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青跨海追夢記

256.26公里有多遠?

在位於福州市鼓樓區的「閩台家園臺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以下簡稱「閩台家園」),一塊牌子上寫著這個特別的數字——256.26公里。這是福州與臺北之間的距離。

跨越一灣淺淺的海峽,許多臺灣青年在福州就業、創業、生活,綻放青春風采。

從2017年12月底籌備處揭牌,到2018年8月底基地正式掛牌,「閩台家園」迄今已幫助15家臺灣文創業者完成工商登記,還有幾家正在申請中。基地執行總監、臺胞李宛芯說:「我們從臺灣走來,我們在這裏紮根,找到人生的舞臺。」

近日,《瞭望》新聞週刊記者走近這些來自寶島的創業者,聽他們講述自己的追夢故事。

閨蜜攜手「打」天下

出生於1988年的臺灣女孩陳燕亭,是圈內的資深教練:學習跆拳道16年,教學14年,帶過的學生上千人,月薪從不足1000元人民幣漲到2萬元人民幣。如今的她,帶著六七個助理教練,每天15:00到道館,16:00到學校教社團,17:30回到道館,直到20:30下班。

「在臺灣,日子過得舒服。但沒法實現擁有自己道館的夢想」,陳燕亭說,臺灣人口出生率下降,而跆拳道館數量不少,僅臺北市就有100多家。面對如此飽和的市場,想開一家屬於自己的道館何其困難,「餅就這麼大,沒辦法」。

2017年,在李宛芯的邀約下,陳燕亭帶著十幾位學生到福州參加臺灣文創周活動,場地在一家百貨公司。陳燕亭興奮地發現,這裏廣場很大、人流如織,許多顧客都帶著孩子。「人潮就是市場!」心動之餘,她又不免擔心:「臺灣是我熟悉的地方,對大陸我還很陌生。」

為了「試水溫」,當年9月,陳燕亭再次帶學生來福州表演。她注意到,觀眾中有好多孩子身著跆拳道服裝,表演結束後,很多家長詢問她是哪個道館的,準備給孩子報名。

廣闊的市場吸引了她。2018年1月,在「閩台家園」的鼓勵下,陳燕亭來到福州創業。

白手起家不容易。到當年3月,她才收了3位學生,挫折感在所難免。「臺北的跆拳道圈子,我有知名度。但在這裏,一切都要從零開始。」陳燕亭相信「自強」二字,這也是她給道館取的名字。「既然來到新環境,就要努力適應,打拼得風風光光」,長期的體育教學,讓這個短髮女子異常堅韌。

調整好心態,陳燕亭專注於提高教學品質,積累好口碑,事業漸漸打開了局面。短短一年後,「自強跆拳道館」已擁有了50位學生。「這個發展速度,是很多臺灣道館奮鬥十年才能達到的」,言談間陳燕亭很是自豪。

同樣改變人生軌跡的,還有她的閨蜜張雅雯。會計專業畢業的張雅雯從小就是個「乖乖女」,畢業後按照媽媽的安排,一門心思想考公務員。備考念書使人發胖,她被陳燕亭拉去練跆拳道,還在道館裏兼職打工。

受到閨蜜「登陸」創業的鼓舞,這位比陳燕亭還小一歲的女孩子,決定來大陸闖蕩。

作出這樣的選擇,自然要過媽媽這一關。直到張雅雯飛來大陸的前一天,媽媽還在苦口婆心地勸說:「真的一定要去嗎?在臺北好好地工作不行嗎?」但是,在大陸台企任職的爸爸很支持女兒的決定。在深圳、天津的工作經歷,使他贊成「年輕人應該到大陸開拓視野」。

赤手空拳打拼一年多,如今道館已能收支平衡,還被福建省跆拳道協會接納為正式會員,這讓陳燕亭倍感驕傲。她希望2019年道館能擴大規模,設立分館。

今年春節,陳燕亭回到臺灣與朋友們分享大陸創業心得,想要「招兵買馬」。一位出生於1997年的女孩已經提出加入她的團隊,一些跆拳道教練也表示今年想帶學生來福州交流。「多多益善!大陸市場很大,不怕臺灣教練來得多」,陳燕亭笑著說。

閨蜜兩人的「親友團」,說好今年要來福州「探班」。「福州和臺灣近得很,坐飛機一個半小時就到」,陳燕亭說,「我爸從南部雲林坐大巴到臺北還要4小時呢。」

「臺灣親友接待處」

今年31歲的李宗穎,原本在臺灣一家海運公司工作,一年中有9個月在船上。結婚後,他和妻子莊雅智來到大陸發展。

做出這個決定,並非一時衝動。「跑船」的經歷,拉近了李宗穎與大陸的距離。提及大陸沿海城市和港口,他如數家珍:廈門、上海、青島、寧波、天津……

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一次他所在的船隻要在寧波檢修一個月。他約上莊雅智一起到寧波市區轉轉,一時間竟然驚呆了:「哇哦,這地方怎麼比臺北還繁華!」後來,他有機會來到上海,領略了外灘夜景,又是「哇哦」一聲忍不住驚歎。

