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旗幟鮮明惟應擴大「同心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前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了新黨主席、新中華兒女學會榮譽理事長郁慕明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代表團。汪洋對郁慕明等多年來旗幟鮮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反對「台獨」、積極謀求國家統一表示高度讚賞。

新黨本來就是一個反「獨」促統立場極為堅決的政黨。蔣經國去世後,台灣「立法院」內的國民黨少壯派「立委」成立問政團體「新國民黨連線」,訴求黨務改革。一九九二年底,「立法院」首次全面改選,大部分未獲國民黨提名的「新國民黨連線」成員紛紛自行參選或報准參選,並且獲得勝果。與李登輝決裂後,「新國民黨連線」於一九九三年八月十日宣佈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八月二十二日,新黨成立大會通過《新黨黨章》。在當時,新黨就是一個立場堅定的反「獨」促統政黨。不過,被台灣地區的政治學者擺置於政治光譜的最右端,亦即是「右統」或「深藍統」。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起伏興衰,在中國國民黨仍然堅持馬英九和吳敦義的「不統、不獨、不武」兩岸政策,極少明確表明統一訴求,甚至黨內的一些「本土派」出現「獨台」或「台獨」傾向後,新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準了自己的方向。為此,郁慕明曾經在黨慶活動中發表聲明,警告國民黨不能「去中國化」,否則新黨就要與國民黨「分手」。他指出,國民黨今天還在講「不統」,就是不遵照「憲法」的規定以及創黨精神,變成了「偏安」,台灣海峽兩岸各歸各,這樣中國國民黨就已經不存在了!國民黨如果繼續這樣,新黨自己來做中國國民黨,新黨要做的「中國國民黨」,是傳承蔣經國時代的中國國民黨,就是兩岸依然是一家,就如蔣經國說的,「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而不是現在被扭曲的「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

不過,郁慕明前年八月二十日下午舉行慶祝黨慶大會,得悉當日上午舉行的國民黨「二十全」第一次會議的開幕式上,吳敦義主席在致開幕詞時,重提「九二共識」而未提「各自表述」,並強調將會反「台獨」之後,就調整了自己此前的說法,表示「雙方各有自己的理想與要走的路,分流是正常的。國民黨主張不統,新黨要統,就是基本差異,國民黨要失去傳統精神沒關係,新黨願意來承擔。但在反對『台獨』這件事情上,雙方立場一致,因此未來還是可以合作的」。看來,郁慕明將本應是在八月二十二日舉行的新黨黨慶活動,安排提前兩天的下午進行,除了這一天是星期日,以方便黨員及支持者出席的考量之外,看來更大的意圖就是要與在此前進行的國民黨主席選舉中,偏離「九二共識」的定位及內涵的吳敦義「打對台」,「嗆聲」國民黨。而從在吳敦義的「關鍵性轉折」看,當然不排除吳敦義此前的言論,是在「大環境」對國民黨不利的情況下的選舉策略,但也可能與新黨的外部監督有一定的關係,而郁慕明的目的也已初步達到。

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尤其是在二零零三年「連宋配」成型時,曾多次有過親民黨和新黨都考慮重返國民黨的傳說,但最後都沒有成事。對此,曾有各種不同的揣測。其中一種可算是主流的說法是,當年新黨和親民黨的先後成立,李登輝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在國民黨將李登輝開除出黨後,「李登輝因素」已經消除,但親民黨與新黨都仍然不願「歸隊」,可能是「寧做雞口,不做牛後」的心理使之。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如親民黨就不單止是不滿李登輝,還有宋楚瑜出任台灣省長的情誼及影響;而新黨則是在反「獨」促統的理念上與國民黨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筆者曾為「歸隊」問題詢問郁慕明,他說,倘是新黨重返國民黨,新黨的領導人最多是個被安排選為中常委。而新黨繼續留在黨外,則仍然是黨主席。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常委對國民黨中央的制約及監督力量不大,但新黨在黨外,就可發揮重大的對國民黨的監督作用。現在的情勢看來,果然是如此。

當然,如果光是「耶穌講道理」,吳敦義可能聽不進去;但當郁慕明警告,新黨將會在二零二零年推出「總統」候選人參選時,這就讓將「二十全」定調為「革新團結,重返執政」的吳敦義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擔心將會分薄泛藍選民的票源,對國民黨要實現「重返執政」的願景頗為不利,因而吳敦義對郁慕明的「要挾」就極為驚覺,而不得不作出「矯正航向」。

倘事實果真是如此,郁慕明就是在反「獨」促統的大業上,大公無私。不過,可能也有私領域的部分。在二零零五年初的泛藍政黨領袖訪問大陸的高潮中,此前已經多次以新黨主席身份訪問大陸的郁慕明,此次也享受到了如同連戰、宋楚瑜同等的極高禮遇,獲得同樣規格的接待安排,而且也由國台辦屬下的九州出版社分別為連戰、宋楚瑜、郁慕明訪問大陸出版出了專書,這是郁慕明最風光也是最滿意的一次的訪陸經驗。另外,郁慕明也獲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觀賞閱兵。倘只是一介國民黨中常委,可能就沒有這樣風光。

但新黨也有其「罩門」。首先就是新黨在組織形態上頗為鬆散,號召力並不強。實際上,一九九三年新黨剛成立不久,筆者對新黨沒有進行黨員登記,中央黨部也沒有設立中央委員會,感到迷惑。趙少康就對筆者解釋說,新黨並非「列寧式政黨」亦即「剛性政黨」,而是「柔性政黨」。國民黨「一大」其實是由蘇聯顧問主導召開的,因而照搬蘇共的政治形態,並按照列寧「群眾--階級--政黨--領袖」的理論,進行嚴格的黨員登記制度,及設立中央委員會、中常會的領導架構。而民進黨成立後,也照搬此體制,也是「列寧式政黨」亦即「剛性政黨」。而新黨考慮到其黨員大多具有軍公教的身份,為避免遭到李登輝迫害,而不作黨員登記制度,並允許其黨員跨黨,領導架構也不是經選舉產生,而是由當選「立委」、「國大代表」等政治公職的黨員,組成「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作為黨中央領導機構。這種狀況,有點近似美國兩大黨的「柔性政黨」組織形態。

這就注定了新黨的發展受到極大的局限。因為台灣地區不象美國,其兩大政黨都是「柔性政黨」,而台灣地區的主要政黨都是「剛性政黨」,其競爭力就必然受到很大的減損。在親民黨成立後,新黨的大量骨幹黨員及支持者流向來親民黨,使得曾經輝煌一時的新黨,最後連「立委」選舉也全軍盡墨,僅剩兩席市議員。新黨無法領取「政黨選舉補助金」,只能靠郁慕明家族在大陸上海的企業的撥出部分利潤,以支應黨務經費。不過,在二零一六年的「不分區立委」選舉中,由於剛修法降低可以領取「政黨選舉補助金」的「門檻」,新黨終於解決了「無米之炊」,終使新黨可以在反「獨」促統事業中繼續發揮作用。

然而,反「獨」促統事業不能只由新黨自嗨,應與志同道合的其他統派政黨,如勞動黨、中華統一促進黨、中國民眾黨,中華民族致公黨、中華台商愛國黨、中國生產黨等,還有統派團體,如中國黨統一聯盟、夏潮聯合會、台灣新同盟會、華愛國同心會等聯合起來,並克服「左統」、「右統」的意識形態差異,擴大「同心圓」,團結及引導更多的台灣民眾投入到反「獨」促統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