山與港澳、乃至西方國家經貿、文化交往與融合,成為珠港澳三地人流、物流及資訊流「三流合一」的通道,在交通史、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如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方案的呼之欲出及港珠澳大橋的通車,珠海應該站在全新的高度、更廣的視野、更高的格局,超前謀劃,佈局更加快捷的水、陸、空、鐵立體化聯運的交通體系,打造高品質發展的「一帶一路」橋頭堡。

這是機遇,也是使命。

(陳鈺、丁和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