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壯歌振山河 ——從《八路軍進行曲》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導語: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戰歌。抗戰期間,詩人公木和作曲家鄭律成創作的《八路軍進行曲》一經問世,便像嘹亮的衝鋒號一般,鼓舞著無數革命先驅奮勇殺敵。如今,人民軍隊早己不是「小米加步槍」,《八路軍進行曲》也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但它所展現的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將永遠不變。

窯洞裏誕生的《八路軍進行曲》

抗戰時期,許多懷揣抗日救亡理想的外國青年來到延安,尋求革命真理。朝鮮籍青年鄭律成就是其中之一。

鄭律成原名鄭富恩,19i4年8月生於朝鮮(今韓國)全羅南道光州,因酷愛音樂,改名為律成。19歲時,鄭律成懷揣著抗日救國的熱情,跋山涉水來到延安。到延安後,他先後在陝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鄭律成一邊學習音樂知識,一邊接受革命的洗禮,創作出了《歌頌延安》《延水謠》《生產謠》等歌頌革命聖地、反映延安人民生活的深受民眾喜愛的歌曲。

一首歌曲能否被廣為傳唱,除了朗朗上口的旋律,還離不開富有內涵的歌詞。鄭律成很幸運,遇到了一位金牌搭檔公木。公木原名張永年,著名詩人、學者、教育家,東北師範大學創始人之一。1938年8月,公木從抗戰前線到延安抗大學習,結識了鄭律成。在公木眼中,鄭律成就是「一粒火種,他走到哪里,哪里就爆發出烈火般的歌聲」。鄭律成也常被公木優美的詩句和意境所打動。兩個年輕人惺惺相惜,加之共同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很快成了好朋友、好戰友。他們合作了多部佳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八路軍進行曲》。

1939年4月,鄭律成聽聞音樂家冼星海和詩人光未然共同創作了一部以「黃河」為背景的《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在延安陝北公學首演後,引起了巨大反響。鄭律成立即找到公木,提出兩人也合作一部「大合唱」,公木欣然同意。但此時二人對於「大合唱」是什麼,怎麼寫,還都不清楚。鄭律成提議:「就寫八路軍吧,八路軍大合唱!一共寫8支歌,八路軍嘛。我連起來做個譜兒,大家一塊兒唱。」

倆人說幹就幹。創作過程中,鄭律成會先給公木提一些要求,如「《騎兵歌》要寫出馬蹄『得得』前進的聲音,《炮兵歌》要寫出轟隆隆謹天響得氣勢」,《八路軍進行曲》的歌詞「要長短相間,寓整於散,要韻律諧和節奏響亮,中間還要並排安插上三個四字短句」。公木寫好一篇詞後,鄭律成馬上就拿去譜曲。延安條件艱苦,沒有風琴,更沒有鋼琴,於是鄭律成就在腦子裏醞釀曲調,搖頭晃腦地哼哼唱唱,一邊打拍子,一邊繞著桌子轉悠。有時他還會走出窯洞,跑到山坡上去創作。就這樣,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二人就完成了《八路軍大合唱》的創作。《大合唱》包括《八路軍軍歌》《八路軍進行曲》《快樂的八路軍》《騎兵歌》《炮兵歌》《軍民一家》《八路軍和新四軍》及《子夜崗兵頌》8首歌,形象、立體地向大家展現了抗戰的三個階段。鄭律成在譜曲時,考慮到部隊的特點,將這8首歌曲全部用男聲來表現,或為獨唱,或為齊唱、或為輪唱,或為大合唱,詞曲渾然一體,表現了八路軍一往無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而《八路軍進行曲》就是這套《八路軍大合唱》中最出眾的一首。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善戰的健兒,我們是民族的武裝,從無畏懼,絕不屈服,堅決抵抗,直到把日寇驅除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嘯軍號響,抗戰歌聲多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岡!

《八路軍進行曲》的歌詞不僅鮮明地概括了八路軍的優良傳統和革命精神,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軍的性質、宗旨和目標。該曲採用進行曲的形式,以精煉的結構佈局、極強的號召性和強健有力的曲調,給聽眾以震撼性的效果。在創作手法上,鄭律成的《八路軍大合唱》深受《大刀進行曲》影響,用近乎口號似的呐喊,來表現人民軍隊朝氣蓬勃、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

1939年冬,《八路軍大合唱》由魯藝音樂系印成冊,並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了一次專場演出,鄭律成親自指揮,歌聲如同千軍萬馬回蕩在禮堂上空。《八路軍大合唱》轟動了延安,隨後又傳遍全軍,更傳遍了全中國。1940年5月,《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兩首歌刊在了《八路軍軍政雜誌》上。總政宣傳部部長蕭向榮專門邀請公木和鄭律成到文化溝青年食堂吃飯,告訴兩個年輕人,他們創作的八路軍歌曲已經傳唱到各個根據地,受到廣大戰士的喜歡,還希望他們再接再厲,多向工農群眾學習,爭取創作出更多優秀的歌曲。1942年5月2日,公木受邀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當時毛澤東並不認識公木,站在一旁的魯藝副院長周揚介紹說這是公木,《八路軍大合唱》的詞作者。」毛澤東隨即握住公木的手,微笑著說:「你寫得好啊,寫兵好,唱兵好,演兵好!希望你以後多寫一些反映兵的作品。」毛主席的這番話讓公木備受鼓舞。

