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事務部這一年

北京市朝陽區北苑路36號,是退役軍人事務部的辦公位址。去年4月16日,這個年輕的部委在此舉行掛牌儀式。

在國務院機構精簡的背景下,專門為退役軍人增設一個職能部門,較為罕見。此前,與這個群體相關的優撫安置、軍官轉業安置等職責分散在民政、人社等系統。

近日,退役軍人事務部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成立一周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各項工作運行平穩,政策法規制定有序推進,服務保障水準不斷提升,以實際行動「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去年,落實8.2萬名軍轉幹部、40多萬名退役士兵、2400名復員幹部、9000多名軍休幹部和退休士官接收安置任務;首次將123家中央企業全覆蓋納入到年度退役士兵計畫安置單位,提供1.5萬多個崗位。

截至目前,共向各地轉送交辦信訪事項8萬餘件,已辦結近4萬件,其餘都在辦理期限內。已先後出臺12個法規檔,今年,將著手制定11個法規和17個政策性檔。省、市、縣、鄉、村五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將在今年5月底前全部掛牌運行……

「這些數位,都是退役軍人事務部交出的實實在在的成績單。」上述負責人表示。

「白手起家、平地起樓」

退役軍人事務部的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十九大。

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維護軍人軍屬合法權益,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2018年3月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參加解放軍和武警代表團討論時表示「絕不讓英雄流血又流淚」「讓軍人成為社會最尊崇的職業」。

一天後,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明確國務院將新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將民政部的退役軍人安置職責,人社部的軍官轉業安置職責,以及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後勤保障部有關職責整合,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2018年3月19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投票表決,決定任命孫紹騁為退役軍人事務部首任部長;同年4月4日,新華社發佈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名單,錢鋒擔任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方永祥兼任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

孫紹騁是法學博士,曾做過8年民政部優撫安置局局長,還曾任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國防動員會委員、民政部副部長,對退役軍人的安置優撫工作非常熟悉。

錢鋒是法學博士,二級大法官,他曾長時間在法院系統任職,曾任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副主任、黨組成員,對法規制定方面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經驗。

方永祥曾任陸軍第八十一集團軍政委、黨委書記,現任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主任助理。輿論認為,「有軍人經歷的幹部更瞭解軍人,更容易站在軍人的立場,為軍人辦實事。」

2018年4月16日,退役軍人事務部掛牌儀式和成立大會在京舉行。

針對退役軍人成立專門機構在國際上並不罕見。對中國而言,雖然這個部委剛組建,但新中國對退伍軍人有高度重視的傳統。

1949年9月29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作用)中就規定:革命烈士和革命軍人家屬,其生活困難者應受國家和社會優待,參加革命戰爭的傷殘軍人和退伍軍人,應由人民政府給予安置,使其謀生立業。

此後數十年間,又陸續頒佈實施《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條例》《革命殘廢軍人優待撫恤暫行條例》《革命烈士褒揚條例》等法規,對退伍軍人及家屬在醫療、供養等多方面提供制度保障。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發生巨變,為順應新的社會狀況,在機構改革的大背景下,退役軍人事務部應運而生。

2018年6月28日,在退役軍人事務部全體黨員大會上,副部長錢鋒用「白手起家、平地起樓」形容該部當時的工作狀態。

「任重如山,時不我待。」在錢鋒看來,在中央要求和退役軍人及其家屬的期望下,退役軍人事務部還有很多工作需要開展。

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目前,退役軍人事務部機關設10個司(廳),分別為辦公廳、政策法規司、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規劃財務司、移交安置司、就業創業司、軍休服務管理司、擁軍優撫司、褒揚紀念司(國際合作司)、機關黨委(人事司)。全國退役軍人事務行政機構組建工作有序推進,現在,31個省(區、市)的省級、地(市)級行政機構已組建完畢。

《退役軍人保障法》 即將出臺

在設施、人手、經驗均不足的情況下,2018年4月17日,即退役軍人事務部掛牌成立的第二天,工作人員便在還在裝修中的大樓裏,接待老兵來訪、查閱來信。該部最高峰時每天能接待達1000人次,當年9月又開通了網上信訪。

在今年1月2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司長馬飛雄說,退役軍人的信訪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從退役軍人個人講,有問題了就向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去反映,是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方永祥曾透露,信訪中反映較為集中的是安置政策落實、身份認定、優撫標準、生活特殊困難、涉法涉訴等問題。

退役軍人事務部提供給《中國新聞週刊》的一組資料顯示:成立一年來,已累計辦理信訪事項14萬餘件次,其中網上信訪近5萬件次,占到同期(9月1日以來)信訪總量8萬餘件次的近60%,已成為退役軍人信訪主管道,努力「讓資訊多跑路,讓退役軍人少跑腿」。

