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奇在解放軍軍銜制度方面的貢獻

劉少奇之子劉源上將,在《漫憶父親劉少奇與國防、軍事、軍隊》一文中,對劉少奇在國防、軍事和軍隊建設領域的卓越貢獻作了詳盡的記述,但對一些具體工作無暇顧及。本文對劉少奇在解放軍軍銜制度方面的貢獻,作些補充介紹,以饗讀者。

劉少奇1951年的一個批示影印件

劉少奇批示的原文為:「在你們評級指示上,用『正團級、副團級、准團級』等,似不如用將校尉還來得簡單些。又評級似乎太民主,主要應由一個委員會先評定,再提交適當的大會徵求意見(可經過醞釀),再加修改,呈報上級決定,如此為好。而不要在群眾中去無限制的討論,因為討論太多是會有害處的。劉少奇 二月九日。」

劉少奇的批示,寫在解放軍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為《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草案)》問題向劉少奇的呈報函上。《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草案)》,原本呈報毛澤東審批,毛澤東批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劉少奇審閱辦理。劉少奇審閱中提出若干問題,1951年2月9日,解放軍總幹部部部長羅榮桓,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給劉少奇寫信說明情況。劉在函件上作了上述批示。

事後,解放軍總幹部部又向劉少奇寫了專題報告,進一步闡明幹部先評級別再評軍銜的必要性。並在《指示》中增寫了「組織各級評級委員會」的條款,得到劉少奇的同意,於1951年2月15日,以中央軍委的名義,發出《關於幹部評級工作指示(草案)》。要求「於1951年上半年選擇各種類型單位(機關、部隊、學校)有重點的進行試評,取得經驗後,如情況許可時,再行普評」。

後來,中共中央提出整黨任務,為了使評級工作在思想上、組織上做更好的準備,軍委決定評級工作推遲到1952年,結合整黨工作進行。最後經華東、西北、西南、華北軍區若干個單位試評,和中南軍區全面評定之後,取得應有經驗,於1952年4月,全軍人員的評級工作全面展開,並於當年基本結束。全軍共評定11等24級,計有:

軍委主席、副主席級;

大軍區司令員、政委級,軍委委員級;

正兵團、副兵團、准兵團級;

正軍、副軍、准軍級;

正師、副師、准師級;

正團、副團、准團級;

正營、副營級;

正連、副連級;

正排、副排級;

正班、副班級;

戰士級。

解放軍上述級別的評定,正式建立起新中國軍事系統的等級體系,為解放軍軍銜制的實行和正規化的全面建設,創造了一個重要條件。

劉少奇在解放軍首次正式實行軍銜制工作中的貢獻

劉少奇作為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主持制定軍銜法律規範檔、批准高級軍官軍銜的授予,是他職責範圍內的工作。1955年2月8日,他主持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討論通過了解放軍軍官的軍銜立法文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1955年9月3日,總幹部部羅榮桓部長和宋任窮、賴傳珠、徐立清三位副部長署名,經周恩來總理向劉少奇委員長呈報了履行授予元帥軍銜法律手續的報告。原文如下:

關於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問題,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彭副主席要我們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函稿一份,現呈請審查修改並請即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

按照黨的領導原則,元帥軍銜的授予方案,應經過中共中央討論通過後,才能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表決。1955年9月9日晚,中央書記處在中南海召開會議,在討論元帥軍銜授予名單時,多數人認為鄧小平的主要工作是中共中央秘書長,陳毅的主要工作是外交部部長,可以不授軍銜。這樣元帥名單就剩下9人。這次書記處會議,周恩來因外出沒有參加。9月11日,他得知書記處的討論情況後,從北戴河「打電話給在北京的楊尚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指出:『軍銜授予,對陳毅同志現在和將來的工作均無不便之處,平時可以不穿軍服(必要時穿)。蘇聯的布林加寧同志原也有元帥銜,現在他做部長會議主席的工作就不常用元帥頭銜了。可以說是一個例子』」。毛澤東於9月11日晚上,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再次討論元帥軍銜和農業合作化等問題,劉少奇、陳雲、彭真、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宋任窮、楊尚昆出席。會議決定採納周恩來的意見,形成了授予10人元帥軍銜的最終方案。