2018年8月,在「閩台家園」的鼓勵下,李宗穎攜妻帶子來到福州,擔任臺灣優達教育諮詢行銷總監,負責託管班營運工作。「現在我們的師資培育已經完成,生源也找到了。這個學期招收了三十多位學生,大家很喜歡臺灣的特色託管服務。」他說。

「這裏發展空間比較大」,妻子莊雅智在臺灣從事珠寶鑒定和珠寶設計工作,到福州後她也開始規劃自己的事業。「未來的事業正在招手」,莊雅智告訴記者,「現在除了做一部分私人珠寶訂制,我也開始嘗試開設一些課程,分享珠寶鑒定知識。」

如今,李宗穎一家三口在福州生活得其樂融融。他調侃妻子是「菜市場之花」:「她帶孩子去買菜,菜市場大媽都會多送她橘子。」

不久前,莊雅智的父母來到大陸,一家人去江西婺源看了油菜花,爸爸還特地提出想到祖籍地福建泉州看看。爸爸七十多歲,到過大陸三十多個城市,但多是跟著旅行團,並沒有真正體驗過當地生活。這次,莊雅智為他申辦了大陸的銀行卡、電話卡,還教他學會了手機移動支付。「實地體驗後,爸爸放心了,感歎我們在大陸過得比他們還舒適。」她說。

如今,夫妻倆在福州的家,儼然成了「臺灣親友接待處」。去年,先是莊雅智的兩個姐姐和親家來了,後來姐姐的女兒、女婿來了,現在爸媽來了,過一陣子哥哥正上大學的孩子也要來參加兩岸交流活動。「過幾年,我們的孩子也要在這裏讀書上學。」莊雅智這樣說。

「90後」小夥的「未來感」

駱秉熙暑假期間到福州三坊七巷實習,先期到達的臺灣夥伴正想教他怎麼使用大陸手機軟體。沒想到他一句「我剛用手機APP叫了外賣」,一下子把夥伴們震住了。

本科在臺灣讀歷史的駱秉熙,在蘭州大學做過交換生,由此對敦煌學和藏族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後來又進入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學習。暑假時,他申請了福州的實習機會。

對於福建,生於1993年的駱秉熙很有親切感。1949年,爺爺三兄弟分批次從福建惠安去到臺灣,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我是學歷史的,喜歡往前追溯」,駱秉熙留心記住了爺爺告訴他的家族史:老家什麼樣,兄弟幾個怎麼樣,後來又如何到了臺灣。

90歲的爺爺過世後,駱秉熙萌生了一個念頭:帶爺爺回家。

2017年12月,他帶著奶奶、爸爸,捧著爺爺火化後的一小塊骨頭,回到惠安老家掃墓。「小時候,我在臺灣上鄉土語言課程,總覺得自己的口音和其他小朋友有點不同。回到老家,聽到親戚們講話,第一次體驗到一模一樣的鄉音,感到發自心底的親切。」

如今,作為「閩台家園」多媒體部專員,駱秉熙的生活很充實:「除了多媒體事務,報賬、修水電等工作也都要做,學到了很多東西。」

他告訴記者,臺灣的文創產業比較成熟,但目標群體越來越萎縮。而大陸民眾的精神層面需求越來越旺盛,文創產業無疑是朝陽產業。選擇大陸,駱秉熙很堅定:「我們這個年紀不怕失敗,應該趁年輕為自己的未來尋找更多可能性。」

每次回到臺灣,他最不願面對的是從沒來過大陸卻在心裏暗自害怕大陸的年輕人。「人往往會害怕未知事物,這可以理解。但年輕人應該嘗試著進入和瞭解,不帶任何偏見地做出自己的判斷。」

駱秉熙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在臺灣一家電子公司上班。每次回臺灣,他都免不了要聽朋友抱怨公司和老闆。可是一提起讓朋友考慮到大陸工作,對方卻總是說「沒想好」。最近,駱秉熙突然接到這位元朋友的電話,詢問他移動支付怎麼用,原來朋友已被派到深圳工作了。

駱秉熙的另一位好友,一年之中有半年時間都會外派到江蘇昆山。「如今,我最好的兩個朋友都跟我一樣,與大陸發生了緊密聯繫」,他笑著說,「我的女朋友也已經辭去臺灣的工作,來到福州與我一起打拼。」

駱秉熙的妹妹今年才上高一,做哥哥的他已經開始幫忙謀劃「以後怎麼申請大陸學校的科系」。「我們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找出路,大陸就是我們的出路。」他說。

(許雪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