在暢通信訪管道的同時,退役軍人事務部還加大督辦力度。2018年,國務院將退役軍人事務工作納入大督查範圍,對各省(區、市)實行全覆蓋督查;同年底,依託平安建設考評機制,加大對退役軍人事務歷史遺留問題的考核評價權重,有力維護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的合法權益。截至目前,共向各地轉送交辦信訪事項8萬餘件,已辦結近4萬件,其餘都在辦理期限內。

一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還在政策法規建設方面有序推進。

退役軍人事務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表示,當務之急是構建科學規範的組織管理體系、工作運行體系、政策制度體系,其中政策制度體系也是為其他兩個體系提供規範和保障的。

今年3月3日,在全國兩會的首場「部長通道」上。孫紹騁介紹,為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利,退役軍人事務部組建後,已先後出臺12個法規檔。今年,將著手制定11個法規和17個政策性檔,重頭戲是《退役軍人保障法》和《關於加強新時代退役軍人事務的意見》。

正式掛牌後,起草《退役軍人保障法》便成為擺在該部面前最基礎的工作。

2018年7月19日,經過調研論證、起草文稿等程式,《退役軍人保障法》的初稿首次在一定範圍內公開,並召開座談會。

在座談會上,該部副部長錢鋒強調,《退役軍人保障法》是退役軍人工作的總綱,是解決各種矛盾問題的關鍵,是退役軍人的最大期盼。「這次立法要堅持用創新的思維、重構的理念、改革的辦法、擔當的勇氣解決退役軍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

2018年10月16日,《退役軍人保障法(草案)》開始徵求中央和地方有關單位意見。

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人向《中國新聞週刊》透露,與《退役軍人保障法》相配套的《退役軍人安置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烈士褒揚條例》等也將於2019年年內制定修訂。「頒佈實施後,將形成比較完備的退役軍人工作政策制度體系,能夠更好地維護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物件合法權益」。

助推高品質就(創)業

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志明介紹說,2018年落實8.2萬名軍轉幹部、40多萬名退役士兵、2400名復員幹部、9000多名軍休幹部和退休士官接收安置任務。

同時,該部還改進安置辦法,拓展安置管道,首次將123家中央企業全覆蓋納入年度退役士兵計畫安置單位,提供崗位1.5萬多個(數量占中央企業年度新招錄職工總數的5.18%)。

移交安置司司長包豐宇介紹,針對軍改期間安置任務繁重的實際情況,退役軍人事務部出臺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和傾斜政策。其中,該部門放寬了安置地的去向條件;對師級職務或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幹部,轉業年齡由50周歲放寬到53周歲;針對選擇自主擇業安置的,職級要求由營級以上、師級以下,放寬到師級以下所有幹部,軍齡由20年放寬到18年。

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過去一年裏,退役軍人安置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近5萬名計畫分配軍轉幹部、4萬多名政府安排工作退役士兵基本得到妥善安置,近7千名師團職幹部得到重點安置,一大批功臣模範和長期在艱苦邊遠地區以及特殊崗位工作的軍轉幹部得到照顧性安排。總體看,年度安置任務完成進度、安置品質得到明顯提升。

該負責人表示,中央單位安置工作也取得新的突破。2018年,向203家中央單位下達980名軍轉幹部安置計畫,中央單位實際接收了1100餘名軍轉幹部,超額完成了年度安置任務。

該部在推進軍隊離退休幹部和傷病殘軍人移交安置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上述負責人透露,2018年度,全國接收安置9600多人。其中,遼寧、江蘇、山東、陝西等安置任務較重的省份,接收人數均超過原定計劃。

退役軍人事務部提供給《中國新聞週刊》的資料顯示,2018年,共培訓自主擇業軍轉幹部1.4萬人、自主就業退役士兵21.8萬人,組織專場招聘會300多次、提供就業崗位60多萬個。今年4月,還將召開全國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會議,部署年度工作,研究推進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的對策措施。

上述負責人稱,下一步,退役軍人事務部將依託國家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計畫,編制退役軍人教育培訓機構承訓目錄,積極對接高等職業院校擴招100萬計畫,加快推進退役軍人職業技能培訓,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實行培訓、就業一體化服務;啟動退役軍人就業崗位目錄編制工作,計畫上半年推出總體框架目錄,年底前各地細化完善,即時發佈、動態更新,進一步提升培訓品質,加大扶持力度,規範服務保障,全力推動退役軍人穩定就業、創業創新,努力開創退役軍人就業創業工作新局面。

2月26日,國家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在北京正式掛牌成立。國家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要承擔退役軍人就業創業扶持、優撫幫扶、走訪慰問、信訪接待、權益保障等事務性工作,是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駕馬車」齊頭並進