9月16日,周恩來總理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式上報了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建議。

9月23日,劉少奇委員長主持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審議了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的建議,決定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一些委員提出,毛主席作為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者,指揮過很多重大戰役,在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中享有崇高聲譽,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主持會議的劉少奇委員長,曾親耳聽毛主席說過不願意接受大元帥軍銜的話,所以他表示不好作結論。有位民主人士提出:「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他有什麼辦法!」劉少奇說:「人大常委會可以作決定,但他是國家主席,還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怎麼辦?」最後劉少奇委員長說:「你們不是經常見毛主席嗎?可以當面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這次會議不作決定。」但是,人們最終還是沒有能夠說服毛澤東,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成了人民軍隊歷史上的第一個「空銜」。

劉少奇在戰爭年代主持解放軍的臨時授銜活動

1945年8月,毛澤東從延安赴重慶同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中共中央的領導職責由劉少奇擔負。此前,蘇聯對日宣戰,蘇聯紅軍揮師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軍民一道打敗日本侵略者。9月14日上午,一架蘇聯軍用飛機從瀋陽飛抵延安,走下來的是蘇軍駐瀋陽的外貝加爾湖方面軍(遠東軍)總司令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代表貝魯羅索夫中校。陪同蘇軍上校前來的是我軍新任瀋陽衛戍司令員曾克林。曾克林原是冀熱遼軍區第16軍分區的司令員,日本投降後,他和唐凱一起率1500余人,作為李運昌部的先遣部隊挺進遼寧,以「東北人民自治軍」的名義展開活動。9月6日,瀋陽市人民政府成立,曾克林被任命為瀋陽衛戍司令員。

劉少奇、朱德、任弼時在王家坪會見了蘇軍來使。貝魯羅索夫口頭轉述了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正式通知,主要是對東北人民自治軍活動範圍的要求,建議中共迅速派負責幹部去瀋陽,協調蘇軍與中共的行動。於是,劉少奇立即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聽取曾克林彙報東北的情況。晚飯後,政治局繼續開會,集中研究對東北的戰略決策,會議一直進行到9月15日凌晨。參加會議的,除劉少奇、朱德、任弼時三位書記和另兩名候補書記外,康生、林彪、高崗、博古、李富春、葉劍英、楊尚昆列席了會議。會議決定,立即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林楓、伍修權為委員,赴東北代表中共中央全權指導東北黨組織和黨的一切活動,處理一切問題。考慮到蘇聯軍隊有軍銜,為了兩軍交往方便,會議決定,授予從延安赴東北的六人以軍銜,並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的名義,以中俄兩種文字書寫了軍銜授予書:彭真、陳雲、葉季壯為中將,伍修權為少將,段子俊、莫春和為上校,落款時間為1945年9月16日。這次授銜成為解放軍建軍史上,唯一一次為國際交往而進行的個別授銜活動。

9月16日晚上,葉劍英約見伍修權,向他宣佈了中央的決定。17日上午,彭真等一行搭乘蘇軍的飛機離開延安,飛赴東北。

劉少奇主持的這次臨時授銜活動,成為解放軍對外交往的範例。1946年,負責國共兩黨和平談判的軍事調處執行部(簡稱「軍調部」)成立。為便於工作起見,軍調部工作人員都被臨時授予軍銜。其過程大體是:

1945年12月,美國總統特使馬歇爾受命來華,「調解國共軍事衝突」。1946年1月10日,國共兩黨代表簽訂了停戰協定,成立了由張治中、周恩來、馬歇爾組成的三人軍事小組,和由國民黨代表鄭介民、共產黨代表葉劍英、美方代表羅伯遜組成的軍調部。

1946年1月13日,鄭、葉、羅及各自的隨行人員共15人,由重慶乘專機飛抵北平,負責停戰協定的實施。開始國共兩方參加軍調工作的各為170人,美方125人。軍調部下設若干執行小組,分赴各軍事衝突地點進行調處。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1947年1月29日,美國退出軍調部。2月21日,中共駐北平軍調部的葉劍英等人被迫全部返回延安,軍調部的歷史使命隨之結束。

