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張榮恭:籌謀劃策四十載,歸去來兮兩岸情

2016年11月初,北京,舉世矚目的「習洪會」上,國民黨的7人會談代表中有一張熟悉的面孔,這就是曾一度遠離兩岸視野.多次推動國共兩黨高層會晤的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兩岸事務專家張榮恭。

心寄大陸,投身傳媒

張榮恭1950年元旦生於臺北市一個「本省籍」家庭,自初中起就對共產主義和大陸萌發了濃厚興趣,好讀抗戰書籍,對中國歷史和兩岸事件如數家珍。他曾說,「自參加工作以來三、四十年,沒一天離開大陸事務」。

張初中時正值大陸「文革」,他經常設法收聽大陸廣播、收集剪報。在臺灣政治大學東亞所讀研期間,張榮恭開始研究大陸新聞,1977年張畢業後來到了其職業生涯第一站,進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成為涉足兩岸關係的媒體人,並逐步執掌該社大陸新聞部乃至整個通訊社,多次以新聞人身份訪問大陸。1982年,他調任國民黨大陸工作委員會主任,此後一直在黨內從事大陸工作和文宣事務。2011年後,又任台「中央廣播電臺董事長」,國民黨中評會主席團主席並兼任海基會董事。不過,在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後,作為「國共論壇」推手,張榮恭與「九二共識」名詞創始人蘇起等一道,被蔡當局逼離了海基會。

基於對媒體作用與兩岸問題的透徹理解,張榮恭意識到,文化和傳媒可以在深層次的觀念上塑造民族、國家認同和兩岸關係。他認為,媒體在宣導民眾正確的兩岸觀及國家認同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媒體觀點如有偏差,就會導致兩岸社會意識的衝突。但臺灣的教科書至今不脫「去中國化」影響,媒體有責任多報導兩岸和解對臺灣人民有利的事實,減少渲染「抹黑、抹紅」言論,以免造成民眾的誤解排斥,損及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也導致臺灣的孤立。

往來兩岸,籌謀劃策

張榮恭歷任國民黨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大陸事務部主任、國民黨發言人,在國民黨黨務系統參與兩岸實務30餘年,往來兩岸近百次。其政治生涯中舉足輕重的一部分,就是為李登輝、連戰、吳伯雄和馬英九四位國民黨主席主持大陸工作,作為其兩岸政策核心智囊,扮演幕後運籌帷幄、台前穿針引線、對外宣講政策的多重角色。

張榮恭坦承,年輕時曾被心口不一的李登輝所蒙蔽。1990年,李成立「國統會」豪言「加速國家統一」,並引用張建議提出「問鼎中原」,讓張激動不已。1995年,大陸領導人江澤民提出「江八點」,李登輝對此極為重視,在大年初六點名要張榮恭以「中央社大陸新聞部主任」身份飛赴北京瞭解政策。張返台後,數易其稿,起草了回應「江八點」的「李六條」。1996年,張榮恭還因受李蒙蔽,為李策劃赴大陸的「和平之旅」。1999年,李拋出「兩國論」,兩岸關係降至冰點。張榮恭奉命秘訪香港,探尋大陸底線。民進黨後來揪著此事批張「搞特務活動,動機可疑」。從此,張榮恭意識到講了幾百次「統一」和「兩岸的中國人」的李,要走的卻是另外一條道路。

對於隨後的連、吳、馬三位主席的大陸政策,張榮恭評價都延續了國民黨傳統。不過,有關「不統不獨不武」,張認為「本意」是「任內不談統一」被誤讀為「不統一」,影響到了臺灣社會對統一的看法。張還曾為馬提出「大陸撤導彈五方法」,博得大量關注。

作為謀臣策士,張榮恭還要承擔穿針引線的角色。他奔忙於兩岸的最大成果,就是在2005年促成連戰、吳伯雄、江丙坤等國民黨高層訪陸,「胡連會」實現了國共60年後的首次握手。連戰此行並非偶發或冒進。2004年底,在陳水扁不斷暴沖下,大陸開始草擬《反分裂國家法》,台海局勢危如累卵。連戰希望在野的國民黨為臺灣人民提供另一種選項。當年「立委」選舉中,國親合作,泛藍過半。攜此民意,在連戰指示下,張榮恭數度與國台辦溝通春節包機,得到大陸正面的回應。2005年春節,兩岸實現首次「雙向對飛、多點起降、不經港澳」的直飛。3月,張榮恭陪同江丙坤登陸,展開「經貿之旅」和「緬懷之旅」,為「胡連會」鋪路。一行人先後祭吊黃花崗並拜謁南京中山陵。張回憶到,陵寢前人山人海、寸步難行,他則因國民黨下野而感到「愧對總理」。在北京,張參與了國共兩黨自1949年北平談判後的第一次黨際會談,達成了12項經貿及文教交流共識。

4月27日,在台當局和「台獨」勢力的重壓下,連戰毅然訪陸,國民黨黨魁60年後再次弔祭南京中山陵,張榮恭為連執筆了祭文。北京「胡連會」後,張奉命代表國民黨宣讀了「五點願景」。張榮恭說,「五點願景」被列入國民黨黨綱,成為其推動兩岸關係的重要指導,也是馬英九能重奪政權的基礎。每憶及此,張仍能清楚記得他在連戰南京演說時的淚水,以及宣讀「五點願景」時的字字句句,他還回憶道,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賈慶林在一次宴請中,對眾人介紹張是「(為國共破冰搭橋的)始作俑者」。張自己則說,「我從李登輝時代就推兩黨領導人互訪,如今夙願得償,問心無愧了」。