3月3日,在2019年全國兩會首場部長通道上,退役軍人事務部部長孫紹騁介紹說,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從廣義上來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政府機構,也就是退役軍人事務部、廳、局;二是事業單位,包括正在組建的退役軍人服務中心、服務站和原有的轉業軍官培訓中心、優撫醫院、光榮醫院、軍休所、軍供站等等;三是社會力量,包括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機構等。

他強調,只有這「三駕馬車」齊頭並進,退役軍人工作才能做好。

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在這「三駕馬車」中,政府機構強力主導、事業單位積極作為、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退役軍人工作「三駕馬車」新格局正在形成。其中,政府機關擔負退役軍人工作的領導職責,在政策制定落實、總體工作部署、監督指導督促等方面統籌全局;事業單位主要包括正在新建的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以及原有的軍休所、培訓中心等,主要承擔延伸性、事務性服務保障工作,打通服務退役軍人的「最後一公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是退役軍人工作的有益補充,有利於在全社會營造擁軍愛軍良好氛圍,提高退役軍人的尊崇感。

該負責人透露,目前,各級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剛組建不久或正在組建,需要進一步理順機制,配齊配強人員隊伍,加快出臺相關政策措施;省、市、縣、鄉、村五級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將在5月底前全部掛牌運行,需要按照中央要求落實機構編制、人員配備,健全制度機制等,確保掛牌即運行,及時服務廣大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

3月19日,退役軍人事務部與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等10家銀行簽署擁軍優撫合作協定,受到社會熱議與肯定。

當天,這10家銀行行長或副行長集體亮相,對如何做好退役軍人金融優撫服務表態。

「為退役軍人提供有溫度的金融服務,是我們的責任和義務。」 中信銀行董事長李慶萍說。

這些銀行承諾將為軍人軍屬、退役軍人和其他優撫對象提供「三優金融服務」(優先、優質、優惠)。優撫物件可以憑有效證件,到這些銀行網點申請辦理專屬銀行卡;銀行會在網點設立專門視窗,張貼軍人優先標識。對持有專屬銀行卡的客戶開通綠色通道,提供優先服務,並免收卡工本費、卡年費、小額帳戶管理費、跨行轉賬費,並提供其他個性化專屬金融優惠服務。此外,銀行還將為在協定框架內開展擁軍優撫活動提供資金、人力等支援。

退役軍人事務部負責人表示,這次合作協定的簽署,是退役軍人事務部組建以來,與社會力量簽署的第一個協定。是在「三駕馬車」中,動員社會力量為優撫物件服務的一次有益嘗試,今後還將在更多領域開展社會化擁軍優撫工作,在全社會形成「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的鮮明社會價值導向。

增強軍人榮譽感

退役軍人事務部正在開展一系列措施提高軍人榮譽感。

去年3月,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佈後,退役軍人事務部職責之一是負責烈士及退役軍人榮譽獎勵、軍人公墓維護以及紀念活動等。

目前,中國尚未建立起國家統一的軍人公墓。

退役軍人事務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維護好軍人公墓是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體現,有利於增強軍人軍屬榮譽感自豪感,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

該負責人透露,為此,該部廣泛聽取軍地專家學者意見並借鑒國外經驗做法,加強頂層設計,按照「國家統一規劃、屬地建設管理」的原則,高標準、高起點做好軍人公墓規劃建設和標準設計,蹄疾步穩推進,適時出臺規劃、建設、管理和維護政策。

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烈士陵園等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超過4000個。既然有烈士陵園,為何還要建設軍人公墓?二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國防和軍隊建設專家公方彬表示,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崛起,還有文明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軍人公墓,無疑鑄造了一個精神的符號」。

他稱,本質上講,軍人公墓和烈士陵園都是為了褒揚和紀念為國家、社會做出犧牲的人,但還是有差異:首先,烈士定義更為寬泛,類似見義勇為而犧牲的百姓也可評為烈士。戰爭年代建設的烈士陵園,其中埋葬的可能也有在戰役中犧牲的平民同胞。建設軍人公墓後,入葬的範圍會更為具體。其次,從時空角度看,革命戰爭年代的烈士陵園所面向的顯然是歷史、是過去,而軍人公墓所面向的更突出當下、未來。再次,因歷史技術原因,烈士陵園中有很多無名烈士墓,此後建設的軍人公墓,所埋葬的絕大多數將是有名有姓的軍人。

除了推進軍人公墓的建設,退役軍人事務部還在籌畫一些增強軍人榮譽感相關措施。

1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佈會,退役軍人事務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王志明介紹,軍休幹部和退休士官安置管理、境外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等檔即將出臺。

2018年7月29日,國務院印發《為烈屬、軍屬和退役軍人等家庭懸掛光榮牌工作實施辦法》。截至今年4月上旬,全國各地已為2000余萬戶家庭懸掛了光榮牌。

(周群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