抗戰紅歌《軍隊進行曲》

《八路軍進行曲》在各抗日根據地廣為流傳,《新音樂月刊》的兩位元主編李淩和趙諷也不失時機地把這首鼓舞人心的歌曲介紹給大後方的民眾。抗戰時期的重慶,國民政府對各音樂期刊審查極為嚴格,稍有疏忽,就會被取締。於是李淩和趙諷決定把這首歌曲做一些改動,在保留原曲調的情況下,對歌名、演唱形式及個別詞句做細微調整:一是把歌名改為《軍隊進行曲》;二是在演唱形式上,由原來的男聲齊唱變成了二部輪唱;三是在歌詞上,把「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改為「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解放的疆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去敵人的後方」等。

《八路軍進行曲》不但受到八路軍戰士的喜愛,國民黨軍也被其雄壯的氣勢和鏗鏘有力的風格所吸引。1942年,孫立人率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當時軍中流行著三首軍歌:一是孫立人父親孫熙澤所做的《新一軍軍歌》,二是《知識青年從軍歌》,還有一首就是《八路軍進行曲》。孫立人特別喜歡這首歌曲的旋律,甚至把歌詞中的「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改為「新一軍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後來有人提醒孫立人「這可是共產黨的歌」,孫立人說道:「我可不管它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只要是我們中國人寫的,只要是號召中國人打鬼子的,唱!儘管大膽地唱!」

響徹開國大典的《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抗戰勝利以後,《八路軍進行曲》仍是廣大官兵最喜愛的軍歌之一,其曲調一直保留原樣,後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歌名改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也有多處修改。如,將「堅決抵抗」改為「英勇戰鬥」,將「直到把日寇驅除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改為「直到把蔣偽軍消滅乾淨,全中國人民徹底解放」,「抗戰歌聲多嘹亮」改為「蔣區人民呼喊反抗」,「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改為「同志們整齊步伐拯救受難的同胞」,最後一句「向華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岡」改為「爭取民主自由,爭取民族解放」。解放戰爭時期,對這首歌曲的歌詞改動十分頻繁,各部隊會根據具體的形勢和任務進行修改,沒有統一固定的版本,正如公木的夫人吳翔所說,那時候對歌詞的改動,是出於「國家形勢的需要」。

即使在解放戰爭時期,仍有國民黨軍隊把該曲作為軍歌教唱。據原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青年教導總隊音樂教官、中共特工聶景康回憶:「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青年教導總隊將《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歌詞修改後當成軍歌教唱,可那些曾被解放軍俘虜的國民黨士兵個個都會唱,後來一問才明白,原來他們在被浮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這首歌曲。」

《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是因為它具有「大兵團的形象」。公木說:「創作這首歌曲的1939年,尚是敵強我弱,只能以遊擊戰為主,還不具備大兵團作戰的條件和能力,但這首歌曲卻是『大兵團的形象』,『有著

排山倒海的力鑿』,所以才不只為當時的抗戰軍民所傳唱,而且到了對日本侵略者進行大反攻的期間,它更發揮了戰鬥歌曲的威力。在轉入人民解放戰爭的時日,只把歌詞中的個別詞句稍作調整,便繼續為解放軍戰士所接受,緊隨著南征又北戰的步伐,配合著勝利復勝利的節拍,凱歌高奏遍及祖國大地。直到今天,有著現代化裝備,穿著新式軍服的人民解放軍唱起這首歌來,聽覺形象和視覺形象仍然是和諧統一的。正因為如此,它的生命力頑強,可以久唱不衰。」

《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後被定為開國大典閱兵式樂曲。伴著《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旋律,朱德總司令檢閱了受閱部隊。從此,《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確立了它在新中國軍樂中的地位,為其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奠定了基礎。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1965年《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1988年7月2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中央軍委決定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其歌詞最終定為: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人民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我們是工農的子弟,我們是人民的武裝,從不畏懼,決不屈服,英勇戰鬥,直到把反動派消滅乾淨,毛澤東的旗幟高高飄揚。聽!風在呼號軍號響!聽!革命歌聲多嘹亮!同志們整齊步伐奔向解放的戰場,同志們整齊步伐奔赴祖國的邊疆。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後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從此,《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正式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要標誌之一。2018年5月1日頒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試行)》第315條規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性質、宗旨和精神的體現。新兵入伍、學員入校,必須學唱軍歌。國慶日、建軍節等重大節日組織集會,應當奏唱軍歌。

(湯斯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