張榮恭認為,8年來兩岸關係走在和平發展的軌道上,不少臺灣年輕人將和平當作理所當然,遺忘了國民黨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連戰2005年的「和平之旅」和「胡連會」是影響兩岸關係走向的重要歷史事件。

重出江湖,輔佐「柱姐」

「胡連五項願景」後來逐一實現,唯「和平協議」還沒談。洪秀柱擔任黨主席後,張榮恭再次獲得了實踐其政治理想的機會。此時的國民黨外失政權,內部缺乏集中權威,處於最弱勢時期。張認為,洪看重他參與過國共平臺及交流機制相關事務的資歷,此次重出江湖,也有「延續與交棒」之意。

因此,再度回到兩岸視野中的張榮恭,少了一些理想主義,多了幾分務實態度。國民黨首度在野之時,他就曾直言,「推動國共和解,是為了讓臺灣在兩岸衝突對立之外,另有選擇兩岸和平合作的機遇」,堅信國民黨的命運與兩岸關係緊密相連。因此,張認為「習洪會」延續國共交流機制,在兩岸高層互動及兩會機制停擺時,凸顯出國民黨角色的重要,獲得重新贏取臺灣民心的機會。

張榮恭表示,洪秀柱力推的「和平政綱」是強調兩岸共同探討結束敵對狀態的可行性分析而非直接就實質內容,「目前兩岸沒有談和平協議的條件和時機」。對於黨內「一個中國」解讀分歧,張表示國共兩黨共識中從未出現過「一中各表」字眼。歷任主席在兩黨會談的表述方式,都是「九二共識、反對台獨」,這是2005年以來國共平臺的政治基礎。可以說,洪秀柱在「習洪會」上仿效吳伯雄、連戰講話,以「求一中原則之同,存一中涵義之異」的表述,印證了上述認知,也體現了張對「九二共識」的精准理解。

將大半生奉獻給國民黨的張榮恭,對國民黨的再起之路自有見解。他認為,國、民兩黨在內政上旗鼓相當,國民黨的優勢在兩岸關係。蔡英文一再講不要把臺灣問題「兩岸化」,是因為這是「她懼怕的地方」。兩岸關係又涉及臺灣的「國際空間」,不僅包括臺灣的「外交地位」和「代表權」問題,更含納台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這也是國民黨擅長且與大陸有基本互信的領域。因此,張榮恭期待,未來的國民黨領袖應在兩岸關係上提出宏觀理念,在臺灣擴大國際與區域的「參與和整合」上尋求與大陸良性互動,為臺灣打開一條兩岸互利雙贏的出路。

浪漫名仕,「家國」思衷

張榮恭平日望之儼然,但卻又不是個古板學究。其穿著體現出「悶騷」一面,在一片正裝的臺灣政壇,張榮恭是國民黨唯一會鮮豔著裝,展現名仕派頭的人:永遠筆挺考究的法式紐扣襯衫,手上的金飾與寶石戒指,寶石顏色還與領帶及衣著顏色搭配。

更為標誌性的是張榮恭著自大學時代起就梳得一絲不苟、還抹上髮油的飛機頭,因造型神似美國搖滾巨星Elvis Presley,而被媒體同行戲稱為「貓王」,成為臺灣政壇最傳神的綽號。張「惜發如命」,在當兵入伍剃髮滴下英雄淚後,張榮恭便自吹自理至今,再也不讓外人碰他的秀髮。張榮恭自稱「平常很含蓄,但也會抒發情感」。某年藍營記者的尾牙餐會上,在「老闆」連戰離席後,張一改平日形象,盡情跳起扭扭舞,一展「貓王」歌喉,唱起「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綠島小夜曲」。張還醉心日本文化。他自修日文,興致好時,還會買日式定食回家,然後躲在和室裏,穿上日式浴袍,一邊聽日本演歌,一邊大啖便當,幻想自己置身櫻花國度。他推崇日本文化中的「豔、寂、靜」,也經常會在繁雜的政治罅隙間與家人到日本去偷得幾日閑。

不過,講究生活小情調的張榮恭,骨子裏有著濃重的中華民族情懷,自小就嚮往中國國威,幻想能「了卻天下事,贏得身後名」。他說,「我喜歡當兵,喜歡那種我武惟揚、軍容壯盛的感覺」。在家中,兩個兒子小時候每晚都要拿著假刀立正唱「我愛中華」,向爸爸報告「全家實到晚點名,士兵兩名、軍官一名」。2004年底「立委」選前,張在參加國民黨造勢遊行前一晚,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翻箱倒櫃找出年輕參軍時的高筒軍靴,「再度出征」。

張榮恭說,他敬仰的孫中山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蔣經國說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相信,這和「不折不扣的臺灣人」是相融相通的。張認為,如果「臺灣認同」與中國認同互相排斥,就會造成「台獨」分子鼓吹的「臺灣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主義對撞。因此,兩岸人民及政治家的民族情懷越重,兩岸關係的解決和處理就會越寬廣平順;否則,兩岸關係只會越來越緊縮。

這就是張榮恭,一個「地道的本省人」,但操著標準「國語」;服膺中華文化,但又浸染了「寂然不動」的和風;常年在混沌無情的政治圈裏摸爬滾打,卻永保光鮮時髦的名仕風骨,講求生活的品位和格調。對於內心和生活中的矛盾,他以青年時一句軍歌自況:「為中華民族奮鬥效忠,也談戀愛,也吐思衷」。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