在執行軍事調處任務期間,我軍在軍調部機關和駐各地軍調小組代表,同國民黨及美國參加軍調的人員一樣,都佩戴有軍銜標誌。國民黨軍及美軍人員的軍銜是原來就有的,我軍人員的軍銜則是臨時授予的。授予軍銜的手續很簡單,沒有頒發授銜命令和舉行授銜儀式,都是由軍調部領導人按照每個人在我軍擔任的職務和資歷,口頭決定佩戴哪一級軍銜,將領章標誌綴在軍服的領口上。例如:

1946年1月15日,中共中央指示山東野戰軍抽調20餘人,由參謀長帶隊前往北平參加軍調工作。很快,宋時輪率領所抽調的人員,風塵僕僕趕到北平。在從日軍鐵蹄下收復還不到半年的北平飯店葉劍英辦公處,宋時輪見到在延安久別的老戰友、老領導,心情格外激動。葉劍英顧不上敍舊,開門見山地告訴宋時輪:「陳毅電報說山東野戰軍派你來軍調部工作,我們很高興,便確定由你來擔任執行處處長。為了統一著裝,工作方便,授予你少將軍銜。」接著,負責軍需供應工作的同志給宋時輪送來了兩副金光閃閃的陸軍少將領章,「少將執行處長」便成為宋時輪在特殊年代的特殊頭銜。

當時在軍調部工作的我軍人員,無論是在北平軍調部機關任職還是派駐外地的代表,都同宋時輪一樣佩戴上了以立體三角星為標誌的軍銜標誌。筆者目前能夠搜集到的名單如下:

三人軍事小組周恩來的隨從將軍,童陸生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葉劍英中將;

軍調部中共首席代表的軍事顧問,滕代遠中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參謀長,羅瑞卿中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副參謀長,張經武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秘書長,李克農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處長,宋時輪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執行處副處長,李聚奎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交通處處長,耿飆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交通處副處長,黃逸峰少將;

軍調部中共代表團新聞處處長,黃華少將;

第一小組,駐綏遠集寧代表,王再興上校;

第二小組,駐熱河赤峰代表,向仲華上校;

第三小組,駐山西太原代表,陳賡少將;

第四小組,駐江蘇徐州代表,韋國清少將;

第五小組,駐察哈爾張家口代表,趙爾陸少將;

第六小組,駐山西沁縣代表,劉建勳上校;

第七小組,駐山東濟南代表,鄺任農上校;

第八小組,駐廣東廣州代表,方方少將;

第九小組,駐湖北漢口代表,薛子正上校;

第十小組,駐河南新鄉代表,黃鎮少將;

第十一小組,駐熱河承德代表,段蘇權少將;

第十二小組,駐河北石家莊代表,陶希晉少將;

第十三小組,駐山西大同代表,李波上校;

第十四小組,駐山東臨沂代表,張子強上校;

第十五小組,駐山東德州代表,符浩上校;

第十六小組,駐山東泰安代表,華誠一中校;

第十七小組,駐江蘇淮陰代表,韓念龍上校;

第十八小組,駐河北泊頭代表,傅繼澤上校;

第十九小組,駐河南安陽代表,雷任民上校;

第二十小組,駐北平南口代表,藺子安上校;

第二十一小組,駐山東高密代表,武可久上校;

第二十二小組,駐山東棗莊代表,陸渭斌上校;

第二十四小組,駐江蘇徐州代表,王少庸少校;

第二十五小組,駐河北安次代表,張蘊鈺上校;

第二十六小組,駐遼寧朝陽代表,李逸民上校;

第二十七小組,駐遼寧瀋陽代表,饒漱石中將;

第二十七小組,駐遼寧瀋陽代表,伍修權少將;

第二十八小組,駐吉林四平代表,耿飆少將(兼);

第二十九小組,駐遼寧本溪代表,許光達少將;

第三十小組代表,張經武少將(兼);

第三十一小組,駐河北永年代表,王育民上校;

第三十二小組,駐河南光山代表,任士舜中校;

第三十六小組,駐吉林洮安代表,朱光上校;

駐河北保定代表,紫軍武上校;

駐山東青島代表,姚仲明上校;

駐河北安平代表,黃逸峰少將(兼);

駐山東晏城代表,糜庸上校;等等。

(劉岩/文)